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锦亮,沈晓霞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自动化专业是淮南师范学院于2006 年新设立并招生的新专业,系四年制本科工学性质的专业,至2010 年7 月,产生了第一届毕业生。该专业的设立,亦是淮南师范学院向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迈进的重要尝试,在校检该专业教学质量、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同时,首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还能为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以及新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模式。
1.就业基本状况。整体而言,2010 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共有79 位,就业人数77 人,其中9 人考取研究生,8 人签订就业协议,2 人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就业率是97.5%,签约率为21.5%。具体说来,考研、签约或工作又存各自的特点。考取研究生情况中,考取学校分别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以及安徽工业大学等,其中包括全国211 高校,所考专业皆是相关专业,如自动控制原理等。另外,有3 到5 人折戟于研究生考试的面试,原因是面试教授对淮南师范学院的师范性质以及自动化学生的专业基础有相当疑虑。签订就业协议情况中,所签单位有“中国农业银行”、“美的电器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以及“宁波华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维库科技有限公司”等与专业相关的科技公司,签约同学大部分仍在签约单位工作,其中有1 人离开签约单位,原因是不能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在提供就业证明的毕业生中,一部分人的工作单位颇有些名气,如“中铁十局四公司”、“合肥求精电子公司”、“浙江乐清宇腾电气公司”等;同时,存在同一公司吸纳数名毕业生的状况。另外,2 名未就业学生各有原因:一位因为未取得学位证书,并在面临毕业时出现了身体上的疾病,一位则因为对就业的期望较高,一直更换工作单位,导致未就业。综上可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自动化专业首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基本落实了就业单位。
2.就业岗位与就业渠道。经过调查发现,2010届自动化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呈现出在专业基础上的分散特征,即就业单位经营范围较广,有电子科技公司、机械控制研发单位,亦有需要使用自动化技术的国有企业,更有如中国农业银行这样的金融单位,但具体岗位往往很难离开自动化的专业技术。在“宁波华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维库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菲恩测控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求精电子公司”等科技公司中,毕业生从事的自然是电子技术,如测控人员、技术研发等等;在“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中铁十局四公司”中,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往往是工程技术与仪器操作控制等方面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升学的毕业生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很大可能在将来要从事自动化专业相关的工作。
因为就业岗位的专业基础较为重要,故2010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便相对集中,主要有两类,一是网络搜集信息,从而实现与工作单位的双向选择;二是通过专业性较强的招聘会实现就业。其中,“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的就业招聘是专业招聘实现就业的典型。该单位最初选择6 名毕业生,最终实现2 名签约。学校组织针对工科专业的招聘会同样是范例,不仅促进数名自动化毕业生的就业,亦使他们扩大了视野,进一步认识到自动化专业的就业优势。相对而言,网络搜集信息实现就业的情形更多,是该届毕业生最广泛的就业渠道,其中学校的就业网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本地技术公司以及企业、家庭关系亦为该届毕业生提供了相当一部分就业渠道。这从相当一部分就业于淮南市的科技公司便可见端倪;而偏离自动化专业的工作单位往往是家庭关系提供的就业信息,并最终实现就业。
3.收入状况以及满意度。据了解,2010 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收入状况整体上接近于所在城市的平均水平,部分人员在此基础上起伏,少数较优秀者大大超过平均水平,大部分收入低于平均水平。以淮南市来说,2010 年人均GDP 约3 万5 千元,而该届毕业生在淮南市工作者月均收入在1 500元左右。这种情况适于合肥等省内城市以及外省一般城市,如浙江宁波、乐清等地。而在上海、深圳等地,毕业生收入则要低于平均水平,然而绝对收入要远高于全体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因此,该届毕业生就业后的满意度不是很理想。这可以从就业后的大量跳槽现象中窥见一斑。据目前了解的情况,2010 年9 月份该届毕业生的工作单位与初毕业时的工作单位不同者已经达到两位数,远多于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同届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此类人员。调换工作单位者多为省内就业的毕业生,省外就业者因为存在适应期,有一定的前景期待与提升空间等原因则相对要踏实些。这些都暗示该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看重的因素是什么,如收入、劳动强度、知识学习、提升空间等等方面。
1.整体就业状况良好。无论是就业率还是签约率皆支持此观点。就业率不必多言,签约率固然不高,但考虑到目前工作单位往往在拿到毕业证、学位证方可签约以及存在相当有质量、具有法律效力的就业合同,实际上亦是可以接受的数据。退一步说,即便毕业生在就业后再跳槽亦可轻松找到工作单位,足见就业状况良好。
2.就业单位与工作岗位紧贴专业。这一点在就业岗位以及就业去向可以明显看出。不管是就业单位的经营范围还是工作岗位,绝大部分是与自动化专业密切相关的。这说明该届毕业生良好的就业状况来自于社会对于该专业的需求,而非完全是毕业生个人能力的体现。该届毕业生的此一就业特点亦反向证明了自动化专业在工科专业中的普适性优势。
3.对工作满意度不高。尽管就业相对容易,尽管工作内容是所学专业,然而该届毕业生对于工资收入、劳动强度以及就业后的提升前景表示了相当的疑虑,从而会调换或尝试调换自己的工作单位或工作岗位。
4.其他。据了解,在就业过程中,该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还呈现出性别特点与学校特点,即女性在就业时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而在考取研究生与就业面试时,工作单位往往对淮南师范学院的工科专业有一定的疑问。
1.优势。2010 届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工作与就业特点显示,其就业优势主要来自于该专业本身的优势。此专业的特点是宽口径,立足于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而扩展到信息控制与信号以及数据处理等综合技术方面。此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应用普适性较广,不仅可以从事电子科技研发与设计,亦可以从事相关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道、民航、海关、工矿等行业。普适性自然降低了就业的门坎与难度。另外,该专业所从事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技术含量较高,相应的工作岗位非自动化专业不容易上手。该特点直接减少了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对手。体现于就业过程中,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的可选择性相对狭窄,直接带来就业优势。这一优势在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现代文明愈益发展的今天更加明显,因为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作岗位会越来越增加,并变得不可或缺。
2.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相对于自动化专业本身的优势来说,专业的配套以及就业服务、培训等工作远远不够,尤其对于第一届毕业生来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毕业生动手能力有待提高,就业观念的古板,就业期待相对较高,缺少成熟的就业渠道以及就业基地等等。2010 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亦发生于自动化专业特点上。其宽口径、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固然带来了就业优势,然而对配套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下亦会产生一些不足。宽口径使毕业生对专业的定位与理解难度加大,从而不太稳固;而技术含量高容易造成毕业生本身难以达到专业要求的情况。至于因为首届毕业生的原因,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对该专业就业状况难以明确,从而在就业服务、就业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亦存在相当难度。另外,该专业的劳动强度、毕业生本人定位与就业市场的差距亦是就业中劣势的来源。前者最明显的后果便是就业中性别不公平待遇严重;后者的后果便是就业难落实以及就业后的满意度不是很高。
1.巩固专业方面。具体做法是加强实验室建设,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其在专业应用方面的能力,更能够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定位与理解,并在与相关专业毕业生竞争中更具备实力。
2.做好就业服务方面。第一,加强学生就业理念、职业理念的教育。所谓就业理念,即面对求职、择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时应该抱持的态度,如先就业后择业、注重职业前景等等。所谓职业理念,即职场中所应具有的思想态度以及对自身职业特点、职务责任的理解,如敬业、积极以及面向市场等迈向社会后需要的一些态度。事实上,就业是高等教育的成果性检验,亦是大学生在专业、成长度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针对那些立志要踏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应加强对其就业、职业理念的教育,使其真正成长起来。
第二,加强就业方法的指导。如何能更早、更有效地行动起来,实现就业的目的,如何解决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毕业生要面对的问题。对于宽口径、专业性较强的自动化专业,其毕业生首要的任务是设定就业目标,解决学习与工作间的关系。对此,就业服务要具有专业性,教会他们更好的专业积累方法,并组织专业老师参与其中。具体如提供有效、规律性的就业信息平台,开展面试技巧以及专业认知方面的竞赛活动等等。至于面试技巧等方面,自然亦是就业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
第三,亦是最有效的就业工作无疑是加强与科技公司及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邀请他们来校举办相应招聘会,组织自动化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从而建立一个实习、学习与就业的平台。此工作针对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展开,不仅有利于发挥其就业优势,亦可以通过定期的联系与沟通,使毕业生适当调整就业观念、就业期待以及对专业的深入认识,从而更有效地培养自动化专业的专门人才。◆
[1]马援.构建高校校内就业工作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08,(1):108.
[2]张爱善.科学发展观视域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和创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25.
[3]徐永泰.在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中关于“院系为主”的思考与分析[J].职业教育,2008,(8):141.
[4]唐敏仪.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及调适[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