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念与实践

2013-08-15 00:49高小军
图书馆 2013年1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公众图书馆

高小军

(深圳图书馆 广东深圳 518036)

1 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

1.1 什么是“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The Third Place),又称为“公共空间”,是指除了家庭、办公室之外的第三个地方。最先由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提出,他在其代表作《The Great,Good Place》中指出“第三空间对于公民社会、民主政治及公民参与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空间是一系列的社区生活与设施,它是促进人们之间形成更为广泛和富有创造力的相互关系的‘锚点’”。“一个真正的第三空间应具有以下特征:①免费或廉价的;②可以获取食品和饮料,尽管这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很重要;③高度的可访性;④接近或临近公众;⑤对经常来访者具有影响力;⑥受欢迎的和舒适的;⑦可以认识和会见新老朋友。”〔1〕

从欧登伯格对“第三空间”定义和描述中可以看出,第三空间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公众参与公共生活,促进社会交往,丰富公共文化的重要地点与场所。在城市或社区中供公众聚集与交流的广场、公园、咖啡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都具有“第三空间”的特征。

1.2 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发容易,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与之同步的城市化浪潮及公民社会进程,则使人们对第三空间及其配套服务与设施却产生了巨大需求,那些交通便利、免费、舒适、友好、能够为公众带来美的享受与社交机会的第三空间则变得稀缺。而公共图书馆无论从建筑形象、空间分布、功能服务等要素来看,具备“第三空间”的基本价值诉求。

1.2.1 建筑与形象

公共图书馆建筑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最具象征性的文化地标,独具匠心的设计往往包含深厚的公共文化艺术韵味,其建筑本身对公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凝聚力。优质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对周边社区乃至整个城市能够形成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和辐射力,可以聚集城市人气与资源,提升区域文化品位。以纽约公共图书馆为例,它座落于纽约市最繁华的第五大道,大理石与黄铜构成的厚重基石,精细典雅的内部木雕,庄严肃穆的通道、台阶、长凳,浩瀚的文献馆藏共同构成了一座雄伟气派、底蕴深厚的公共空间形象。除此之外,门口两只分别代表“忍耐”和“坚强”的雄狮更成为整个纽约的城市地标与精神象征。正是基于其近乎完美的建筑及文化形象,纽约公共图书馆成为地区公众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

1.2.2 网点分布

地处交通枢纽或社区中心,接近公众,便于到达和访问是第三空间必备的特征。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及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点几乎遍布每一个城市、乡镇,甚至社区,具有网点分布广泛,访问便捷等显著优势。与此同时,各国政府或行业协会亦通过制定图书馆法、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等措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保障此种便捷性。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要求“公共图书馆应设置在15分钟车程之内”;英国公共图书馆布局标准要求:内伦敦地区,100%的家庭距最近的固定图书馆不超过1.6公里;外伦敦地区,99%的家庭不超过1.6公里;城区,95%的家庭不超过1.6公里。在我国,根据文化部主持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规定:图书馆的服务半径:大型馆≤9.0(km);中型馆≤6.5(km);小型馆≤2.5(km)或 15 分钟车程之内〔2〕。公共图书馆网点分布广泛、访问便捷,为公共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1.2.3 服务与功能

从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与承担的功能来看,至少具有以下特征:①免费。包括免费获取信息、使用设施和空间、参与活动、廉价获取其他辅助产品等。②向所有人开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明确提出:“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特别表现在,公共图书馆通过提供无障碍服务与设施,开展针对特殊人群的特别服务,从而保障包括残障人群、儿童、长者、少数族群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可访性。③活动机会。公共图书馆通过举办包括讲座、沙龙、展览、读书联谊等各类公共活动,向公众提供社交与聚会机会,是公共图书馆实现信息传播、社会教育及文化传承基本职能的重要手段,亦是其作为第三空间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根据美国一个致力于推动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公益组织——PPS(The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于1993年针对来自三个州的居民所做的一项关于“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你与图书馆更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满足公众聚集等各类社区公共活动占较大比重,公共图书馆被认为是应包含信息中心、花园和运动场、户外咖啡馆、图书和工艺展览等职能或活动的公共空间〔3〕。

2 公共图书馆的理念与实践变革

2.1 地区或社区中心

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公共图书馆不仅是一个信息中心或研究中心,更是一个聚集公众、提供讨论及交流的地区或社区中心。作为地区或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应强化其承担地区或社区文化、服务、教育、公共交流等功能,应致力于成为地区或社区公共论坛、文化艺术中心与公民发展中心。

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出版的《新编面向结果的计划:流水作业法(2001)》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具有帮助社区居民了解自己的文化遗产和其他文化遗产;帮助社区居民了解文化及社会动向、流行话题与流行图书,满足娱乐需要;为人们的交往需要以及社区事务讨论提供共享空间和服务的职能〔4〕。从国外的实践来看,美国波士顿剑桥公共图书馆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项目,成为社区培训中心、社区交流社交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艺术展览中心、社区信息中心,成功地实现了该馆致力于成为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目标〔5〕。而北欧国家公共图书馆则一般由各个社区负责,各地的公共图书馆由政府和社区分担经费,是社区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公共图书馆经常性组织音乐会、展览、木偶剧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以完善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基本职能〔6〕。

在国外某些地区,公共图书馆甚至通过定期召集社区居民想象、计划或设计他们未来的理想社区模型,为地区和社区发展建言献策。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棕榈港图书馆,通过与当地商会合作开展“选民见面会”与“立法早餐”,设立完全由青少年组成的向当地社区管理者提问的“青少年市政厅”,同时“苏格拉底咖啡厅”则是一个以当前地区热点话题为主题的辩论活动空间,这些措施旨在促进公共图书馆在促进和提升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或社区中心的功能。

2.2 空间再造

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使人们关注公共图书馆在空间形象、功能与服务方面所应有的变革。以构建第三空间为价值取向的空间再造成为公共图书馆经营理念变革目标之一。

2.2.1 图书馆是人的空间

公共图书馆是信息的空间,但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则更多是人的空间。从信息的空间到人的空间的转变,要求公共图书馆在功能和服务设计上由以对信息的分类与聚集为核心转变为对空间的分类与知识、思想聚集为核心。许多公共图书馆正在尝试改变以文献的分类或载体,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字资源所形成的服务空间或服务区的模式,而是以满足不同用户或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来聚集服务资源的模式,形成能够整合信息资源、休闲、创意、活动、社交等多元化功能与服务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模式。

例如新西兰的丹尼丁市立图书馆在重新设计改造青少年服务区时,他们通过与当地设计师团体、青年社团合作,提出“我们的图书馆,他们的空间”口号,致力于打造本地青少年自己的图书馆新空间。新的空间整合了多元阅读、学习、休闲、艺术、社交、活动等方面的需求,在其设计与功能上充分尊重和满足当地青少年的风格与需求,如自动售货机、独立艺术墙、表演空间等设置、触屏设备等设置,咖啡及许可范围内的食品,体现出以人为本、多元、艺术、独立的元素,整体空间则反映出丹尼丁市独特与多元的青年文化〔7〕。

2.2.2 整合内外两个空间

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通常拥有内部和外部两个空间。内部空间主要由图书馆建筑内部馆设及服务组成。外部空间则主要由图书馆建筑外部设施,如广场、台阶、草坪、座椅等与其周围公共设施构成的空间。一般来讲,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服务推广主要是吸引公众走进图书馆的内部空间使用其提供的设施与服务,缺乏对外部空间的关注与提升。而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则需要同时关注和强化内外两个空间对于公众的聚集功能。公共图书馆的外部空间直接与公众或周围的社区直接相连,一定程度上更易获得公众的认知与青睐,便捷、舒适、具有文化艺术气息、满足公众聚集需求的图书馆外部空间相比内部空间对公众具有更广泛的辐射作用。以加拿大多伦多Beaches分图书馆为例,他们通过桥接工程将图书馆与其邻近的附近社区公园连为一体,通过将不同类型的阅读座椅与图书馆欢迎牌一起设置在公用电话及社区公告栏旁的位置,不仅使图书馆本身的功能性需求与社区完全融为一体,同时又极大地提升和拓展了图书馆本身及外部的公共空间功能。因此,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不只考虑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务,而应坚持系统整合的理念,将其看做社区甚至是城市的一部分,通过空间再造等方式使图书馆外的人行横道、广场、台阶、公园、绿地与其内部空间一样能够聚集人气与资源,使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成为一个更大的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

2.3 公众参与

第三空间本质上是一个提供公众聚集的公共空间,公众参与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公共图书馆发挥第三空间的功能应表现为其能够提供持续性的公众参与。

2.3.1 公众参与空间营造

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三空间,公共图书馆的公共和社会属性应予以强化。公共图书馆首先是社区或地区公众的图书馆,是社区的重要成员,是地区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共图书馆的空间营造离不开社区公众的参与。图书馆应成为公众真正需要的地方,应充分考虑社区公众对于图书馆的多种功能性需求,广泛的社区与公众参与不仅能够为新图书馆的建设规划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亦能强化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功能及社区中心的作用,为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元素与动力。

以新西兰丹尼丁市立图书馆营建“青少年空间”为例,广泛而深度的公众参与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营建初期的很多创意和灵感源自对当地青年社团的广泛咨询,同时吸收当地青年服务机构的领导人与青年作家作为项目团队成员。空间的开幕则配合丹尼丁的国家青年周活动,邀请当地青年音乐家参与策划与实施,一方面展示丹尼丁独立的青年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展示了多元及参与的公共图书馆青年空间魅力〔8〕。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则于2009年推出了UnLibrary计划。UnLibrary意指“你与图书馆”(U and library),实际上它是指让社会力量走进图书馆,按自己的意志重新设并超越传统图书馆的新空间。在该计划下,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推出了Library@esplanade项目,该项目是新加坡第一个表演艺术图书馆,不仅提供与表演相关的资源,而且提供表演空间,邀请社会公众参与组织相应的推广活动〔9〕。类似的UnLibrary项目是公众参与进入公共图书馆空间营造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2.3.2 公众参与知识创造

提供社交机会与能力是第三空间最显著的特点,公众的知识、思想、智慧、创意、灵感在这里聚集、交汇、碰撞,并不断产生新的知识。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其优势已不再是图书,甚至不是信息,而是能够聚集人的资源。公共图书馆是唯一能够聚合公众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四种基本功能需求,从而便于公众参与知识的互动与创造。传统公共图书馆关注静态的信息资源聚集与加工,而忽略了对动态资源——人的资源开发与提升,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应关注人与静态信息资源的关系,通过各类措施促进公众参与从而为知识资源开发与创造提供动力。在美国及欧洲,公共图书馆通过开设信息共享空间的方式促进公众参与知识互动与创造,通过一站式的服务,即依靠某一主题汇集各类资源,如文献资源、网络资源、电子资源、专家资源吸引公众参与交流与互动,视频、录音、课件、口述信息等动态资源汇集于此〔10〕,从而构建一个不断创造与输出知识资源的共享空间。

3 结语

借鉴国外的经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公民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三空间将逐步取代家庭族群成为社区居民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公共图书馆应革新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其作为第三空间的功能,通过立足成为地区或社区中心、实现空间再造,促进公众参与等举措,提升公共图书馆聚集人气与智慧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提升地区价值,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催化剂。

(来稿时间:2012年4月)

1.Coppola,Gene.Library As The Third Place.Florida Libraries.2010(4):14-15.

2.公共图书馆研究院.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蓝皮书.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208

3.Block,Marylaine.How To Become a Great Public Space.American Libraries.2003(7):72-74

4.Stephens,Annabel.Assessing the public library planning process.Norwood,N.J.:Ablex Pub.,2001

5.叶辛,蒯大申.2006-2007上海文化发展报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31

6.朱荀.北欧四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启示.图书情报工作,2008(4):144

7.Su Ikin.Our Library Their Space:The Dunedin City Library Teen Space.APLIS.2010(6):61-66

8.Su Ikin.Our Library Their Space:The Dunedin City Library Teen Space.APLIS.2010(6):61-66

9.吴建中.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2010-09-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4e3970100eyrn.html

10.吴建中.拓展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功能.公共图书馆,2011(1):3-5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公众图书馆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图书馆
在文化改写中建构第三空间
去图书馆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