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琳 陈 杰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请求的言语行为可以传递信息,对话者从中进行识别并在真实场合下实现其言外之意,因此请求在日常交流中十分常见,并且请求是目前从第二语言习得角度研究最多的言语行为之一,但是这些都是以西方语言为主体,英语又占绝大多数,对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成果相对贫乏,且多数集中在对汉语本体和英汉对比的研究上,虽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或汉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文献较少,但目前已有的研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将对请求策略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促进其在汉语二语习得领域的发展.
“请求”一词来自古法语的“requeste”,在早期的英语编年史中已经出现,指的是让某人做某事的行为.Ellis认为[1],请求是说话者让听话者实施行为或停止行为的尝试(attempts).请求会内在地威胁到他人的负面面子,也就是说,在本质上会干涉别人的行动和自主决定的自由[2].因此,请求者往往使用调节手段来增加礼貌性和间接性,来达到言外之意或其他目的.
国外对请求言语行为关注较早,成果也较为丰富.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Blum-Kulka等人的CCSARP(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项目[3].该研究将请求策略划分为三类:直接请求策略、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并且证实规约性间接策略的使用最为频繁,尤其是其中对听者能力的询问最为常见,同时发现在提出请求的不同角度中,强调听者(hearer-oriented)的请求最为频繁.
根据直接程度的差异,Trosberg也对请求中核心语策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4],发现英语母语者和学习者都最频繁的使用询问听者能力和意愿的请求策略,其次是暗示和表达说者的愿望的策略,并且被试都没有使用到行事类和义务类的直接请求策略.
目前,以英语为主体的研究居多,涉及到请求言语行为中的特定语言形式、结构、策略的选择、直接程度、与母语者的区别及语用能力的发展过程等方面.
对汉语请求策略的研究相对贫乏,且多数集中在对汉语本体和英汉对比的研究上,多采用话语补全(DCT)的形式,以Blum-Kulka的请求策略分类为基础,来发现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特征,或者对比了英汉请求语言行为的异同等.
汉语二语习得领域的请求策略研究尚不多见.薛秋宁考察了初、中、高三个水平的留学生实施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情况[5]发现,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选择的请求策略、礼貌词语、辅助语和醒示语都逐渐接近地道的汉语请求.另外,留学生的请求又呈现出明显的学习者特征,如礼貌词语使用过多,话语哆嗦等.
陈克禄认为,留学生的请求策略与中国学生呈现出总体一致的态势[6].留学生在请求言语行为起始语、辅助语使用方面均存在问题;请求策略的使用选择是社会距离、相对权势和请求难度等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朱勇通过调查[7]发现,留学生语用水平差异在中心语句式、起始语、辅助语、礼貌语、人称选择和请求策略的选择运用方面均有所体现,还对如何提高留学生的语用水平进行了探讨.
孙晓曦,张东波重点考察了请求策略和外部修正策略的使用情况[8]发现,美国大学生过度使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使请求的得体性受到影响;同时学习者外部修正策略的使用量要低于本族语者.
郦帅发现[9],在语用语言层面,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的比率不断提高,而使用直接策略的比率不断下降;在社交语用层面,只有高级别学习者能根据权势的不同调整直接和规约性间接两种请求策略,仅表现在低强加度情景.
综上所述,现阶段请求策略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在研究对象方面,国外绝大多数研究以英语作为研究主体,国内请求策略研究多以汉语本体研究和英汉对比研究为主,在汉语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相对匮乏;
(2)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绝大多数研究仅使用到描述性的统计方法,缺乏深入的分析;
(3)在数据收集上,大多数研究采用语篇补全的任务类型,在数据整理及请求策略分类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鲜有大规模的定量分析;
(4)在研究角度上,多数运用语用学领域的言语行为理论展开研究,缺乏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理论的结合,如社会文化理论、语言社会化理论等,应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今后的研究者可以选择其他相关理论作为研究框架,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结合自然环境下的真实语料,重新审视学习者请求策略的使用及相关影响因素,从新的角度解释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过程.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167 -168.
[2]Brown,P&S.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A].In E.N.Goody(ed.)[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Blum - Kulka,S.& J.House.Cross- cultural and situational variation in requesting behaviour[A].In S.Blum - Kulka,et al.(eds.)[C],Norwood,NJ:Ablex,1989.
[4]Trosberg,A.Interlanguage pragmatics[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5:187 -219.
[5]薛秋宁.留学生实施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调查及习得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
[6]陈克禄.留学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习得考察[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7]朱 勇.留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水平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9):58-62.
[8]孙晓曦,张东波.美国大学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能力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3):105-113.
[9]郦 帅.A Study of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of Making Requests by American Learners of Chinese[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