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燕云
(太原师范学院《教学与管理》杂志社,山西 太原 030031)
戴震(1723—1777),字东原,是清代中期杰出的哲学家,也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其一生的学术研究中,戴震以通经致用、关注现实问题为核心与导引,将自然科学和考据学与哲学研究相结合,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就,对晚晴乃至我国近代的学术思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的学术以训诂考据之学为主流。在戴震之前,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虽然也讲训诂考据,但他的核心思想是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在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清代的众多学者均局限于训诂考据,无人继承顾炎武的学术路线,直到戴震出现,才把顾炎武的学术研究方向继承下去并加以发扬光大。
18世纪的中国,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然科学和工商业与明代相比均有新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也有所增长。而当时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则比以前更为加剧。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加强镇压;另一方面强化程朱理学的思想统治,借用“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来为自己的统治辩护。在这种情况下,戴震通过对程朱理学的深刻批判,提出了富有进步性的理欲学说。他坚决主张理与人欲是统一的,因为理即所谓道德原则,不过是感情欲望的适当满足,所以理即存在于欲中,而不是像程朱所说是截然对立的。戴震深刻揭露程朱关于理欲之辩成为了统治阶级手中的的舆论工具,其实质是“以理杀人”。应该说,戴震完成了以前反对理学的思想家所没有完成的任务,把我国自宋明以来的反理学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戴震在中国哲学史上所作出的最大贡献。
戴震对天文、地理和数学等自然科学有精湛研究,由此在自然观上把物质性的元气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体,并在人性问题上,力图用气一元论的观点说明人性,反对程朱学派把人性分为“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从而把天理与人欲相对立的说法,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为他的“理存于欲”的学说做论证。除此之外,戴震还用其丰富的训诂考据知识为哲学等学术研究服务,把训诂考据的实证方法运用于研究中去,完成了《孟子字义疏证》、《原善》等名著,集中阐明了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乃至中国哲学史上均有重要意义。
戴震在自然科学、训诂考据、哲学以及历史学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突出成就,不仅使其成为18世纪中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考据大师,也成为我国古代哲学的最后的重要代表。戴震之所以能够在学术诸多领域均取得重大成就,其一生所走的以学术和编辑并举的学术式编辑路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戴震一生的学术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通过展示其学术研究历程,可有力证明这一观点。
第一个阶段是戴震因其学术多方面成就被特招入京成为四库馆纂修官之前。戴震在年轻时师从当时的著名学者江永。江永精通儒家学说,并在天文、地理、算学和声韵学等多领域深有研究。在跟江永学习的日子,戴震的学问大有长进。在其33岁之前就完成了《筹算》二卷、《考工记图注》、《勾股割圜记》、《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等自然科学著作和《六书论》三卷、《尔雅文字考》十卷、以及《屈原赋注》等训诂考据学专著,在自然科学和考据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在考据学方面,戴震与清代中期其他学派不闻经世致用、一心钻在故纸堆里搞训诂不同,开始有意识地继承和发展顾炎武的学术路线,提出了“志乎闻道”的学术宗旨。他认为,不应仅为训诂考据而考据,应当把训诂考据和哲学义理结合起来,以训诂考据为手段,通过对传统经典的考据考证而揭示和发现新的哲学道理,所以训诂考据的真正目的在于明道致用。不仅如此,戴震又进一步把训诂考证应用于他的编撰审定工作中,从而最终形成了以训诂考据考证与编纂审定相结合为主要手段,以哲学义理为指导和目的的学术路线。本着这一学术方法和路线,戴震陆续完成了《大学补注》一卷、《中庸补注》一卷、《孟子字义疏证》三卷、《经说》四卷以及《原善》等重要哲学著作。又应山西与河北等地官府的聘请,编纂修定了《直隶河渠书》一百一十一卷、《汾州府志》以及《汾阳县志》等。
应该说,戴震在这一阶段已经逐步走出了以学术和编纂审定并举的学术式编辑路线,并在哲学、史学和文献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第二个阶段是戴震在他50岁的时候,被人推荐入京担任四库馆纂修官的工作,具体负责编辑校订和整理天文、算法及经部古籍多种,并撰写提要。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戴震把他的以学术和编辑并举的学术式编辑做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在四库馆工作的五年期间,利用库馆藏书丰富的条件,亲自编纂校订了《仪礼集释》、《仪礼识误》、《大戴礼记》、《水经注》、《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等近二十部书籍,其中戴震把《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以及《夏侯阳算经》等在世间罕见其传本却又散见于《永乐大典》各韵部等书籍,专门钩辑出来列入四库全书,并各加案语写出提要。在戴震逝世前夕,又完成著名的哲学著作《答彭进士允初书》,并作成《声类表》九卷。在《声类表》一书中,戴震将入声和祭、泰、夫、废四韵独立开来,把古韵析解为十六部,对清代训诂学和古音学的发展作出了具深远影响的贡献。戴震一生仕途不顺,只是在他40岁的时候考中举人,再后来曾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但屡试不中。但因为他在四库馆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在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在戴震53岁的时候,受乾隆皇帝敕命,与当年录取的贡士一起参加了殿试,并被赐为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继续从事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戴震在其55岁的时候,因劳成疾而死于任所,把他的一生贡献给了学术研究事业。
戴震在清朝中期一直作为一代考据大师而为人推崇,但是在学术研究上所获得的最大成就不在于他对文字的训诂考据,而在于他的义理之学。正是在这方面获得的成就使戴震远远超出其同时代学人,而这一成就的获得又是因为戴震将训诂考据融于他的编纂审定工作,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考证审定与编纂。以此作为研究手段,进行历史文献尤其是哲学义理方面的考证研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以学术和编辑并举、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学术路线。
随着学术刊物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目前有一大批编辑工作者匆忙于大量而又繁重的编审和校订工作,其大部分时间消耗于对来稿文字与文章格式的校订、编排与更正上。要想大力提高我国当代的学术刊物水平,使其能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有赖于一大批具有高学术水平的编辑工作者做坚强后盾。戴震与我们虽然在时间上相隔久远,但是他以学术和编辑并举所作出的突出学术贡献,对我国当代的编辑与学术研究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首先,戴震是以当时最高层次的学术水平被选拔出来而特招入京做四库馆的纂修官工作,也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编纂审定工作,因其高学术研究水平又大力推动了四库全书的钩辑与校订。今天要想在短时期内提高编辑的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对现有编辑队伍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训无论从时间还是在资金等方面都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可从戴震以专家学者身份做编辑工作获得启发和借鉴。虽然不可能在今天让全国具高学术水平的教授和专家去从事编审工作,但是可以对当今的编辑审定工作提出较高的学术水平标准要求,并以此标准严格审核现有编辑队伍,让达不到这一标准的人分流做文字编排和校订等辅助性工作,同时引进一批思维活跃、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做编辑审定。这样一进一退就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编辑队伍在整体学术水平上跳跃式的提高。
其次,对于由高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可以让那些已退休在家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授学者发挥余热,兼职做一些较高层次的编审或顾问工作。对于由其他社会机构所主办的学术刊物也可以从社会或高校聘请已退休的专家学者做同样的工作。这种做法其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对现有的编辑队伍不作大的调整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术刊物的编辑水准。当然这只是一种折中性办法,但是它可以使对编辑队伍的调整工作相对有条不紊的进行。对那些暂时达不到新标准的人,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做出合理规划,主动进行后续教育或培训而达标。所以这种做法更容易被人所接受,能尽可能地减少调整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压力和阻力。
第三,以戴震为例,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编辑在学术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编辑在学者与学术刊物之间起到了一个中介和沟通的桥梁作用。因此,以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辑做审核校订把关,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论文发表良莠不齐的现状,淘汰掉那些不具有学术价值或者学术价值不高的来稿,从整体上大大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编辑工作本身比其他学者相对更具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优势,他们每天大量接受学术信息,了解最新学术动向,能够站在学术最前沿。所以,完全可以像戴震那样,把学术和编辑工作更有效的结合起来,做到学术和编辑并举,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把编辑队伍建设成一支强大的学术研究力量,这对于提高我国当代学术研究水平、进一步繁荣科学研究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张彤磊.戴震学术思想的诠释学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
[2]刘兴豪.从清末报刊看传媒话语权的争夺[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4).
[3]吴福通.论经世、考证与义理在戴震学术思想体系中的内在关联[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4]刘兴豪,马鑫.论维新运动中报刊发展迅速的推动力[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
[5]王杰.戴震义理之学的历史评价及近代启蒙意义[J].文史哲,2003,(2).
[6]王征国.论文化传播的三维方式[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5).
[7]吴学满.论戴震从考据学对义理之学的回归[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