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雯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高职英语阅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自学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对英语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教学理念和模式的落后更令高职院校的英语阅读教育不容乐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时代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逐渐意识到传统教学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在这样的教学大环境中,高职英语教师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开始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水平是评价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英语阅读一直都占据很大的分值比例。因此,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关键。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尝试了新颖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采取了有益的改进,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大部分高职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预习;第二步,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课文内容和相关背景,再教授新的单词和语法,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第三步,布置课后作业等。这种在应试教育中颇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在应对素质教育时暴露了许多问题:首先是学生在预习时的盲目性。其次是教师在课堂上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教师对单词、语法逐一讲授,只能增强学生对课文局部的学习,妨碍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最后,单纯的课后作业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完全占据主动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大胆猜测和积极推理,使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还有一部分教师由于想要打破传统,过多地运用课堂多媒体技术,由于缺乏科学的使用方法,与打破传统的初衷背道而驰。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法过多且盲目地运用,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随着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和发展,多媒体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借助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一些需要通过推理和归纳才能学到的信息,通过多媒体就可以直观地将主要信息展示给学生,导致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这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多媒体的过多运用毫无疑问会扼杀他们的求知欲。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一般都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英语阅读训练,这些学生普遍都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出声阅读,这种不良习惯使得阅读的速度受到说话速度的限制,相比默读速度慢了许多。心读,运用这种阅读方式时,学生虽没有任何的外在肢体动作,但是在心里却一直在一字一词地默念,直接降低了阅读的速度,这种不良习惯的矫正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指读,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在阅读时习惯性地用手指或手里的笔等指着单词进行阅读。这种类似强迫症的习惯动作一方面会减慢阅读速度,另一方面还会降低对文章主题及思想内容的注意力。复视,意思是重复阅读,很多学生由于缺乏阅读能力而对复视过分地依赖;过分依赖查字典或单词表,有些学生遇到生字词不立刻弄清是什么意思就读不下去,久而久之就丧失了猜词和思考的能力,形成不借助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尴尬状况;视幅狭窄,是指阅读时只以单词为单位,眼睛的停顿次数过于频繁,降低了阅读的速度。
高职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比较低是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源。无庸置疑,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水平低,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就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地驾驭课堂,更不要说有所创新和改革。所以说,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就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英语阅读理论,往往对英语阅读策略和基本的猜词、略读等阅读技巧都不能掌握,从而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即使是有一定的理论根基的教师也往往不能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学生对这些技巧和策略只是记在脑子里,却不会实际应用。因为自身知识的限制,教师只是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而忽略阅读技巧的传授,而且不能科学地运用、整合各种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从而出现“滥用”多媒体技术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是最主要的原因。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词汇量不够,没有很好地掌握语法知识,对英语的一些句型结构不理解,对相关文化背景知之甚少,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时的吃力,甚至导致错误地理解文章内容。英语基础差还导致学生在对英语阅读时不得不“心读”,不得不“指读”,而且由于英语基础差所产生的对英语阅读的畏惧心理,使学生不自觉地就养成了“复读”、依赖工具书等不良习惯。
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模式所秉承的理念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手把手教”、“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并非一味地让学生学习新的语法和词汇。教师要改变视语法和词汇教学为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的错误观念,改变以考高分为最终目的倾向,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实践,为学生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运用新的以实践、参与和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首先是阅读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不是单纯掌握技巧就能获得的,必须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尤其是泛读意识的培养。所谓“泛读”,就是说一方面阅读量要大,另一方面阅读的题材要宽。与精读相比,泛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阅读速度快,不拘小节,注意对主题和整体的理解把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在课堂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推荐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的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如英语报纸、杂志或简化版的世界名著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趣的英文小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意识。针对高职学生普遍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应该专门就学生视幅的扩大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改变学生逐字逐句进行阅读的习惯。例如在分析句子结构时,要求学生绕过一词一句,直接找出一段话中的主句、从句,以及附加句。其次,为帮助学生改掉指读、心读和复读的不良阅读习惯,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略读、研读等各种技巧,树立宏观阅读意识。
其次是基础和兴趣的培养。毫无疑问,英语阅读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对词汇的掌握,阅读技能的提高与词汇的积累密切相关,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决定学生阅读信心的大小。教师应该重视设计词汇的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完成对词汇的掌握,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的准确性;当前教师往往把重点都放在句式、修辞、语法等知识点上,这样的讲授方式对学生来说是无比枯燥乏味的,对高职学生本就比较少的兴趣和求知欲无疑是一种损害。因此,教师要注意增加英语阅读的趣味性,在讲授必要的知识点的同时引入一些和文章相关的风俗、人情等,用有趣的背景内容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据主动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面对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开展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发学生的潜能。特别是英语阅读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技能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英语阅读的信心。教师应掌握每一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可以在教学中实现因人而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置简单的问题,对基础较好的同学设置难度较高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
其次,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多的高职英语教师只管传授知识,对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满腹经纶,但却很少和学生沟通,有的老师连学生的名字都记不住,更不用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然而实践证明,要实现高效率的学习,就必须依靠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前提就是要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人才,而不是奴才。平等的师生关系对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帮助,而这样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可以通过幽默教学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来达到目的。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上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用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来扮演文中的人物,把思考课文内容的空间留给学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注重课堂上的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分组讨论的进行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并通过团队共同解决难题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最后,在课堂上不断地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自主积极性。教师应该改变“权威”的形象,和学生一起去学习,从“背着学生走”转变到“领着学生走”。例如,在开展一篇新的文章时,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文的不同,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变换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英语阅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同时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把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当作教学上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意识地实现传统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培养学生各种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6.
[2]胡鉴明.交际法在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5).
[3]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之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7.
[4]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