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和平为上论断及其当代价值①

2013-08-15 00:51:59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和平道路世界

黄 婷

(南京邮电大学 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23)

2005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的发表,标志着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为目标取向的中国国际和平战略的形成。具有世界眼光的毛泽东,是这一和平战略的首要奠基者。他基于对二战后国际社会走势的判断和分析,提出和平为上的新论断,对当代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对毛泽东的和平为上论断进行粗略论述,以期深化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和理解。

一、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的提出依据

和平通常指非战争的一种稳定状态,它是世界人民的理想目标追求。1955年毛泽东在与印度尼西亚总理谈话时,首次提出了“和平为上”的新论断。他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结论还是一个:和平为上。”[1](P212)该论断的提出,依托于毛泽东对国内外社会实践发展的深邃洞察力,以及其个人所具备的相应文化价值理念。

1.毛泽东对国际形势和平走向的认识和预测

科学观察和分析国际社会的形势走向,是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提出的基础和依据。二战后,毛泽东没有完全遵循斯大林的“战争不可避免”形势判断,他说“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2](P1184)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帝国主义现在是处在衰落时代,我国,社会主义阵营,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处于上升的时代,世界性的战争有可能避免。”[3](P340-341)正是基于对世界民主力量崛起以及维护和平力量壮大的认识,特别是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毛泽东意识到推进世界和平的希望,预测到了世界局势的和平走向。党的八大明确提出:“世界局势正在趋向和缓,世界的持久和平已经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这种战争可以避免、世界和平可能实现的认识和判断,坚定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争取和平、制止战争的决心和信心,也为毛泽东和平为上的新论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2.百废待兴的国内重建工作对和平环境的迫切需求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作为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国际地位,开启了中国走向国强民富的复兴道路。新中国首先面临最迫切、最重大的历史使命,是整顿和重建被外国侵略和内战弄得破碎不堪的国内经济。而这一伟大的历史工程“需要各方面帮助,首先需要和平环境”,“我们现在需要几十年的和平,至少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不愿打仗。假如能创造这样一个环境,那就很好。凡是赞成这个目标的,我们都能同它合作。”[4](P365)然而,二战后,尽管国际社会已开始由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向现代主权国家体系转型,但是殖民体系下的国际制度和价值体系依然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国际社会局面依然由大国主宰和掌控,维持着暂时的和平,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并没有获得完全平等的地位。国际社会依然处在战争一触即发的严峻形势之下。在这种国内外情势下,改造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以创造一个长时期甚至永久的和平环境,对于新中国的重建工作至关重要。这也促成了毛泽东提出“和平为上”的论断,并将其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社会事务的目标追求。

3.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给予的价值依托

“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力的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5]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伴随着中国传统精神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伟人。他不仅读孔夫子的四书、五经、中国古典小说等,而且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历史文化。而贯穿于这些文化经典的是中国传统“和平”、“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其反映在处理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冲突时,不仅表现为“天下无大小,皆天之邑也”的民主平等观念,还体现为“兴天下之大利”、“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和目标追求。这种“和”文化价值理念,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得以延续和不断强化,成为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的文化土壤和依托。同时,毛泽东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是其和平为上论断的理论依托。“反对战争、争取和平”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马克思说过:“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6](P559)恩格斯也曾说“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和平”,并认为“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联合终究会根绝一切战争”。[7](P117)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和平发展思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新发展。

二、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的和平为上论断是中国国际战略目标取向的总结和升华,其内在品质不仅体现为诸多科学的判断和分析,还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1.宣示了中国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战略目标取向

人类社会是由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组合而成的历史进程,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最高目标设想和追求。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理想追求就是赶上世界现代化步伐,和平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成为推动毛泽东提出和平为上论断的内在动力。毛泽东的和平为上,就是“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一切活动只能为了和平的目的,而不能是任何其他的目的。”[8]这就旗帜鲜明地宣示了中国把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国际战略的目标取向。他还规劝西方国家也要承担这一国际使命,指出“我们要维持世界和平,不要打世界大战。我们主张国与国之间不要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但是,维持世界和平不但中国有责任,美国也有责任。”[3](P217)毛泽东还说:“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持,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中国要和平。凡是讲和平的,我们就赞成。我们不赞成战争。”[3](P378)可见,毛泽东从历史和现实,从国家目标任务等方面,宣示了新中国坚持和平为上,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目标取向。同时也表明,毛泽东坚信不论国际社会怎样变化,只要本着“和平为上”的方针,世界各国就能求同存异,实现共同的发展与繁荣。

2.反对强权统治下的和平,追求公正的、平等的和平

世界和平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和国际政治的核心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其内容增加了消除不平等、不公正等因素。关于世界和平的主张,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强调帝国统治下的和平、霸权控制下的和平及大国联盟下的和平,二战后,又出现了“民主和平论”。它们是殖民时代不平等和平观的延续发展,其共同特点是以强权为支撑,以牺牲小国弱国主权为代价的不平等和平。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突出以革命求和平、以斗争求和平、以发展求和平,其共同点是追求最大化的平等和平。毛泽东的和平为上论,反对前者,追求马克思主义通过正义战争推翻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平等和平。毛泽东认为,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在国际关系中理应受到公平、公证的待遇。他说“不论大国小国,相互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友好的和互助互利的关系,而不是不平等的和互相损害的关系。”[1](P192)同时,他主张站在被压迫民族和弱国的立场,反对强权打着和平的旗号欺压弱小民族国家的做法。他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及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斗争,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这种公平的、平等的和平主张,是对强权统治下和平理论的否定,为新独立的国家争取平等地位和正当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3.反对以放弃反帝国主义斗争来乞求暂时的妥协和平

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称霸全球的咄咄气势,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中多数人如赫鲁晓夫认为,美帝国主义是“有核牙齿的老虎”,要和平就不能与它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必须“忍让”、“安协”、“迎合”。对于这种以放弃反帝斗争来求得暂时的妥协和平,毛泽东的和平为上与其格格不入。毛泽东说:“英美也说要和平共处,但是它们是讲讲就算了的,真正要和平共处,它们就不干了。”[4](P374)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当时虽然世界有了维护和平的希望和力量,但是还有很多为了强权利益“想发动战争的疯子,他们可能把原子弹、氢弹到处摔。”[1](P296-297)对于这些发动战争的疯子,如果对其“忍让”“迎合”,“怀抱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9](P798)只能求得暂时的妥协和平。“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来防止战争,争取持久和平”[1](P168)可见,毛泽东崇尚和平,但是他不是一个激进的和平主义者,即无条件、无原则地反对一切形式和种类的战争。他认为,要真正避免战争,赢得世界的永久和平,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抗美援朝”的反帝斗争,为我国国家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也推动了世界实现永久和平的条件的渐进成熟。

4.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是指在国际社会中依据其强大实力践踏别国主权,企图凌驾于别国之上,以充当地区或世界的主宰。毛泽东认为,霸权主义及其侵略扩张行径是世界战争的主要根源,也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和障碍。要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反对霸权主义。在国际上,毛泽东针对美苏的霸权行径,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以及“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等一系列和平战略思想,既指明了不同时期国际社会反对霸权主义的主要依靠力量,又促成国际反霸权统一战线的建立,打破了美苏霸权主义企图在国际上侵略扩张的图谋。在国内,毛泽东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维护和平主张,向世界宣示中国坚持和平为上,并坚决反对霸权主义、自己永远不称霸的鲜明立场。他承诺如果有朝一日中国“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欺负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10]实践中,毛泽东以抗美援越战争、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等反对霸权主义的重大国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对于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国际形象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倡导世界各国在国际关系中坚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就是国与国之间应和平相处,彼此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诉诸武力。它是列宁为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而提出来的。针对二战后国际上出现诸多不同制度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毛泽东创造性地继承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五项原则,由处理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问题上升到处理所有国家之间的矛盾。他说“难道只能和这种社会主义共处,不可以和别的事物共处吗?我们认为,不同的制度是可以和平共处的。”[4](P33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干涉,否定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保障世界和平,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所包含的主权、平等、和平、民主等国际精神。它与和平为上论断的宗旨和原则相一致,是世界人民追求平等和平的基本条件,是避免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走向永久和平的科学指南。毛泽东认为,坚持和平为上,不同制度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必须坚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积极倡导和忠实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始终坚持按照该原则来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他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一切问题应通过谈判来解决。”[1](P204)

三、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影响和意义

在当今新的国际形势下,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和平为上论断,掌握其分析国际社会形势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指导当代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中华复兴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1.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贡献

正是在和平为上指导下,毛泽东有了“一条线”、“一大片”乃至“三个世界”等和平战略思想,既遏制了国际强权对新中国的扼杀,又牵制了苏联大国主义试图发动战争的妄图,也为我国突破困顿于半个国际社会开启了新局面。这种灵活机动的和平战略选择,不仅捍卫了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应有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新中国的重建工作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也为中国走上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准备。可以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先驱和奠基人。他所提出和平为上的论断,为邓小平等领导人认识和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走向,把脉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对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中国才有了转变国家战略思维,实施改革开放,对内适时调整政策,对外力求和平的国际环境。这种内外双向战略选择,不仅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促进中国爱好和平、制约战争的国际形象的渐进形成,进而推动中国走上相对和平的国家建设道路。由此可见,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在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中有着内在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今天,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着手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

2.坚持和平为上,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历史上,不论是“一战”、“二战”的全球危害还是两极“冷战”的国际消耗,都是传统大国试图通过非和平的捷径方式实现崛起的结果。这些血的事实告示我们,没有一个大国的国力,能经得住世界性扩张的透支。[11]对战争有切肤之痛的毛泽东,为了寻求一条和平发展的强国之路,进行了长达30年的艰辛探索,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选择作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奠基与准备。以此为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摒弃了历史上大国通过武力崛起的道路,选择了通过和平发展道路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追求。该道路的核心内容,是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这就内在地决定了“和平为上”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从毛泽东“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的认识,到邓小平“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的警醒,再到江泽民“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的提出,以及胡锦涛“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宣誓,无不体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进程中,始终以“和平为上”为中心视点。这也意味着,今后不管中国发展强大到什么程度,都要坚持和平为上的强国之路。

3.善于分析和把握国际形势走向并顺应之,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逻辑起点

孙中山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分析和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走向是国家战略的最高层次判断,也是国家战略调整或改变的前提和依据。科学分析和把握二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和平走向,是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提出的基点。毛泽东这种把握形势的立场和方法,深刻地影响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战略选择。随着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国际形势也会发生转换。历史发展到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对这一时代主题和总体国际形势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并顺应之,是我国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起点动因。这条道路与时代发展潮流相一致,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统一,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持久和平的愿望相吻合。今后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进程中,我们依然要坚持用客观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审视世界,科学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并依此制定正确的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战略选择。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安全感的增强,要从历史大潮中把握发展方向,相应地调整和转变战略思维,坚持和平为上,最大限度地为中华复兴赢得和平的时间和空间。

4.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前提条件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立足点,也是毛泽东主张坚持和平为上的重要前提条件。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国际社会霸权和强权,毛泽东就指出: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处理,不允许任何国家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因此,无论是“一边倒”还是“一条线”的和平战略,都始终没有放弃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今天,两极争霸的国际局势已经不复存在,其他新兴国家力量也发展崛起,但无论是经济、军事领域,还是政治、文化领域,美国都远远超过世界任何其他国家及联盟。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力量对比也很难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就意味着,以美国主导的单级世界可能伴随我国和平发展的整个进程,甚至更长。这种情势下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必须一如既往地立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论是践行反对霸权主义、永远不称霸,还是推进建设和谐世界,都必须以此为前提条件,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不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做出有损主权的让步。针对当前美国的战略东移,我国要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打破美国包围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图谋。同时,在“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12](P3)

5.适度发展军工业,做好必要的军事斗争准备,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本保障

维护和平是以遏制战争为基本着眼点,“作好战争性准备是维持和平最有效的手段”。[13](P1077)强大的军事实力准备,能让好战者认识到发动战争将要付出沉重代价,从而放弃发动战争的企图。毛泽东的和平为上论断,不是要放弃军事准备,而是以充分的军事准备为根本保障。他说“你准备不好,敌人就来了;你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了”。[14](P1347)因此,毛泽东主张坚持和平为上的同时,强调要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加强军事战备,做到有备无患。今天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较之毛泽东时期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依然十分严峻。处于超强状态的美国及其同盟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依然存在,无论在亚太安全还是台湾问题上都表现出其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加大了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力度和速度,其“主导亚太、应对中国、重振美国、维持霸权”的战略意图清晰可见。可预见,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是伴随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依然很不确定和不稳定。为此,我们在坚持和平为上、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适度发展军工业,做好必要的军事准备。只有具备战胜妄图发动战争者的强大军事能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才有了根本性的保障。当然,我们决不能重蹈苏联时期“军备竞赛”覆辙,决不能将国家有限的资源空耗在无限的战备中,但是适度地发展军工产业,做好必要的军事准备,对于保障和平发展道路是绝对必要的。

6.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支点

为国家建设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提出的出发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不只是我们自己的意愿,更多还要取决于国际社会接纳这一道路选择的诚意,以及与这种诚意形成良性互动的国际和平环境。全球化时代潮流,决定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不能绕开世界独自进行。这就决定了,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落脚点。因此,我们必须思考怎样消除当前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发展的疑虑甚至遏制,实现其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毛泽东和平为上的具体体现,其要害在于双方在处理分歧时保持信息沟通,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和踹度。为此,我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既要发展与世界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又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协调关系,还要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国和平发展争取更多国际支持及更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在21世纪新的国际环境下,坚持五项原则,广交国际朋友,争取世界人民的支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是当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支点。

综上所述,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既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又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的天才创造;既有崇高的国际主义整体意识,又有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追求平等和平的内涵特色,是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如今中国在国际社会获得的地位和影响,离不开长期奉行“和平为上”的国际目标追求。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对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创新。毛泽东和平为上论断,既给迈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提供了方法,更有待于今日之中国依据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只有这样,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1]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

[5]王晓德.美国外交与文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张光佑.新中国外交五十年[J].外交学院学报,1999,(4).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毛泽东.毛泽东同志的贺电——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N].人民日报,1966-11-04.

[11]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J].战略与管理,2004,(2).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美]莫蒂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西方思想宝库[M].长春:吉林人出版社,1988.

[14]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和平道路世界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39:47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博弈·和平
特别文摘(2016年18期)2016-09-26 16:42:36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期盼和平
环球时报(2015-04-13)2015-04-13 1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