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研究综述

2013-08-15 00:45安甲甲
关键词:段玉裁郑玄同源

安甲甲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古今字”概说

(一)“古今字”产生背景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孳乳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上古时期,汉字的数量很有限,而且那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不会产生更多的字来表情达意。所以,那时的人们不得不用有限的文字去记录语言,这样一来,便会出现一个汉字兼职记录几个意义的现象。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语言系统也在不断地升级和提高,汉字的产生速度加快了许多,人们为了把一个汉字的多种意义区别开,为了使一个汉字兼职表示多个意义的局面得以改变,于是就为每个汉字众多意义中的某一个意义另造汉字,这样新造的汉字和原先的字便形成了时间上的“古今”关系,因此就产生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含义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谊”字下注:“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段氏明确指明古今字的“古”与“今”是相对的关系。根据目前人们对“古今字”共识性的意见,古今字的“今字”与“古字”的关系与分类情况如下:第一,“今字”是为“古字”的本义而造。这类主要是因为“古字”的词义分化,为了表示“古字”的本义而另造一个。如“益”和“溢”。第二,“今字”是为“古字”的引申义而造。这类主要因为“古字”因词义分化为引申义、假借义等,为了让引申义区别于本义而造。如“竟”与“境”。第三,“今字”是为“古字”的假借义而造。这类是因为“古字”产生假借义以后,为了区别假借义和本义而另造,如“乌”和“呜”。

古今字,按其来源可分为两种,一是同源分化的古今字,一是同音假借的古今字。所谓“同源分化”是说“今字”的意义是“古字”意义分化出来的,如“莫”与“暮”。所谓“同音假借”是说“今字”只是读音借用“古字”而已,它的意义和“古字”完全不同,如“然”与“燃”。

二、“古今字”的研究情况介绍

(一)古人对“古今字”研究的情况

“古今字”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六艺一百零三家”的“孝经一卷”,里面收录了《古今字》一卷。[1]89后来首先提出“古今字”这个术语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他在《礼记·曲礼》里为“予一人”这句作注:“余、予,古今字。”并且郑玄认为只要同一个词在文献中“古”、“今”用不同的字来记录,这样便构成了一组“古今字”。在郑玄之后,颜师古也对“古今字”有所建树,根据孙雍长先生的研究[2],颜师古不同意郑玄的“余”、“予”为古今字的看法,因为这两个字各有音义,只是一种同义现象罢了,也就是说颜师古纠正了郑玄的个别失误,强调“古今字”应该音义相同,是“古用彼而今用此”的一对字。

“古今字”这种古、今异字的现象一直到清代才得到小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赵海燕《段玉裁对古今字的开创性研究》[3]一文里考察过这个问题。清代关于古今字的论述还只是散见于当时学者的著述之中。如王念孙在《广雅疏证》里说:“盖古今异字,必以此释彼而其义始明。”王筠在《说文释例》、《说文句读》中,徐灏在《说文解字笺注》中,对“古今字”的产生、“古今字”的关系等都有了一些论述。

先说段玉裁对“古今字”研究的贡献。邓敏在《古今字研究概述》[4]一文中对其“古今字”研究作了一个大概的介绍。段玉裁非常重视古今字“古今一字”的现象。据这位学者统计,段注中提到的古今字共有628对,约占所注字数的15%。段玉裁的古今字理论可归纳如下:首先,关于古今字的含义及“古”与“今”的关系。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说:“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他还说,所谓古今字的“古”与“今”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系。其次,“古字”与“今字”之间的意义关系。如段注“盆”:“古字少而义该,今字多而义别。”再次,古今字不是文字的形体演变。段玉裁在其著述《经韵楼集》中提到凡郑言古今字者,非如《说文解字》谓古文、籀、篆之别,谓古今所用字不同。段玉裁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古今字的概念,指出古今字“古今”相对关系、古字与今字之间的意义关系、古今字不同于字体演变,这些论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当然,段玉裁对“古今字”的看法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据邓敏的研究,归纳如下:第一,段氏由于迷信《说文》,虽然其未收之字已经取代了“古字”,但他还认为这些是“俗字”。第二,段氏的理论和实践有相悖之处。段玉裁指出古今字是“古今人用字不同”,则必定有古字、今字之不同,可是他却把一个字的古今义也看成古今字;另外他还会把古今语和古今字混为一谈。第三,段氏理论中的某些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有交叉现象,不能很明确地分辨这些字的形、音、义变化,这也使得他在实践中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

再来看王筠和徐灏对“古今字”的贡献。王筠在《说文释例》卷八中说:“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5]327由此可以看出,王筠对古今字的看法突破了段玉裁的认识,并且还提出了“分别文”这个术语,并用这个术语来说明“古字”与“今字”。这也可以反映王筠对古今字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王筠之后清代对“古今字”研究有成就的就是徐灏了,根据孙雍长先生的研究[2],徐灏的“古今字”概念是郑玄或段玉裁与王筠两派的综合,徐灏对王筠的看法表示不同意,他认为“古今字”概念不应限于造字问题,不应将“载籍古今本”中的用字问题排除在外,故而他提出:“古今字有二则:一为造字相承,增偏旁;一为载籍古今本也。”

总之,从郑玄,经颜师古,到清代的段玉裁、王筠、徐灏,在“古今字”研究上的贡献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后来者在清代学者的基础上对“古今字”的关注更进一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古今字”的含义、“古今字”的界定原则、“古今字”与“异体字”、“通假字”的关系,以及“古今字”在现代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应用等诸方面。

(二)现代学者对“古今字”的研究情况

现代学者在古人对古今字认识模糊不清的地方,力求给出各自的观点和方法。郑玄首次使用“古今字”这个术语时,关于“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与同源字、异体字、假借字、通假字是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在古人那里没得到解决。学者洪成玉曾在《古今字概述》[6]一文里也说过这个问题,像颜师古、李贤、段玉裁、王筠等先贤们对“古今字”的理解都不一样。不过,经过几千年的“古今字研究”还是让“古今字”的概念与范围越来越趋向明确。

首先来看王力先生对“古今字”的研究情况。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教材中,虽然没有给出“古今字”明确的定义,但从他在教材里所举的例子来看,他是把“古今字”限定在“分别字”的范围之内,因为他认为“古今字”的产生本身就是为了区别“古字”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引申义、假借义,人们为了减轻记忆上的负担就为这些分化义而另造了一些字,即“今字”。后来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里把“古今字”和“同源字”结合在一起,并认为“古今字”就是“同源字”。[7]1这样一来,王力先生就把“古今字”的含义、范围缩小了很多,标志性地向前进了一步。

其次来看蒋绍愚先生对“古今字”的研究情况。他在《古汉语词汇纲要》里说道:“在读古书时,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古书中写作同一汉字的,后来写作几个不同的汉字。如古书中‘辟’,后来写作‘避、僻、嬖’等。这些后来加了偏旁的字,叫做‘区别字’。相对于‘区别字’而言的就叫做‘本原字’。”[8]20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蒋绍愚先生根本不用“古今字”这个术语而直接改为“区别字”和“本原字”。他的理由如下:“第一,‘古今字’的名称从时代的先后着眼,没有表达出这一类字的特点,比如说异体字也有古有今,同形字也有古有今,如果我们再以‘古’与‘今’来区别先后产生的字,那将没多少意义。第二,从‘古今字’这个名称本身来看,古人并不专用来指本原字和区别字。”[8]212蒋先生主张将“古今字”改为“区别字”,以方便区别汉字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同形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可以说,蒋先生的观点对研究“古今字”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使人们对“古今字”有了深入认识。

后来有学者在《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新辨——兼与盛九畴、祝敏彻同志商榷》一文里阐述“古今字”与“假借字”、“通假字”的关系:“不难看出,假借现象正是古今字产生的根源,而假借字则是古今字赖以产生的基础……通假现象一般不会产生古今字,这是因为通假只不过是临时替代,不产生新字,不会导致两字共一形或数字共一形的状况,从而也就没有造今字来加以区别的任务……”[9]接着又有几位学者对“古今字”与“同源字、通假字”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徐凤在《“古今字”与“同源字”》[10]一文里说,“古今字”与“同源字”的不同表现在字形上和字义上,同源字之间是有意义联系的而古今字之间不一定有意义联系,故而我们在古今字和同源字的分析和辨别上,要从意义上来分析。朱金美在《谈古今字与通假字》[11]一文里说,古今字属于文字学范畴而通假字属于训诂学范畴,古今字是从历时的、纵的角度着重分析其不同形体,而通假字是从共时的、横的角度着重研究其相同的语音,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之间在词义上有密切的联系,或今字是古字意义的一部分,而通假字的借字与本字却不计较意义是否有关系。

张劲秋在《古今字浅谈》[12]一文里首先就“古今字”的范围、该如何对待“古字”与“今字”等问题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从教学角度来看,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是行得通的,可以为它们划一个界限: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古今字有不同的形体,假借字只有一个形体;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产生的时代有先后之分,而通假字的本字和借字则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古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而通假字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他在这篇文章里简要谈了谈“如何对待古今字”:首先古今字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古今字和通假字是全然不同的概念;其次对于有些字彼此之间是古今字关系还是通假关系,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结论;第三,给古籍作通俗的注解以及在中学的教学中,为了简便起见,可以暂不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

孙雍长先生主张将“古今字”的名称和概念确定在训诂学范围内,而让“异体字”和“区别字”的名称和概念确定在文字学范围内,“通假字”自然应属于训诂学范畴。孙先生还给“古今字”下了定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语言在表达同一词义时,分工明确地、不相混淆地使用了音同而形异的两个汉字,它们便构成历史上的一对“古今字”。[2]

马臻荣在《谈古今字的孳乳关系》[13]一文里试图从数量的对应关系和意义关系上作尝试性的分析,认为古字与今字在数量上存在一对一和一对几的关系。还说,后代“累增字”当属古今字,古今字又可分为同义累增、近义区分、借义区分三种类型。

三、结语

从东汉经学家郑玄首次使用“古今字”到现在,人们对“古今字”的含义、范围、界定标准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古代,以清代的段玉裁、王筠、徐灏为代表;在现代,以王力、蒋绍愚、孙雍长为代表。目前学界对“古今字”的研究热潮仍在持续,有的从古汉语教学方面去研究,有的从辞书编纂工作方面去研究,还有的从现在比较热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去研究。笔者认为,“古今字”的研究空间还是有的,因为目前关于“古今字”的概念、范围等仍未确定,我们可以尝试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古今字”。

[1] 张瞬徽.汉书艺文志通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2] 孙雍长.“古今字”研究平议——兼谈字典词书中对“古今字”的处理[J].五邑大学学报,1994(5).

[3] 赵海燕.段玉裁对古今字的开创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5(9).

[4] 邓敏.古今字研究概述[J].南昌高专学报,2010(2).

[5] 王筠(撰).说文释例[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

[6] 洪成玉.古今字概述[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3).

[7] 王力.同源字典·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9] 杜芳琴,刘光贤,翟忠贤.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新辨——兼与盛九畴、祝敏彻同志商榷[J].语言研究,1982(2).

[10] 徐凤.“古今字”与“同源字”[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9(2).

[11]朱金美.谈古今字与通假字[J].语言与翻译,1992(1).

[12]张劲秋.古今字浅谈[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6(1).

[13]马臻荣.谈古今字的孳乳关系[J].运城高专学报,1995(3).

猜你喜欢
段玉裁郑玄同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从官场到书房
一代通儒郑玄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郑玄:做官不如读书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文人知县段玉裁
虔诚书画乃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