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化解策略

2013-08-15 00:42:42叶立军
关键词:教案课程标准教材

叶立军

(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一、问题的提出

备好课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备课在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没有认真的备课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是由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计划、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编制教案、教后反思等多个环节组成的系统过程。

综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提问频繁但效度不高、学生参与程度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随意处理教材等现象。[1]我们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根源是由于教师备课缺乏有效性所致。

二、当前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目光盯在课堂教学上,认为抓住课堂,也就抓住了教学的“根”,却很少将目光盯在备课上,特别是很少把研究的视角聚焦在备课上。

我们发现,现实的教学生活中,很多教师因忙于管理学生、补课、批改作业等工作,在备课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情况。许多课因为在备课中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教学目标,而造成了课堂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的现象。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清楚,对学生情况不了解,只是片面追求教什么,怎么教;有的教师有教学目标,但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或者教学任务没有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不少教师将备课和教案的抄写扯成了两张皮,先上课后抄教案,或者先抄教案后上课,书面教案仅作敷衍搪塞、应付检查之用。备课,这种教学生活中最具创造性的行为,被异化为抄教参或集教案的低效行为,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助长了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风气,这样低效甚至无效的备课现象随处可见,已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也成为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对策

(一)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所谓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对课程知识包括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如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等的有效运用及教师对学生目前所接受的课程做纵横两面的理解。横面的课程知识,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所学习其它各科知识的内容,以便在教学上做横向的贯通。纵面的课程知识,则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同一学科的内容上,过去曾经学过以及未来要学的教材主题及概念,以便在教学上做纵面的衔接。[2]现代课程论认为,面对教科书,教师不再是课程方案的简单的执行者,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有权利、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3]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全局的观念,因此,教师应该树立课程意识,从课程角度思考备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基于课程的教学。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其中介行为的具体描述,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具有导向性与调控性的功能。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习结果的质量(不仅仅局限于分数),而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还要重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良好的身心素质。因此,在备课时必须基于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在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后,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确保教学任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二)提高备课的可操作性

为了帮助教师能够理解课程教学目标,进而有效地开展备课活动,研发、制定有效的备课大纲势在必行。例如,英国等国家在应对多数教师不愿写教案但学校明确要求写教案这一矛盾时,普遍采取教案表格、提纲等措施,以指导教师备课。[4]美国许多州要求教师按照州制定的教师备课大纲进行备课,切实帮助教师提高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能力。与传统教案相比,这样的备课简洁方便、省时省力,引导规范、便于通约、便于学习。

我们认为,备课大纲[5]包括:课程目的、课程标准、开始新课、新课教学、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课堂练习、分级指导、结束新课这八个方面。它要求所有新课与课程标准有联系,新课的开始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已有知识相联系,且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和教学方法开始进行新课教学,课堂的练习应包括教师指导下的练习和学生独立练习,最后,教师通过提问法、考评法(小测验)、学生的书面反馈及师生讨论的形式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结束新课。

好的备课大纲并不表明会产生一堂好的课;反之,一堂好的课一定依赖于好的备课大纲的指导。因此,我们可以在参考美国的备课大纲的同时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制定有利于我国课堂教学的教师备课大纲,以有效指导中国教师进行备课。

(三)确保备课过程的完整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对象。鉴于此,我们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做好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备课,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活动经验、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备课设计,设计问题时要因材施教,对基础性的提问与练习可以让一般的学生参与,拓展性的问题可设计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钻研教材,精选课堂例题。教师在引入新知识后,应通过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及时地理解、巩固新的知识,例题是新旧知识连接的桥梁。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做到基于教材而超越教材,即应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形对教材的内容结构、呈现方式、例题和习题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合理设置教学环节,精心准备教学提问十分重要。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追求“量”的同时,更不能轻视提问的“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是值得关注的。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使提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减少封闭性提问;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注意识记性提问、提示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创造性提问,减少机械性提问,合理设计追问、反诘的问题,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

认真做好评价设计,确保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将评价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对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应该充分估计并合理设计评价行为,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变备课形式,实行二次备课

当前,随着校本研修制度的不断完善,许多学校纷纷开展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然而,从笔者多年课堂观察的经验来看,许多学校由于受教师观念、教学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集体备课效果不理想,教师备课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为此,笔者认为,由课堂教学研究人员参与的二次备课的方式是提高教师备课能力的有效的方式之一。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共同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备课大纲备课、设计教案、实施课堂教学,教师集体听课,并拍摄课堂录像;上完课后,组织集体评课,评课过程中,首先让上课教师讲解设计意图,实施过程中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反思。接着让所有听课教师进行评课,让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反思,最后再次修改教案,并上课。在此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借助教学录像等技术手段进行备课反思,以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为了提高其有效性,笔者建议可以开发提纲式的备课指南、二次备课指南以及集体备课指南,让所有教师包括备课参与者,明确备课的目标、操作流程,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备课针对性强并扎实有效。

(五)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备课、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反思,因为备课的好坏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而教学效果的好坏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备课的反思。教师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经验,通过对学生、教材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后的再备课是否达到有效,包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学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应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备课反思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第一,教师让学生掌握什么?即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使之更为具体、清晰?第二,教师怎么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即学生达到应知和能做的最好途径是什么?第三,如何安排教学活动才能有利于掌握知识,也有利于教师清楚学生的习得情况?第四,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如何解决?

对于课堂教学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及如何改进、哪些环节比较满意;在反思教学行为的同时,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包括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等。

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认识不足、寻找解决方法,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没有平时长期的学习积累,仅仅靠课前寻找资料,关注教学方法,备课的效果难以提高,也不可能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为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应鼓励教师订阅各种教育刊物、购置教育名著、教育理论实践等方面的书籍,引领教师学习提升,不只在方法和技术上要求教师怎样备课,还应着重从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这个根本入手,让教师掌握和丰富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对教学现象、教学活动的分析把握能力,处理好课前集中备课思考与平时长期学习积累的关系。

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理解教材、把握学生的情况,尽可能地去揣摩教材编写的意图。同时,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共同提高教师理解教材、认识学生的能力。总之,只有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像专家一样思考课程、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确保它们的一致性,才能不断提高备课的有效性,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1]叶立军,斯海霞.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2).

[2]台湾师范教育学会主编.师范教育政策与问题[M].台北:师大书苑,1990.

[3]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胡继飞.英国高中备课、听课和评课制度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5).

[5]安淑华,吴仲和.怎样评价一堂好的数学课[J].人民教育,2007(11).

猜你喜欢
教案课程标准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