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玙
(广东医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品质。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 均源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2009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医德教育的研究对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卫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医德是指医生在其职业工作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医生的行为是其道德观念的外化体现。医德在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中居于重要位置。一个社会的医德水准体现了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中国的医德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开展医疗活动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传统医德主要包含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仁爱、贵义贱利等内涵。历代的医家通过“言传身教”把传统医德继承发扬。《黄帝内经》最早阐述了中国古代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医德思想。《黄帝内经》在“疏五过”、“征四失”等篇章阐述了医德是医者必备之物的思想。《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老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医生应该尊重人、珍惜生命,对所有病人要一视同仁,予以人道主义关爱和尊重,表现出博爱的思想。东汉张仲景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观。人们都尊重医学,尊重医者。同时,医者也以仁爱为医德规范。“仁”包括“仁心”、“仁人”、“仁术”三方面的含义。医务工作者要成为“仁爱之人”不仅要具备“仁术”,还要“心存仁义之心”,这样才能够成为“既有善艺,又有仁心”的“真良医”。这种仁爱观既反映出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又体现了医者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卷中强调医道之“精”的同时强调医道之“诚”。对病人要有同情之心,无欲无求,而且对病人一视同仁,无论贵贱贫富,这样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他认为学医之人应该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爱心来为病人解除病痛,并且“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大医精诚》全面阐述了我国的传统医德规范。清朝的《吴鞠通行医记》中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这充分体现了古今良医贵义贱利、“悬壶济世,普救苍生”的高尚品德。
西方的医德观念和中华医德一样久远。两千多年以前,以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命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就成为医生的医德规范。希波克拉底誓词从思想品质、伦理道德和行为要求方面对医者做了明确要求,指出了医生的价值观和事业信念。它把“绝不利用职业便利做缺德乃至违法的事”作为行医道德标准。希波克拉底提出“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的医德要求,做到“为病家谋幸福是唯一目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在医德方面的普世价值观。1948年世界医学会在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基础上制定了《世界医学会日内瓦宣言》,明确指出病人的健康是医务人员首要关注的问题,医务人员应无例外地保守病人的秘密,对同事如兄弟,坚持医业光荣而崇高的传统的职业道德准则。西方社会的“为病家谋幸福是唯一目的”观念和中国的“悬壶济世,普救苍生”观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是表述上有所差异。在医德方面中西方都认可“医以德为本”。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强调仁爱、贵义贱利是中外医学界医德思想的共同内涵,成为医学界普世的价值观。具有这种普世价值观的医务人员才能形成不计名利、救死扶伤的价值取向,才能与患者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
高校医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医疗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树立“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由于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偏重于医疗技术培养工作,对医德教育投入不足。很多学生仅仅把学医作为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忽略了“为病家谋幸福”、“悬壶济世、普救苍生”的医德观的培养,转向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的商业价值观。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德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无法彻底消除这种商业价值观的影响。
1.医德教育课程少,缺乏完整的医德教育体系。我国医学院校各专业医德教育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占在校学习总课程数的5.8%左右,从课程比例上看医德教育课程偏少,课程设置时间上也不尽合理。以广东医学院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课程集中在一年级,医学伦理学放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授课。目前,很多大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医德价值观,更谈不上对传统的医德价值观的信仰。这种忽视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德育模式显示出医德教育体系的不完整性。
2.医德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目前的医学院校教学过于偏重于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现代大学生普遍不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医学伦理学这些课程。德育课期间打瞌睡、看专业书籍、逃课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毕业前普遍忙于找工作,对医学伦理学更没有兴趣,往往是应付了事,并且医德教育普遍被认为只是德育授课教师的事情,这就使医德教育完全从学校教育、专业教育及学生生活中脱离出来,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育,缺乏针对医疗实践中热点问题的探讨,影响了医德教育的深化,学生自然缺乏兴趣。
3.缺乏医德教育实践性训练。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德育社会实践课,即使开设社会实践课,也是流于形式。广大的在校医学生普遍缺少对未来工作责任的思考,也缺乏对个人信念的思考,很少实地了解医患沟通的过程,也没有亲身感受过为病人解除病痛而获得的那种精神上的愉悦。
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育贯穿于从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非常注重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非常重视德育实践教学。美国医学院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义工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为病人提供一些基本的护理,实现医疗实践、医德教育、医德实践三者结合,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西方高校通过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全方位道德评价体制,帮助医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西方的教育经验对我国的高校医德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结合中国的实际,我国的高校医德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改进。
1.增加德育实践课程,强化道德实践认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医学生道德观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教育。医德教育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医学伦理学理论课以外,还应该增加德育实践课程,切实将德育延伸到学校教育之外。德育工作要把社区门诊、家庭、医院、甚至大众媒体结合起来,构建校外德育实践活动体系。德育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慈善工作,让学生通过对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实践体验,使他们形成关心病人,视病人疾苦为个人疾苦的慈悲情怀,体会和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即将胜任的社会角色的价值,自觉地抑恶扬善,提升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习惯。
2.加强教师师德、授课能力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罗索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无论德育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教师,都要通过自己的爱心让学生感受真爱的温暖,然后将爱传递下去。医德教育要做到以人育人,以德育德。高等医学院校一定要注意师德的培养,育人先律己,做到身正为范。教师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表现出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通过展示自己的爱心把医德教育融于其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优良的医德品质。
高校教师始终是德育的主导力量。增进医德教育效果的关键之一是提升教师授课水平。教师应该经常互相交流讨论,参与教学观摩,提升教学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授课时可以采用知识讲堂、情境剧场、榜样学习、自我反省、案例分析、参观展览、专家访谈、角色扮演、心灵驿站、情感体验等多种多样的授课形式。灵活的授课方式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断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3.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生纯净的心灵。传统的中国医者坚守着传统的医德价值观,他们对高尚道德的追求无疑为中华医学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人心中树立了无比崇高的形象。医德教育可以通过收集历史典范人物的事迹,制作成视频或宣传图片,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普及宣传教育,并通过征文、图片展、演讲、书签设计等形式,使大学生对医德产生直观的认识,形成乐于奉献、关爱他人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注重情感体验,使高尚的医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大学生心灵之中。
4.开展信仰教育,建设全方位医德教育体系。中国古语云: “非佛无以为医,非儒无以为医。”医学是拯救人类生命的高尚事业,与推崇仁爱之心的儒学有共通之处。因此,医与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医又称做儒医,医术又叫仁术。行医者必须要有佛道之心、儒家仁爱之心。高校医德教育的根本方向是向中华传统医德回归,回到中外所共同推崇的医疗行业的普世价值观上来。医学院校可以通过普及儒家、佛教思想,传承中国传统的“为病家谋幸福”、“悬壶济世、普救苍生”的医德价值观,培养医学生的爱民、为民的博爱思想,使医学生形成稳定的医德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为在以后医疗工作中自觉遵守医疗道德义务打下基础。
[1]陈逸萍.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33 ~135.
[2]郑利波,许旷宇.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16 ~17.
[3]叶云.试论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紧迫性[J].科教文汇,2010,(7):132 ~133.
[4]梁尚华,孙鸿杰,章原.儒家思想对医学生医德养成的教育价值[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