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选择和实现条件分析

2013-08-15 00:45:44刘淑清张改枝
关键词:讲授师生教学方法

刘淑清,张改枝

(太原师范学院 经济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课堂是大学里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织,这个组织的有效性会造成整个学校良好的风气和造就学校的辉煌。一直以来,大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过,但改革成效并不显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和弊端依然存在。

一、传统大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其一,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纵观大学课堂,不管是综合大学还是师范大学以及其他类型的大学,除了一些实验课程和特殊的课程,大多数课程都是通过讲授的形式传递知识,教学模式单一。当然讲授并不意味着低效率,相反,最高境界的讲授是一种高效率的形式和方法类型,但由于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传统讲授法更多偏重于注入式的教、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学,由此降低了讲授法的效率。

其二,缺乏创新动力。教师机械性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没有互动,造成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平台,难以形成平等合作关系。僵化的关系不仅会制约教师教学的创造动力,而且会抹杀学生学习的动力,缺乏参与意识,没有学习责任,这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格格不入。

其三,和传统的高教体制环境相适应。大一统的传统教育体制影响使得高校的定位不准确,盲目跟风,缺乏特色和创造性。如此的发展方向定位和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实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也是陈旧落后的,在单一学制、单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考试方法等制度环境下,造就了实施教学的主体——教师没有改革教学方法的动力,学生为了迎合不合理的考核方法也无心注重自己能力的提高,对于课堂教学水平没有更高的要求,教学相长的作用无从发挥。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其一,师生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大学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一直是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的人格,对教师情感的依赖性也发生变化,这个普遍被认可的惯性思维,使得大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极其淡薄;再加上现在高校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教师上完课走人,教师和学生缺乏主动沟通和交流的态度,更缺少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虽然已经被广泛运用,但还只是流于形式。

其二,教学内容无法拓展延伸。教学内容是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知识的再理解和再创造,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对教师的情感、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的一种新的综合。教材知识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样的教学内容才符合现代高教培养人才的目的。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教师吸收新知识、开拓新领域、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动力不足,学生没有回馈课堂知识的积极性和动力,教学相长的效果无法达到,教学内容也就无法更好地拓展延伸。

其三,教学效果差。教学效果最重要的一个观测点是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个观测点和课堂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联系。单一陈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的教学方法注定教师没有勇于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动力,也就无力更新知识体系,无力去更好地完善教学内容。传输知识的渠道不畅通,缺乏丰富的变化性和创新性,学生对基础、专业基本理论掌握与应用的能力以及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及其他综合应用能力则无法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法僵化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与学陷入一种僵化机械的状态,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也就无从谈起。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三、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选择和实现条件

1.适用性选择

关于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有很多,综合各种观点,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课题研究教学法、指导自学法、导学式、探究式等。这些方法还可以根据形式的不同进行大的归类,比如语言形式的、直观形式的、实际训练形式的等。可以看出,在理论上已经归结出很多教学方法,甚至有一些重复或交叉,这些方法在理论上都有明确的阐释,基本都具备一定的实效性。笔者认为目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并不在于找寻或去探求更多名目繁杂的教学方法,而是如何根据课程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才是最有效的。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比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都可以归结为通过语言形式授课的方法,它们不是彼此分割,而是互相渗透、互为前提的,讨论、谈话都需要在讲授的基础上进行,也因此有观点认为讲授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这种争论意义不大。精彩的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最容易被平庸化的一种方法,因此讲授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最难把握和运用的方法,是所有教学方法中的根本和基础,其他方法都以讲授为基础,其他方法的运用都以实现精彩的讲授为最大目的。如启发式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和推崇的方法,但启发式不是独立的,任何讲授、谈话、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进行如果脱离启发都将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导学式、探究式等方法的实施也是如此。各种教学方法之间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他们互为形式和内容,称谓不同只是因为归结的角度不同而已。教学过程中,任何过度推崇和无限崇拜某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而在于如何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进行合理的组合和运用,即适用性选择。这种选择是灵活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好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综合,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随手拈来却又恰如其分、游刃有余和不露痕迹的运用,不知不觉把学生引入一种境界。

教学方法之于教师,就如机器设备之于导演,好的设备固然重要,但导演的能力才是关键,还要有好的演员,才能上演一台好戏。教育理论的发展已经产生很多成熟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还需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

2.实现条件

其一,构建师生沟通的有效平台。教学即沟通,这个观点在理论界已经得到认可,在实践中却还远未做到。师生沟通的平台很多,有形的平台如网络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需要教师用心搭建的无形的平台,即有效课堂的构建,这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后两者提得最多却往往又最容易被忽略。因此,教师要真正把终身学习贯彻到方方面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具备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前提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职业素养等会综合体现在对课堂的设计和把握上,可以促进师生无障碍沟通、引起教学互动、保证课堂质量和水平。

其二,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课堂秩序,变被动为主动,变权威秩序为互动秩序,变单一为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设创新型的课堂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是强化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而不是相反。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教师仍是最主要的责任者。在课堂和教学的设计上教师要有足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有能力把握整个教学的进行,以防偏离教学的目的,同时还要把课堂延伸,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不具备这样的精神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只会无果而终,各种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形式。

其三,营造激励教师的良好制度环境。人是理性的经济人,教师也不例外,需要从制度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激励机制的建立。鼓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至上的师德品质,还需有充满人性的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有积极的事业进取心,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有一定的治学定力。由于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的不完善,目前对高校教师的激励制度更多体现在科研上,不管是科研型的还是教学科研型的高校,评价教师的系统包括职称的评定无疑都成为“科研唯一型”的,形式上所有高校都把教学放在学校工作的第一位,实际上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取舍最终都以科研作为最终评判标准,是一种硬约束,对教学的评价则成为一种软约束。在这样一种制度倾向或暗示下,教师的精力也更多放在科研上。教学与科研本是教师工作的两个方面,但面对不合理的制度诱导,工作的导向就会发生偏离,教学工作无疑会受损,而对此教师却无需承担责任。因此,要完善教学科研激励制度,对于自觉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且有明显成效的教师,实行教学工作量奖励优先、评优晋级奖励优先、教学成果奖励优先的激励机制,[1]真正尊重教学的中心地位,为教师营造一个积极、富有活力且没有功利色彩的工作环境,教学工作出色完成,作为教学的延伸——科研工作的完成自然是水到渠成。教师的工作如果也以追逐利益为目标的话,面对市场诱人的利益,难免会形成浮躁的学术风气,科研表面的繁荣注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人文素质。一是要改变惯有的思维。传统观念认为大学课堂只教知识即可,大学教师只负责传授知识而已,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走出家庭的庇护,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小步,是独立面对生活的开始,因此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面对思想、文化、道德最易碰撞的校园小社会,不免会产生很多困惑甚至迷惘。大学生心智成熟,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加上年轻人的自信和无畏,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观的工作显得极其重要又无比艰巨。二是要拓宽提高学生素质的渠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只是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或班主任老师的任务,要深入到课堂中去,任课教师也要把这方面的工作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书的同时要育人。这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催化剂,也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途径。这就对教师准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师生沟通交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思想、情感、精神的交流,传道解惑需要在一个更高要求的教学互动平台上进行、落实。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教师、学生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方面加以推动,学校管理层面在认识上予以高度重视,改革才能够顺利进行。[2]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有效的课堂组织,有效的课堂组织造就更高的教学质量,更高的教学质量铺垫中国教育的基石。

[1]王成端.以教学运行机制改革推进教学方法大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0(9).

[2]李勇,吴斌,骆有庆.对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理性思考——基于原则与制度环境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5).

猜你喜欢
讲授师生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浅谈高职英语精读讲授中的文化导入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42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麻辣师生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18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中国火炬(2011年12期)2011-07-24 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