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校之思

2013-08-15 00:54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
未来教育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实践者本真建构

黄 海/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

什么是好学校?这个问题与学校一样古老。

自从有了学校,人们就开始了“什么是好学校”的求解。“好学校”的概念初始模糊,渐至清晰,然后由单一而多元。粗略分析之,有两种倾向:一类是“去情境”,一类是“基于情境”。“去情境”的是认识论的倾向,其一般路线是:把“好学校”作为一个系统,或概念思辨,或实践归纳,然后分析构成系统的要素,并在考察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构起“好学校”的概念。“基于情境”的是实践论的倾向,在这个维度上,“好学校”与行动相关连,有了更多的规范意味,融入了人的智慧。它可以择其关键,不及其余,少了面面俱到的约束。顾泠沅说的“好学校就是好校长带出好教师”,即属此例。前者是理论思维,需要基于事实和概念的归纳和演绎;后者是实践思维,需要基于价值和情境的判断和行动。其实,理论与实践是两个极点,人们对于“好学校”的认知,分布在这两个极点连接而成的线上。

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他们也需要有实践的视域;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我们也不能忽略行动的理论架构。教育实践者站在实践的角度,借用理论乃至于探索简单的理论,来扩充知识、丰富思想、提高智慧,最终改善行动的效果。但如果没有理论思维,没有对于工作对象的思考架构,我们的教育行动一定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我们可以凭着一时的聪明做点事情,但不可能带领学校可持续发展。当然,与书本上的“理论”不同,教育实践者的理论形态更多的是头脑中的“理论”,是靠近实践、指导实践的理论。如果理论专家的“好学校”属于知识的范畴,局长的“好学校”属于目标或方针的范畴,那么校长和教师在“知识”和“方针”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好学校”,则是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与相对系统的教育观念。

“好学校”讨论是“教育本真”讨论的逻辑延伸。

大凡走出了一段路程,或者成功跃上了一处高地,人们往往少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的惴惴之心,少了面对现实和问题的审慎态度。温州教育在走过一个历史阶段之后,来考虑“教育本真”问题,审视来路的匆匆和匆匆赶路的得失,是非常及时与必要的。而“好学校”的讨论,是解决了“本真”问题之后,重新出发之时,教育者抬头抹汗之际,对目的地的一次眺望和丈量。如果说讨论“教育本真”是清理地基,讨论“好学校”则是建构理想,是现实情景与理想境界的一次比照,在起点和目标之间拉出的一条行动路线。同时,“教育本真”讨论,赋予了方法论的维度,使得我们的行动过程、行动本身以及“好学校”的讨论,始终置于理性的监视和审查之中。

“好学校”的实践主体,是校长与教师,他们在行动之前、之时、之后的“好学校”观念,他们对此的理解水平与实践联系的活跃程度,以及他们的践行能力,才是教育局“好学校”方针能否得以落实的关键。我们往往倾向于简单化地去看待教育,给予教育过多的“执行”成分。我们知道,执行是管理学的概念,而非教育领域的术语。学校有管理的领域,也有专业的范围。作为“教室守门员”的教师和“学校守门员”的校长,需要建构基于理解的“好学校”概念,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他们自我建构、自主行动的空间与动力。

什么是好学校?它同“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课程”、“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学习”、“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好教师”一样,都是常讲常新的永恒话题。对于镶嵌于情境中的教育行动来说,也许都不会有最终的唯一答案,但它需要每一位校长、教师时时思考、不断追寻、深刻感悟,并依照自己越来越明晰的理解去努力。

猜你喜欢
实践者本真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本真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努力做ICC OPINION的实践者
“自然小语”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周鹏
建构游戏玩不够
新媒体对音乐实践者主体性的重构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