教育家办学畅想曲(三)

2013-08-15 00:54
未来教育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育家同学孩子

梁 杰

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校长

第三乐章徜徉于“教育家办学”的向往中

“教育家办学”具有双重涵意:一是让教育家办学,二是使办学者成为教育家。前者操作简单,却无法实现,因为人世间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现成的适任者,而后者便成了一种可能。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才能使“办学者成为教育家”呢?这是一篇久已破题,却还远没有作好的大文章。笔者的管窥之见是:办学者既要在“实践中思考”,因为“我思故我在”,思考可以使人深刻;又要在“思考中实践”,因为“行为知之始”,实践能够使人深沉。

让思想说话

现实中,教育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法则,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亦是见仁见智,甚至有时相互之间格格不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秉持“性善论”,主张教育要“求放心”,强调以体验和反省为特征的“自求自得”;而荀子基于“性恶论”的理解,强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主张“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对此,我们很难分出伯仲,也无法作出孰是孰非的价值判断。

我信奉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尊崇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理念,寻索“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真谛。

教育是鞋,学生是脚。学校只能因脚造鞋,而不是一双鞋子大家穿。

印度哲学家奥修在其著作《当鞋合脚时》中提到:“当鞋合脚时,鞋就被忘记了。”对于教育的启迪就是,给不同的孩子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让孩子不至于感受到“硌脚”的痛苦,甚至感觉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正可谓“大象无形胜有形”。

“教育是鞋”,既是指办学者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双合脚的鞋。“学生是脚”,意思是指学生是有个性的,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能够容忍这样的差异存在。“教育是鞋”,就是说教育不应该把同一双鞋套在不同的学生的脚上。扪心自问,我们的这双“鞋”真的适合每个学生的“脚”吗?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是脚,教学方法是鞋,教师是制鞋者”,鞋的品牌繁多,款型多样,可是真正既合脚又美观的鞋并不多。教育是不能削足适履的。因此,我们这些“制鞋者”务必要研制出一双双不同时令、不同质地、不同功用的“鞋”。

简而言之,要致力于营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不可复制的孤品,致力于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我们的使命或责任。

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有优劣之分,教育应当发展优良个性而转化不良个性。

犹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不可复制的存在。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父母也能根据各自的细微差别准确无误地认出他们。人的外貌是这样,那么人的性格呢?行为呢?

这就要求我们的办学者,要以美国国民教育奠基者杰斐逊关于“再没有比以相同的态度去对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了”这一名言为警示,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充分了解并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

学生之间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距。面对差距,任何整齐划一的教育行为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正确的教育态度应该是理解差距,正确对待差距,把差距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是有差别的个体,每个人的各种智能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都能达到相当高度的发展,甚至远超出人们的预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禀性完全相同的个体。恰恰正是因为个体的独特性,世界才显得如此多姿多彩;也正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教育才会如此生机勃勃。

在尊重差异中关注个性,在理解差距中全纳包容,在共享差别中培育多彩的生命。个性教育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中,实现最大的成功。

教育如刺绣,是精细活,要春风化雨,匠心独运,让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开花。

把教育比作刺绣一点都不过分,相似处在于二者都是精细活。刺绣时小格间距充其量不超过一毫米,一旦下错针脚,返工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教育也是如此,“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要将关爱具体到人,让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开花。

患有骨膜炎的A 同学,来自农村、家徒四壁,性格孤僻、心理自卑,成绩平平。读高三那年,他又遭遇了骨折,不仅瘸上加瘸,稍有不慎还得截肢。情急之下,我慷慨解囊,出钱治疗;他没钱打饭,全班同学匀着吃;他行动不便,大家轮流背送他;在医院治疗期间,我以瘦弱的身躯背着他上下三层楼;他缺课太多跟不上,我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课。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他不仅保住了腿,学业也没受影响。如今学有所成的A同学,已经是韩国一家汽车研发企业的金领,年薪五十多万元的他,去年春节开着豪车、带着家人专程来给我拜年时,硬是要塞给我一张存有六位数的卡,说是对恩师的报答。我婉言拒绝了。

B 同学,年龄比我长一岁,他身材魁伟,皮肤紫亮,显得矫健俊朗且聪颖过人,对我这个年轻老师偶有不服之举。为了消除师生之间的尴尬,更是为了矫正他的自恋心态,我采取了另类施爱方法。经常主动与他比投篮、扳手腕、打乒乓球,借此机会与他沟通、交流,为教育奠定情感基础。高中毕业后,B 同学突然蒸发了,我捎书传信到处找他,却始终杳无音讯。今年春节,他以甘肃一家石油企业高管的身份出现在首届同学餐叙会上。席间,B 同学恭恭敬敬地站在我身旁,动情地说:“老师,那时我少不更事,您却用心良苦。今天,学生之所以能够做点事情,首先得益于您的教诲,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生敬佩您,我先敬您一杯!”

C 同学,是个被父母遗弃的女孩,与一对捡拾她的老夫妇相依为命,家庭经济拮据的程度可想而知。可生性要强的她却从不声张,经常一个人躲在僻静处喝水、啃馒头。这些,我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我腾出自家的一间小屋给她居住,从初一到高三,六年的学习、生活费用大都由我家提供。高考期间,我让爱人专门请了两天假,在家陪伴她。在高考成绩揭晓的第一时间,孩子扑到我爱人的怀里,泣不成声地说:“我能考上大学,是你们关心、疼爱的结果,今后你们就是我的亲爸妈,女儿会孝敬二老一辈子。”

一位学者把这三句话概括为“梁杰教育三句箴言”,冠名为“适性教育”。

用文化诠释

老子曰“上善若水”。滴水穿石,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这就是“柔德”之所在。如何颐养“柔德”?我做校长时积极倡导“和雅”行动。

为了营造“心境和悦、相互和勉、彼此和敬、上下和畅、内外和顺、整体和谐”的校园氛围,我们把“和圣”柳下惠以及“六尺巷”作为学校文化的图腾。以“理念使命篇”、“人际和谐篇”、“大爱情怀篇”为主题,广泛征集体现“五常之德”和“五性之心”的思想、理念和观点;体现国家与地区和平、社会与社区和谐、邻里与家庭和睦、亲情爱情友情和美、为人处世和气、待人接物和善、事业发展和顺、合作伙伴和心的典故、史实、传说和事例;体现救死扶伤、力行人道、舍身求义、助人为乐、父慈子孝、敬老爱幼、礼尚往来、广结善缘、宽容大度、厚德载物的事迹、故事、人物和典范。宣传“和”文化,营造“和”气氛。大家和衷共济,全校和乐融融。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普通中学,学生家长大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或做小本生意,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教育孩子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学生野性十足、出口成“脏”、国骂不绝、玩得不雅,显得灰不溜秋。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拟定了现代“绅士”、“淑女”培养方案。通过 “说雅言”、“写雅文”、“做雅事”,开设“举手投足”课以及开展“现代绅士淑女风采大赛”等活动,磨练了一大批“外表优雅、内涵博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情趣恬雅、气质高雅”的优秀学生。

“和”沁人心脾,“雅”润物无声,“和而不同”,“各雅其雅”,和雅共济,使人如沐春风。形成了和而惠美、雅而厚德的教师文化,和而礼正、雅而灵动的学生文化,和而有秩、雅而善思的课堂文化,和而有异、雅而致远的课程文化,和衷共济、雅而通达的管理文化。

猜你喜欢
教育家同学孩子
教育家与儿童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津派教育家成长
教育家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
孩子的画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