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当代民办图书馆的历史缩影——基于不同时代的典型案例比较

2013-08-15 00:49
图书馆 2013年1期
关键词:民办图书馆

(乐清市图书馆 浙江乐清 325600)

1 思考缘起

2006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申报的《中国民营图书馆发展与管理的实证研究》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立项,之后在国内掀起一阵研究民办图书馆的小热潮。王子舟通过调研,了解了我国社会力量办馆的规模,认为:“1980年以后,私人(民办)图书馆的数量不断上升〔1〕”,“保守估计,目前国内社会个体兴办的图书馆总数已经超过了600个”〔2〕。2008年5月由东莞图书馆投入资金帮助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联合中国图书馆学会开发建设了“文化火种寻找之旅”网站,至2011年5月该网站收录了211个民办图书馆,其中188个位于农村,23个分布在城市。在调研过程中,不少研究人员往往受民办图书馆创办者的精神所感动,而发出民间力量是图书馆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感叹,有的甚至借用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70多年前说过的话:“当民众不是奴性的百姓而是理性的公民时,我确信公民的集体力量永远会比政府的权力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福利”〔3〕,来推理进入公民社会阶段,兴办图书馆还得依赖民间力量。但不少研究者也认识到民间办馆存在难以逾越的筹措资金障碍,只是,当我们想进一步了解是否有人会提出解决方案时,却得不到有效的对策启示,往往点到困境时研究也就搁笔而止。而且研究民办图书馆的作者大多只发表1篇稿件,研究方法、主题,研究结果还趋同。鉴于民办图书馆不是现今社会阶段的新生事物,因此,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对民办图书馆作一番历史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当前民办图书馆的发展困境与出路问题,避免迂回再走被历史证明是不够通畅的道路。

2 选择可比较的案例

民办图书馆可分为两类,如王子舟在《民间读书社的兴衰与新生》一文中提到:“民办图书馆包括公益型和经营型两个类型,只有经营型的民办图书馆才能成为民营图书馆”〔4〕。但如果将经营型,以营利为目的的图书馆也纳入研究范围,则容易将租赁性质并由工商部门注册的文化企业也混淆入图书馆阵营。例如,以收购、出售旧学生教材的小书店而转身为全国首家连锁民营图书馆的山东济宁科教图书馆,是集图书借阅、零售、教育培训多种业务为一体。2003年该馆总部搬到北京,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这类文化企业只是使用了“图书馆”旗号,常见的还有图书馆大酒店、图书馆旅馆、气味图书馆等等,为避免混乱,本文只选择公益型的民办图书馆作为研究案例。而且我国民国初期将私人藏书楼转变为向社会公益开放时,国人才对图书馆的社会形象、社会作用有进一步认识,因此公益性才应该是图书馆的重要社会属性。本文选择两个典型案例作前后比较,一个是李英强创办的立人乡村图书馆,另一个是梁启超创办的松坡图书馆。这两个民办图书馆都是面向社会公益开放,都是一定历史发展时期中社会需求物化后的产物,但前后相隔80多年,一起比较我们发现历史中存在的事物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3 展开比较

3.1 皆认同图书馆教育功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志向的知识分子都在努力探索振兴中华的途径。其中,梁启超较早推介西方文化教育,也是将西方“图书馆”一词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5〕。梁启超游历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时,对西方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图书馆是除学校教育外最直接最迅速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社会机构。因此他弃政从文,开始研究图书馆,满腔热情致力于图书馆事业。1899年6月,梁启超在其主办的《清议报》上译载了《论图书馆为开进文化一大机关》一文,文章中他罗列了图书馆的八大利益〔6〕,如“使阅览图书者得加速知地球各国近况之利”、“不知不觉使养成人才之利”等等。在具体的实践中,他发现国民素质普遍偏低,还有众多的文盲,认为不适合大规模的建立大众图书馆,那样会浪费资源又得不到最大效益。认为图书馆就是“只供给少数对学问有研究兴味的人利用”〔7〕。主张等到国民素质提高以后再大规模的建立针对普通民众的大众图书馆。

“教育体制让很多中学意识不到图书馆的重要性,也意识不到对孩子进行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这在农村更为明显,但是,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要急迫地去做立人图书馆的原因。”“想想我们在乡下的童年,几乎连一本像样的书都没读过,只能靠生活中的知人阅世来建立对世界的认识。城市里各种文化设施都很齐全,但是农村在这方面很欠缺,很多孩子连看书的地方都找不到,这种状况如果不主动去改变,可能会一直持续。”带着这种改变农村教育环境的责任感,李英强和妻子回到了农村老家,立志为年轻的乡亲构建一个用书籍建立起来的精神乐园〔8〕。从一开始,李英强就把立人乡村图书馆定位为一个民间教育文化机构,而不只是图书流通场所,而且认为不是去支教,而是去立教。另外,较早触动他办馆的另一个理由是,2003年青年学者王怡发表了名为《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的文章,以四川绵阳市三台县为例,讲述经济逐步改善时,文化日趋式微的状况,让他联想到自己家乡的文化衰落问题,也因此希望放弃北京的生活环境重返乡村,认为“一个好的图书馆,相当于一所大学”〔9〕。

前者是到国外参观访问时发现竟然有图书馆这样的机构,而且当时美国的图书馆已实施了大开架阅览,普及了大众化借阅,这让梁启超触动很大。后者是离开农村到大城市学习时才了解到城市里具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有很多可读书籍。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以及良知驱动投入改变。两者都认识到图书馆可教化民众。

3.2 建馆难度皆大

梁启超于1923年正式成立松坡图书馆。建馆初期因资金不足且找不到馆舍,建馆工作被迫停下,后经多方努力,政府拨给馆舍,才得以建成。从筹建至落成前后花费七年,可见其中的艰难。因为松坡图书馆是私立图书馆,建馆后的经费问题让梁启超非常头疼,为维持日常运营,几乎每天写字卖钱,最后决定向社会募捐。在社会各界帮助下,松坡图书馆才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

起初,李英强发觉在家乡办图书馆的想法不现实,小村庄读者少,辐射面窄。于是接受了曾就读的青石镇中学邀请,办起了立人乡村图书馆第一分馆——黄侃图书馆。之后,推广立人模式,鼓励人们在自己的家乡建一座图书馆。如今的立人乡村图书馆已在全国设有9个分馆。均与当地学校合作,以图书馆为载体,提供阅读服务,开展乡村教育,举办各项教育活动。如读书会、电影会、冬夏令营、义工组织、访问学者活动,都旨在培养孩子的现代公民意识。但立人乡村图书馆全职工作人员的工资是实习期月薪500元,3个月后涨为800元,目前能够接受这个待遇的人很少。而且,筹建图书馆的初期工作都必须是李英强直接去负责,有时也会遇到学校临时改变主意的问题,让他感到无奈。

办一个民办图书馆,需要多方支持;没有足够的资金则很难保持公益化运作。

3.3 皆认同馆员的导读作用

梁启超编撰有《读书课程提要》、《西书提要》、《东籍约旦》等书,帮助读者了解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只需泛读,帮助读者以更少的时间阅读到更多更好的书籍。另外,梁启超对辨伪学也有深入研究,代表作有《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他认为如果不对伪书进行考订,将遗祸万年。他的这些研究工作,实际上也在充实图书馆员的工作(研究)思路,让馆员认识到导读、辨别好书伪书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10〕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李英强坚信,读书是一个人唯一的精神成长方式。在公布每一笔图书捐赠明细时,会将部分他认为无价值的图书用红色字体标出,有时甚至直接把无价值图书当成废纸卖掉。〔11〕他认为不是所有图书都适合乡村青少年阅读,要对图书来源进行把关。他也认为虽然有些乡村中小学图书馆藏书有10万册,但有价值的可能不到1千册。他认为图书馆管理员不是只负责借书还书,还要定期推荐好书。在立人乡村图书馆里,图书馆员要善于识别那些书是好书,避免那些被他们主观认为不良的书籍混迹在该馆。

两者都重视书刊推导工作。有人认为图书馆员要摈弃教化的价值观,甚至认为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低,跟我国强化教育职能有关,那样造成读者不能自由的选择需要读的图书。〔12〕在公共图书馆发展史上,教化职能论在英美国家已受到排挤。〔13〕民办图书馆因为是私立的公益性图书馆,要强调何种办馆理念只跟创办者的价值观有关,也因姓“私”可减缓社会大众对其藏书理念的质疑压力。

3.4 对馆藏分类组织皆有独立见解

1896年梁启超发表《西学书目表》,创立崭新的图书分类体系。他认为,中国的图书分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杜威分类法,要创造中国自己的图书分类法。1925年,他在《图书馆学季刊》发刊词中说:“斟酌损益,求美求便,成一中国图书馆学之系统,使全体图书馆学之价值缘而增重。”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四分法”不能统一按照科学门类立其纲目,不能按书籍内容归其类别,缺乏逻辑性和客观性。但他也反对使用“杜威十进法”来对图书进行分类。

李英强不接受现阶段大多数公共图书馆使用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他另外创立了一套馆藏分类排架法。甚至有时使用国外的,如杜威分类法。

前者带有较强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意发展“中国制造”的分类法;后者有意创新,或因不认同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分类标准,而有意另辟蹊径。图书馆的分类排架方法,不同国家、地区选择的标准往往不同。这给民办图书馆创办者提供了选择或创新的机会。

3.5 对经费问题有不同看法

梁启超认为,古代依靠私人捐助图书馆的做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是通过某个或几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而要通过国家和政府对图书馆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立人乡村图书馆运行成本几乎完全来自社会捐助。李英强称,“立人”从发展机制上已解决可持续性问题。比如,图书馆所有财务收支全部在网站上公布,并且在博客上公布各分馆的活动情况,从而实现从业务活动到财务的高度透明。“立人”的开放、透明、高效为自己赢得了信誉,也将赢得更大程度、更广范围的社会支持。王子舟认为,李英强的做法很好地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本,认为该模式可通过“滚雪球效应”获得更多资源。〔14〕

前者是公共图书馆还未普及,自行创办公益图书馆遇到阻力后,自然会联想到办馆的主要责任方问题。后者是考虑到现有的公共图书馆存在诸多问题,由此自信的认为民办馆有生存空间,而且相信在慈善捐赠风气获得普及后,只要自身财务状况透明化操作就可长久拥有支持者。

3.6 职业生涯问题有不同程度认识

梁启超对图书馆员有较高工作要求,对如何进行图书分类、编目,以及具体的流通工作,都要安排进馆员培训内容,并认为馆员要认真细致地做文献著录工作。在那个时代,如果认真做文献的辨证考究,也许可让馆员成就为一名学者。

立人乡村图书馆不能提供工作人员在图书馆界的职称荣誉。工作人员多是大学毕业后凭着对李英强的个人追崇,或是对社会“义工”事业的认可而激情参与。令人欣慰的是,在该馆工作过的员工,要到国外学习时,李英强会负责提写推荐书。

前者让馆员走向职业化,重视图书馆的技能培训;后者让大学生在迈出社会选择职业时,多了一个选择,至于就业后的未来岁月该如何避免“乌托邦”的尴尬,还在思索中。

3.7 办馆时皆得到政府(社会)许可

梁启超办私人图书馆时期,是中国经历数次战败,陷入水深火热、国弱民疲的特殊时期,学术界开始反思洋务运动,也逐渐认识到国民文化素质低才是社会发展受阻的最重要原因。当时的中国,私人大量捐助图书馆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只是在社会教育思潮影响下,统治阶层对创办新式图书馆持赞同态度。从有关史料看,当时的政府已认可图书馆为补助学校教育的一种社会教育机构。那个时期的民办图书馆,也是处于古老的藏书观念向“藏为用”的新理念转变时出现的,当时的社会知名人士,都不忘提倡建立开放性的图书馆。如蔡元培认为,图书馆和学校一样肩负着教育之责任。〔15〕

现阶段出现的民办立人乡村图书馆,一是政府的政策、法规导向,如1997年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倡导全民读书、传播知识、建设阅读社会。2002年《北京市图书馆条例》正式施行,明确鼓励私人兴办图书馆。二是公共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过度依赖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而且布点少、覆盖面小,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阅读需求。从而使民办图书馆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总之,民办图书馆都必须依仗外围社会环境与社会阅读需求。

4 小结

4.1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民办图书馆的研究并不多见,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上可检索到有30多篇核心期刊发文。而关于立人乡村图书馆的资料一般来自于社会报刊和讲座视频资料,笔者并未亲赴实地考察。关于梁启超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文章比较多见,可方便挖掘出比较多的有价值信息。因缺乏馆藏的具体数据,不能开展馆与馆之间的数据比较,只是从办馆人的思想或者结合个人生活背景、学识背景去做办馆智慧、经验的比较,也许会有考虑欠缺的地方。

4.2 比较后的启示

从本文选择的典型案例看,不管是近百年前还是当代的民办图书馆,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例如,创办时都要得到同时代执政政府许可,创办者都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多偏向于社会教育角度去理解,对图书馆员(或其他称谓)所起的社会作用有较高的认可,对馆藏的分类排架、整理偏向“自我创新”。只是对馆藏发展的经费该以多少为宜没有统一认识,如果仅是维持一定数量基础,再少量增添就感到满足,则不会感到发展馆藏的经费压力,这也与创办者的办馆目标有一定的关系。

近百年前的民办图书馆要长期生存发展,跟创办者的知名度有关,因为募捐时需要让社会大众信任一馆之长,当代的民办图书馆则要有政策法规、舆论宣传去肯定办馆方式,还要有社会媒体去长期跟踪报道,增加办馆的社会能见度、广度,而且要积极使用当代的自我传播新媒体工具来积极宣传。此外,他们也有不同之处,早期年代的创办者是模仿西方创办新式图书馆,当代创办者则有的对图书馆认识片面化,因此举办图书馆时,办馆宗旨会有模糊提法,如立人乡村图书馆宣传不是搞慈善,不是文化下乡,最终是要“改良乡村地区的文化土壤”。到底是办图书馆,还是借图书馆外壳办教育?自我职业归属是定位为图书馆员,还是慈善义工人士,又或是民办教育人士,并不明晰。

有人认为民办图书馆能更好地丰富文化资源服务,更好地吸纳民间资本,还可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以民间自律的方式承担部分公共文化管理职能,还可推动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就业方式,多渠道地解决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供需矛盾。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民办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大多未接受过图书馆专业的训练,馆藏资源因后期运作经费补给不上,而难以增长,对于采编流程的标准化问题,借阅规章制度问题还处于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因此,张广钦认为民办图书馆存在政策扶持不足、专业人员匮乏、收费与公益的矛盾等问题,将导致民营图书馆走向融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道路。〔16〕李国新认为〔17〕,虽然民办公益图书馆和公立图书馆彼此之间应该互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倡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但不能夸大民间和社会力量在发展图书馆事业中的作用。中国的图书馆事业要持续健康地发展,正确的道路就是政府主导,公共资金支持,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同时鼓励全社会参与。王子舟认为〔18〕,民办的乡村图书馆低成本、求实效,是在“种文化”。从民办图书馆发展艰难,部分专家对民办图书馆发展前景又存在争议的前提下,也许应该建议当代的民办图书馆创办者系统地学习图书馆的发展历史,那样就能了解公共图书馆是如何在西方获得生存与发展,西方民办图书馆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我国的当代民办图书馆是否又是一次历史的轮回。作了更全面的了解后,才能站在图书馆发展的坐标体系下,作好今后发展的计划。从某些方面看,当代民办图书馆确实是近百年前民办图书馆的一个历史缩影。

1.王子舟,吴汉华.民间私人图书馆的现状与前景.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9):4-13

2.王子舟.伟大的力量来自于哪里——解读社会力量办馆助馆.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3):26-33

3.(法)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00

4.王子舟,马艳霞.民间读书社的兴衰与新生.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21-27

5.郭英.梁启超与卡耐基对图书馆发展的贡献.图书馆论坛,2006(5):51-52,134

6.论图书馆为开进文化一大机关.清议报,1899-06-10(17).北京:中华书局,2006:1073-1078

7.梁启超.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42-49

8.一个民办图书馆的乡村教育理想——访32岁的立人乡村图书馆馆长李英强.(2011-04-06)〔2012-03-04〕.http://www.nlc.gov.cn/newtsgj/yjdt/2010n_4724/2y_2173/201104/t20110406_39664.htm

9.李英强:为乡民建起“乡村图书馆”.(2011-12-01).〔2012-03-04〕.http://edu.people.com.cn/h/2011/1201/c227696-1159893628.html

10.中国图书馆学会.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中国——4·23“世界读书日”倡议书.(2006-04-26).(2007-01-22).http://www.lsc.org.cn/CN/News/2006-04/EnableSite_ReadNews 1512645811 45980800.html.

11.李宁.打造乡村教育“乌托邦”(图).(2011-06-12).〔2012-03-04〕.http://epaper.tianjinwe.com/cskb/cskb/2011-06/12/content_6460098.htm

12.徐金华.图书馆职能和价值观的思考.图书馆,2007(5):48-49

13.于良芝.探索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英美历程借鉴.图书馆,2006(5):1-7,31

14,17,18.民办图书馆的出路在哪里?.(2011-05-10).〔2012-03-04〕.http://epaper.ccdy.cn/html/2011-05/10/content_49822.htm

15.徐寿芝.民国时期公私藏书的变化与利用.图书与情报,2009(2):141-144

16.张广钦.民营图书馆的生存、问题与发展.图书情报工作,2007(9):71-74

猜你喜欢
民办图书馆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去图书馆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 便民办税春风来 简政放权提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