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流动图书馆及其效益研究❋

2013-08-15 00:49陈卫东
图书馆 2013年1期
关键词:分馆服务体系广东省

陈卫东 王 蕾

(1.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110;2.中山大学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275)

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一期工程是2003年11月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办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2011年5月通过文化部科技项目结题。至2012年3月底已在粤东、粤西及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了流动分馆72家,推动各分馆在乡镇村设立基层服务点约600个。流动图书馆服务得到了文化部、中宣部、基层百姓、媒体等各界的好评和肯定。自2004年起,广东省每年财政拨款500万专项经费作为流动图书馆项目的图书购置费。截至目前,广东省财政厅已向广东流动图书馆累计投入经费达5466万元。广东省政府以建一个大型图书馆的经费,8年来在基层累计建设了72个市县级流动图书馆,其服务效益是直接的、可观的、实效的,其长远的服务效应也是不可估量的。

1 流动图书馆模式的先进性

2003年,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启动之初,这种在全省范围内将“流动服务”与“物流配送”两种理念结合的大规模运作方式在全国尚属首例。之后,中国大陆地区部分城市开始在城市内部建立了流动图书馆服务网络,如杭州、苏州、东莞等地。

城市内部的流动图书馆服务网络无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服务也相应地局限于一个城市的范围,无法辐射和涵盖更广阔的地域。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地区长期以来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仅要实现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实现经济欠发展的贫困、边远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普及。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省份,同样存在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如广东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图书馆发展普遍滞后,基层民众读书难,文化知识获取渠道单一。在这种情况下,由省级图书馆牵头,搭建覆盖较广大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社会民众文化需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建设,如总分馆模式、图书馆联盟、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构建等。而何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最佳模式?笔者认为应具备几个基本的指标,即:符合实际发展需求和条件,服务方便,管理高效,成本低廉,较高程度的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性。如果具备这几个指标的话,那么这种模式就是科学合理的。对此,广东流动图书馆服务体系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示范。目前,从图书馆服务覆盖范围、延伸服务模式、服务规模和物流理念综合来看,国际图书馆界也尚未发现有同等规模的流动图书馆服务体系。2005年8月,第71届国际图联大会在挪威奥斯陆召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参会代表作了题为《流动图书馆:在经济落后地区图书馆服务的革新》的报告,引起了国际图书馆界关注。2007年8月,第73届国际图联大会在南非德班召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原馆长李昭淳、研究馆员黄群庆与大会代表交流了论文《图书馆向弱势群体延伸服务》,该文论述了广东流动图书馆、监狱读书基地、解困小区和边远地区图书馆建设及救助灾区图书馆等内容,被大会评为“主题最佳实践”。

2006年5月,新华社内参以“广东创建‘流动图书馆’实现图书资源共享”为题撰写专访并上报中央(2006.5.10),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批示:“广东的办法好”。陈至立、孙家正、周和平等领导分别在新华社内参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服务新模式,并专门召开会议推广广东流动图书馆经验。中央电视台《文化体制改革启示录》专题摄制组2006年3月专程前来广东实地拍摄流动图书馆的运作和效益,7月11日~14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连续四晚播出《文化体制改革启示录》。人民日报在华南新闻头版头条以“广东:文化‘流’到穷乡僻壤”(2005.7.12)、“文化广东惠百姓”(2006.6.13)等为题连续采写了报道;中国文化报以“广东省创新思维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流动,才能盘活”为题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2005.2.1)。广东卫视、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以及省内许多地方的电视、报纸媒体均专题报道过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

2011年2月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入选“文化部全国文化干部教育培训教材”之《文化建设案例选编》,成为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专题中唯一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案例。

2 流动图书馆项目经费来源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经费来源于广东省政府直接下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事业经费拨款。从2004年起,广东省人大通过的“广东文化发展纲要”规定:广东省财政五年内每年拨给专项购书经费500万,2005年起另增100万为运作经费,2008年广东省财政下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购书经费4,045.3万元,并以正式文件(粤财教〔2008〕133号)明文“戴帽”单列“含流动图书馆购书经费666万元”,与预算单列用于购置设备家具、旅差费配套经费100万元一起,2008年广东流动图书馆经费共达766万元;2009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复广东省文化厅《关于请予继续安排购书经费的请示》文件,同意继续安排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购书经费3,000万元,其中流动图书馆购书经费600万元(2009年~2011年)。2012年,广东省财政按期下达了500万购书费及100万运作费,其中运作费主要用于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建设中的设备购置、项目调研、流动图书馆布点、书刊流动、书刊运输、人员培训、相关会议费、差旅费,以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广东监狱系统合作建立的25个“求知图新”读书基地等馆外流动服务点运作支出。所有经费使用及资源购买,均通过省政府采购中心依法进行招投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也连续几年被广东省财政厅、审计厅评为绩效考核优秀单位。

3 流动图书馆预期目标及实施概况

3.1 预期目标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在设立初期就建立了效益预期目标,具体为:

①按每年发展10个县的速度,5年内(至2008年)建成60个分馆,每个分馆设立乡镇村基层流动服务点3个以上约180个,每年为1,000多万以上人次读者提供阅览服务,至2010年,全省建立约70个分馆,设立乡镇村基层流动服务点约240个,公共图书总藏量将增加200万册,覆盖全省各经济欠发达地区。服务范围延伸至广大农村读者,服务人次将超过每年1,300万人次,流动阅览图书将超过6,800万册次。

②基层图书馆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每一个分馆的读者都可通过网络直接访问资源中心或成员馆网站,方便、快速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中外文电子图书、期刊和其他文献资源。

③形成一种共建、共享、统一协调和管理的运行机制:随着省、市、县、乡镇、村多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财政“分灶吃饭”造成的资源重复订购、重复建设、图书馆事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的局面,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2 评价指标与方法

根据广东省财政厅和省文化厅有关文件规定,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效益评价严格遵照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原则,即“3E”原则,同时结合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特点,选用国际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标准ISO11620进行评估。ISO11620是国际标准组织(ISO)在1998年公布的《ISO 11620资讯与文献——图书馆绩效指标标准》,供各类型图书馆进行绩效评估参考使用。目前ISO11620已确定的图书馆绩效指标主要分为3类,计29项指标。笔者根据流动图书馆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选用ISO11620的部分指标标准,对照近两年来流动图书馆项目建设的有关数据,采用纵向比较法进行统计分析。

3.3 总体实施概况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自2003年启动至今发展的8年间,在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共设立分馆72个,已基本覆盖全省欠发达地区。项目累计完成了书架配送1,168个,电脑配送160台,验收上架新书约100万册;流动更换图书近200万册次;图书丢失、损坏率少于5‰,馆际调拨数据约200万条。2011年广东流动图书馆的72个分馆共接待读者58,15,263人次,上网总人次106,812人,阅览总册次11,400,658册,咨询总件数88,945件,外借办证25,887个,外借册次907,752册,服务网点遍布粤北、粤东、粤西等地区。各分馆的图书每年进行一次剔旧和更新,流动分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各项业务数据均为2004年的数倍,超出预期效益,赢得基层民众的好评和社会的关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以流动图书馆读者阅览和流通服务为例,2008年,广东流动图书馆读者数量明显增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业务指标创新高。全年流通书刊997万册次,比上年增长了12.14%;全年外借书刊64万册次,比上年增长了43.29%;全年新办书刊外借证22,682个,比上年增长了14.5%。流动图书馆接待读者人次分别是2004年55.88万,2005年137.78万,2006年282.18万,2007 年485.2万,2008年586.52 万,2009 年641.2 万,逐年增多;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扩大了基层人民与基层图书馆受惠面。我馆组织开展的广东流动图书馆工作卓有成效,省财政从2009年起,一定三年,每年拨给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流动图书馆项目专项购书费600万。

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的推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广东省内欠发达区域基层民众看书难的问题,为推动基层经济与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流动图书馆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基层图书馆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 流动图书馆建设成果

4.1 基本建成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截至2009年底,广东流动图书馆建成市县级流动图书馆分馆65个,乡镇村流动服务网点500个以上,基本形成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图书馆(室)辐射服务体系,形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和管理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财政“分灶吃饭”造成的资源重复订购、重复建设、图书馆事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的局面,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4.2 引入自动化管理系统,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迈上新台阶

广东流动图书馆于2005年引入Interlib集成管理系统,经改良后在全省分馆免费推广使用。欠发达地区图书馆一举改变了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总分馆制打破了图书馆各自分离的局面,将区域内图书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从而达到资源共建共享、合理配置和图书馆之间互相合作的目的。在熟悉系统之后,各分馆业务又提到Interlibt系统的免费使用,统一了管理制度和借阅规则,既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又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4.3 建立起省馆与县馆之间的远程业务辅导网络

通过视频管理、邮件沟通、工作简报交流、业务上报系统等管理手段和方法,省馆与基层图书馆之间搭建起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沟通平台。这既方便了省馆对各分馆进行业务指导和服务跟进,又便于获得读者的监督和投诉信息,对于提高服务效率很见成效。

5 流动图书馆社会效益

5.1 增强流动图书馆的辐射力,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各分馆在正式成为广东流动图书馆分馆后,馆藏新书拥有量大幅提升,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各市县图书馆所面临的购书经费紧缺、藏书量少、书籍陈旧等问题。随着广东流动图书馆读者的增多和媒体的宣传报道,各流动分馆抓住这个时机,充分利用分馆效益来推动其他服务项目的效益,不断增强流动图书馆的辐射力。广大基层读者通过“流动图书馆”这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较短时间内近距离地阅读到最新、最全的文化科技书刊,提升了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5.2 各分馆积极复制流动理念,推动流动服务点向镇、村延伸

根据流动图书馆的要求,各分馆每年需根据自身条件,在基层设立三个乡镇村流动服务点。据2010年广东流动图书馆延伸服务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全省各分馆所设立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累计534个,其中包括村级服务点262个,镇级服务点103个,学校服务点57个,拥军服务点45个,企业服务点24个,社区服务点28个,监狱服务点2个,其他13个,超出了项目原定预期目标,为推动区域总分馆制和地区一卡通等后续项目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和硬件基础。

5.3 积极促进基层图书馆专业队伍的建设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是使基层图书馆拥有自己的专业技术队伍,能在现代化技术的潮流中解决本身的业务发展问题。各基层图书馆成为流动图书馆分馆后,都把它作为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基地,把全馆最精英的业务骨干安排在这个窗口,通过业务培训,提升馆员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也破例为图书馆增加编制。广东流动图书馆系统中,涌现了众多的业务骨干,他们陆续被提拔为馆长助理、副馆长、馆长,成为流动图书馆发展的中坚力量。

广东流动图书馆通过项目整体的运作、推广和宣传,使社会各级民众能够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逐渐促进社会对图书馆功能和社会作用的深入认可,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发展,让地方政府切实地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和推动力,从而主动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

6 流动图书馆创新点

6.1 服务理念创新:首创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图书物流模式”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根据实际需要,与图书供应商、物流公司合作对流动图书馆进行科学规划、管理与物流控制,由物流公司负责将新书从图书发行地直接配送到流动图书馆各个分馆。中山图书馆每年对流动图书分馆更换一次图书,按照预定的合理的流动路线,以最低成本通过物流将新书配送至本地区下一个分馆。这种图书物流模式,在图书流动规模、流动半径、流动时间和人力安排及成本计算上,均应用了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不但有效实现了广东省内信息资源共享,而且还实现了流动图书馆服务效益最大化、服务效率最优化。这一模式能较好解决全省公共文化事业普遍存在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事业经费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

6.2 服务手段创新:实现扁平化管理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突破了省、市、县(区)三级“分灶吃饭”的财政制度束缚,由广东省政府直接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划拨财政专款用作专项购书费,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统一按照各地需要购置图书、设备,再用物流配送到分馆所在地,直接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信息资源。这种模式不需经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所拨经费全部用于基层民众的信息服务。流动图书馆的运行,在广东省馆和基层图书馆之间搭建起了一个资源共享的沟通顺畅的平台,业务辅导工作也事半功倍。具体做法是省馆研究辅导部专人通过网络负责分馆运作和日常管理,如设备故障、系统中断、数据问题、条形码错误、防盗仪失灵、电脑维护、打印机损坏、读者投诉等等,同时还包括流动图书馆的设点调研、物流运输、人员培训、图书挑选、图书验收、协调书商、流动路线安排、组织工作队等。

项目实施中,充分运用了远程网络管理模式。各分馆统一配置视频设备和耳机,省馆工作人员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可以随时随地“零距离”为各分馆提供远程业务辅导,及时了解各阅览室开放情况,实时解答基层馆的业务难题,极为方便地收发各种工作简报、文件、图片、照片、应用软件等。大大加强了省馆与各地基层图书馆的业务联系与交流;同时设立投诉监督电话、电子邮箱、投诉QQ号码,加强了与各地读者的沟通。这种扁平化管理突破了省、市、县、乡镇多级图书馆的层级管理体制,实现了业务管理的最高效率与最大效益。

6.3 服务内容创新

在图书资源组织和整合上,根据各地地域经济特点,选购图书。在电子资源的组织和整合上,广东流动图书馆与共享工程省中心合作,在各分馆推广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在乡镇服务点与农家书屋开展合作共建,并协助各馆自建地方数据库,自建网站等。

6.4 管理机制创新:制度管人,制度管事

广东流动图书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同于以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机制,也不同于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广东流动图书馆采用制度规范管理,省馆与分馆所在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市(县)图书馆三方签定合作协议,通过契约化保证服务质量,保证各县馆业务建设的增长,如办馆经费、购书费和人员的保障等。同时,广东流动图书馆统一制订了《广东流动图书馆借阅规则》、《广东流动图书馆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年会制度、表彰制度、培训制度、业务上报系统、工作简报制度等,使一切运作在制度下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数量,保障了基层图书馆发展的基本条件,推动了基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6.5 科技手段创新:引入自动化管理系统,推动流动图书馆资源共享

广东流动图书馆于2005年引入Interlib集成管理系统,经改良后在全省分馆免费推广使用。这对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来讲,无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将区域内图书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从而达到资源共建共享、合理配置和图书馆之间互相合作的目的。大大方便了读者,提高了县馆的业务管理水平。

7 结论

在2011年5月文化部组织的《广东流动图书馆工程及其延伸服务》专家结题验收会上,专家一致认为,广东流动图书馆激活了基层图书馆,包括当地领导的重视,馆员的精神面貌和业务能力,整个图书馆业务走向正规化管理,特别是粤西落后的县图书馆;最为成功的一点,就是整套的图书馆服务和管理下放,包括理念、技术、设备和管理:它已经处于理论和实践的制高点;有的专家认为,其对基层图书馆的引领、带动作用,比较显著,把技术、资源都带到基层,在基层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建设起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图书馆,为以后打造区域图书馆服务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专家组副组长程焕文教授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不会有太大的根本性的改变,基层图书馆仍然非常需要政府、省馆的支持,广东流动图书馆是广东省文化的一面旗帜,非常具有前瞻性,也具有长期生存的价值,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广东流动图书馆初步尝试了改变“一级政府设置一个图书馆”、“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图书馆”的状况;初步建立了各个县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项目创立了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崭新模式,突破了现有分级财政体制和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制约,加强了农村与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充分保障民众文化权益,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先进经验和成功范例。项目实施以来,服务惠及全省各地,深受民众喜爱,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该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图书馆人才与资源发展基础和技术服务平台,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性。

未来发展中,广东流动图书馆必须把提升服务效益作为工作重点,服务效益将是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可持续协调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1-10-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2011-03-1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htm

3.广东流动图书馆.广东流动图书馆业务一览表.〔2009-02-01〕.http://www.zslib.com.cn/liudong/index.asp

4.潘燕桃.公共图书馆成功理念的实践——广东流动图书馆.图书馆论坛,2008(6)

5.于良芝.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

6.陈卫东.广东流动图书馆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图书馆论坛,2008(5)

7.黄悦深.广东省流动图书馆比较研究.图书馆论坛,2009(1)

8.陈卫东.广东流动图书馆及其延伸服务实践与研究.图书馆论坛,2010(2)

9.李国新.实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图书馆与情报,2008(1)

10.李国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3)

11.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4

猜你喜欢
分馆服务体系广东省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
提高分馆服务效益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