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梅梅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601)
职业自我效能(又称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实施与职业有关的任务、教育和职业的选择,以及对其坚持性的信念。[1]班杜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职业自我效能感高者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不会因为信心不足而妨碍其职业选择的范围,同时会有积极的求职任务,更容易正确地做出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2]因此,增强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职业生涯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笔者旨在通过设计“主体行为驱动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模式,以求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标准,从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笔者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已达五年,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师生座谈、教师同行交流,用人单位访谈等方式了解到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从统计结果看,有近六成的学生反映他们的课程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缺少调动学生情绪和积极性、效果明显的实践教学。大多数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只是纸上谈兵,缺少实践的验证。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的需求,笔者对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5%学生推崇问题探究式和任务导向式教学方法,包括生涯人物访谈,典型案例分析等,这类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团体力量,共同解决问题。30%的学生推崇训练和实践式,包括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这类活动能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去获得真实的认知。仅有5%的学生选择了讲授式,包括知识讲授、小组讨论等,这类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效果相对较小。
其中最受学生欢迎前五位的教学形式为:情境角色模拟;特定主题工作坊;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如考察实习、就业实践基地、行业现状调查、职业人物专访等;素质拓展训练;个体和团队咨询。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改革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式有实际需求的必要性。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自身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3]这些因素均来自个体的行为认知,具有个体的实践性特征。“主体行为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角,教师为导演的一种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行为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引导和启发者的角色,在课堂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要求学生通过自身及他人的任务去感知,引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进行个体的内部加工,从而把实现目标的执行能力内化为个体的经验和情绪,产生具有个体特质的认知。“主体行为驱动式”实践教学与产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途径都是以个人或团体的行为产生个体认知或积极的情绪体验,两者的功能目标具有一致性。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实现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主体行为驱动式”实践教学中实现: (1)个体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增加个体成功经验的直接方式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目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顺利完成每次课堂任务,通过不断提高个体的实践能力来实现这一目标。(2)为个体树立成功的榜样:通过课堂介绍,让学生了解职业成功人物从平凡到成功的经历,能激发个体的信心和斗志,并能为个体提供职业选择的真实参考。(3)对个体正面言语劝导: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团队成员之间的言语鼓舞,以及个体的自我说服、自我激励,都属于对个体正面的言语劝导。基于客观事实的言语劝导有助于激发个体的同理心和自信心,对促进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4)营造良好的情绪状态:在课堂中提供适宜的教学氛围,如课前的热身活动、课间游戏等,通过轻松活泼的教学手段舒缓个体的情绪,避免因长时间的课堂教学而产生焦虑、疲倦等不良反应,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产生良好的精神状态。
1.教学模块的构建理念。职业生涯规划关键要解决“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以及“我要怎么做”三个核心问题。“我想做什么”是对自我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和选择,是确立职业理想和方向的过程,是“定心”的问题; “我能做什么”是在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特质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外部的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职业的探索和职业目标的选定,是“定位”和“定向”的问题;“我要怎么做”是解决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设定怎样的职业生涯路径,并如何付出努力实现生涯目标,是“定力”的问题。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所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分为四个模块:价值辨析;认识自己和职业世界;规划蓝图;做好职前准备。
2.分模块教学模式设计。第一模块: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价值辨析。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4]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选择的职业目标,能让一个人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最终成就事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模块的功能就是把那些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合理性的内容,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基础。
教学模式设计: (1)获取个人成败经验。个体实践:尝试制定新生大学生涯规划。小组讨论:描绘自己心中的生涯彩虹图并谈谈做好生涯规划的意义。(2)吸取他人替代性经验。典型案例分析:以职场代表人物、优秀毕业生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认识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3)正面的言语劝导。团体辅导(生涯列车):引导学生从人生的最初阶段到未来的五年、十年或更久,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生涯的每个阶段都是互相影响的,总结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各种因素。(4)良好的生理、情绪状态。团体辅导(生涯幻游):启发学生对职业的意识。
第二模块: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认识自己和职业世界。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对自我意识、职业认知和实践水平基础上的,对未来职业目标的初步规划,是知识与个性相结合的主体性规划。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是把一定的或变化着的事实,同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变化着的个体、以及个体的需要联系起来,[5]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要适时调整。第二模块帮助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正确认知自我和职业世界,明确自己在职业环境中的地位及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基础。
教学模式设计: (1)获取个人成败经验。团体辅导(认识自己):实地参观考察自己的选择的职业环境,并以自己方式表达出来,感受职业人生,培养职业意识。(2)吸取他人替代性经验。职业调查报告会:引导学生探索职业世界,促进成员对社会环境、行业信息、职业信息、就业形势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职业人生论坛:邀请校友、职场人士来校讲座,为学生探索职业打开一条现成的渠道,近距离了解职场。生涯人物访谈:让学生真实的体会职场,要求学生访问自己理想职业的职场成功人士,形成访谈报告。(3)正面的言语劝导。小组讨论:围绕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展开讨论,激发学生自我认识的主动性,认识真实的我在生涯发展中的价值。(4)良好的生理、情绪状态。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价值观及价值取向与职业的关系。
第三模块: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规划你的蓝图。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路径的决策过程,是学生将个人价值观、自我意识和实践水平运用到职业生涯设计的体验过程,这一过程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性特点的最重要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第三模块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品的完成,而更应注重学生真实的价值体验,从激发规划者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角度出发,让学生从“要我做规划”转变为“我要做规划”。具体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教学模式设计: (1)获取个人成败经验,包括学业生涯规划,专业规划学习、职业素养提升规划;内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学会自我管理;外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实践规划、职业发展路径规划。(2)吸取他人替代性经验,了解成功人物的生涯发展路线。(3)正面的言语劝导: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辅导。(4)良好的生理、情绪状态:个体职业咨询。
第四模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做好职前准备。职业生涯规划是目标管理在生涯管理中的应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局限于对未来职业的简单规划,更重要的是,在确定职业目标的前提下,做好当下,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前准备。第四模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有效进行大学学习规划,制订大学期间的生活目标和具体务实的行动措施和安排,同时帮助大学毕业生做好角色转换,掌握基本的职场生存技巧。
教学模式设计: (1)获取个人成败经验。职业体验: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兼职,从自身的求职经历中总结求职技巧、用人单位选人标准;角色扮演:模拟面试。通过角色的扮演,积累面试经验。(2)吸取他人替代性经验。视频教学:播放职场礼仪的专家讲座视频、经典职场励志电影,帮助学生为进入职场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升职业价值观,激发为成功人生而奋斗的意识。(3)正面的言语劝导。专家指导:就业创业课堂。(4)良好的生理、情绪状态。创业模拟实训:利用大学生网上创业模拟系统,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创业知识,感受创业的步骤和经营理念。◆
[1]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 Rev,1977,(84):191~215.
[2]R.L.Lynch,High school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1 century[J].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2000,V(01)25:155,198.
[3]郝晓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效果与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130~131.
[4]郭峰.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规划的相关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94
[5]杜映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