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婕
(广东培正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830)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最先使用了“社区”(Cemeinschaft)一词。[1]美国的查尔斯·罗密斯把腾尼斯的“社区”(Cemeinschaft)译成了英文“community”。[2]中文的“社区”一词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费孝通先生等人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过来的。[2]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位,是城市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社区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城市的文明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以社区为依托,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社区成员的生活方式、行为习俗、价值观念、知识水平、娱乐心态、审美层次、人文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3]为了了解广州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笔者以广州市海珠区逸景翠园为例,做了一次调查。
本次调查收到123份有效问卷,既有网络问卷,也有纸质问卷。样本的基本情况分为六个方面:性别、年龄、工作状况、入住小区年限、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具体如下表:
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社区物质文化建设、社区行为文化建设、社区制度文化建设、社区精神文化建设。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得成就。比如,30.09%的居民认同“小区干净整洁”,56.10%点居民认同“小区绿化状况很好”,65.85%的居民“很支持本小区文化建设”,47.16%的居民“熟悉自己的邻居”,30.9%的居民认同“维护小区的集体利益”,33.34%的居民“以是本小区的居民而感到自豪,30.9%的居民认同“如果搬离小区会感到恋恋不舍”,33.34%的居民认同“小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与此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这里特指社区的文化活动设施及环境。
逸景翠园小区常住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共有四万多人。偌大一个小区,只有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两个会所、两个文化广场、六套儿童娱乐器材、一套大人健身器材。调查显示,46.33%的居民不认同“充分利用了小区的文化娱乐设施”,46.34%的居民不认同“您充分利用了小区的文化娱乐设施”,40.65%的居民不认同“小区清洁干净”。在访谈中,居民们反映,活动器材不足以满足居民活动的需要,而且器材逐渐老化,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
在经费方面,居委会给老年人活动中心提供一间大约16平方的屋子、一台中央空调、四张围棋桌、四套围棋、四套象棋、一套书法用具、两百五十册图书、五份报纸、五份杂志。其他文化活动团体的活动器材均是自费购买,舞蹈队自己筹集活动经费,人均每月20元。
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这里的行为文化专门指在社区里面举行的文化娱乐或教育活动。行为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从形式上看,小区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跳舞、合唱、太极拳、踢毽子、打乒乓球、打太极球、打牌、打麻将、看书读报、写毛笔字等,外表看起来好像热热闹闹,但却满足不了居民的要求。不少居民提出活动的形式要更多样,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来源的主体。
从主体的参与度来看,21.95%的居民很不认同“经常参与小区的文化娱乐活动”,36.59%的居民较不认同“经常参与小区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人“不认同经常参与小区的文化娱乐活动”。64.78%的居民不认同“经常参与小区的公益教育活动”。在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人群中,以老年人和女性为主。年轻人多数忙碌于上班,而男性居民多数不擅长歌舞表演,因此,影响了主体对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度。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这里特指小区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社区管理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首先,制度极不健全。调查显示,12.2%的居民很不认同“小区现有的规章制度很全面”,23.58%的居民较不认同“小区现有的规章制度很全面”。19.51%的居民很不认同“小区组织机构对规章制度执行很顺畅”,27.64%较不认同“小区组织机构对规章制度执行很顺畅”。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小区已经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比如《老年之家运营管理制度》《计划生育协议》《保安人员岗位职责》《保安人员礼貌用语》等,但还显得非常零散。
其次,管理队伍人员欠缺。调查显示,20.33%的居民很不认同“小区文化队伍体系完善”,39.02%的居民“较不认同小区文化队伍体系完善”。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居委会有一名员工负责社区的文化建设,不到三十五岁,本科毕业,正式工,但只是一个兼职人员。居委属下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由一个临时工负责管理。其他的活动团体全部都是居民自发成立的,有自愿的带头人。
再次,社区管理网络化程度低下。调查显示,小区居民了解小区事务最主要的手段是“宣传栏”和“邻里相告”,只有4.88%的居民是通过“网络”来了解小区事务。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社区居委还没有建成办公网站,居民自发建成三个QQ群、一个社区论坛,QQ群大约可以容纳七百人,居民通过QQ群和论坛相互小区的事务。
精神文化是指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这里特指居民对社区的感情及依恋程度。
一方面,邻里熟悉度有待提高。调查显示,81.31%的居民认同“熟悉自己的邻居”,但还有18.69%的居民不认同“熟悉自己的邻居”。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邻居的熟悉度比较高,因为老年人的生活圈以小区为主,与邻居的交往活动比较多。而中青年朋友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休闲娱乐,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邻里交流,影响了对邻里的熟悉程度。
另一方面,社区归属感有待增强。调查显示,72.36%的居民认同“以是本小区的居民而感到自豪”,但还有27.64%的居民不认同此看法;57.49%的居民认同“如果搬离小区会感到恋恋不舍”,还有32.51%的居民不认同此看法。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区的出租屋越来越多,有些租户由于缺乏主人公意识,公共意识比较差,一定程度影响了小区的公共秩序,也影响了居民对小区的评价,降低了归属感。
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4]毛泽东的文化观阐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其重大作用。从存在的问题出发,笔者对加强广州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2010年7月,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一下简称《纲要》),《纲要》规定:“要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政策标准,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足额投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规定。”[5]这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社区要按照国家的规定,从社区的实际出发,资金到位,配备适量的文化活动设施,并定期做好保修。只有这样,才能为社区的文化活动提供物质支持,反之,社区的文化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7]《纲要》指出:“各机关、单位、企业和乡镇、社区要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读书、摄影、书画、合唱、舞蹈及各类民间文化活动,引导、鼓励、安排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各类馆展。”[5]广州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包容的城市。社区居民来自全国各地,也带来了各地的特色文化,这使广州的社区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所以,广州社区的文化活动应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考虑本土与外来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高雅与通俗相结合,使得男女老少人人皆宜,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的文化活动中来。
在制度层面,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保证社区文化建设得以顺利的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碰到的问题,要靠制度才能解决。社区管理部门要切实贯彻各级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建立本小区的相关规章制度,比如《居民行为规范》、《社区公约》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在技术层面,要加强网络化建设。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脑网络日益普及,使人类休闲活动的理念和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极大拓展了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8]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7]《纲要》指出:“要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逐步完善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5]广州社区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微博、QQ、论坛、网站等网络平台,让居民交流畅通无阻,给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题材,为居民传递精神养料,增强社区文化的渗透力。
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构建和谐社区作为切入点。和谐的社区环境,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硬环境,也是软环境,它直接影响到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评价。首先,把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到和谐社区建设中,使社区拥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性。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弘扬广东人文精神,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在社区加强公民的公德教育、家里美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使懂礼节、重礼仪、讲礼貌蔚然成风。
[1]王建军,夏志强,王建容.社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3.
[2]张明亮.新编城市社区建设读本[M].北京:北京社会出版社,2005:3.
[3]郭学贤.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2.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5]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EB/OL].广东省人民政府网,(2010-07-30)http://www.gd.gov.cn/gdgk/gdyw/201007/t20100730-126397-2.htm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0.
[7]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33.
[8]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