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伟
(渤海大学图书馆,辽宁 锦州 121013)
*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lslktziwx-31。
意象乃美学用语,源自《周易》。《现代评论术语词典》里是这样界定“意象”这个概念的:“任何由文学语言所引起的可感效应,任何感人的语言、暗喻和象征,任何形象,都可以被称为意象。”意象包含了双重的意义:“意”是指思想感情的表现;“象”是指形象在视觉想象上的投射,感情或思想的复合体“瞬间的呈现”。我国英美文学研究专家侯维瑞先生认为,文化意象由物象和寓意两部分构成,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物体,寓意则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1]。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之一。无论是雄伟壮观的宫殿还是隽逸清新的园林,都是文化现象一种诗情画意的表达,渗透着人类文化的意象。建筑中的文化意象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多义性、综合性等特征。首先,形象性是一切建筑文化具有的特征。无论是以建筑材料为载体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还是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内心图象,都离不开“象”。其次,一切建筑意象都渗透着主体的审美情趣,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具有主体性的特征。第三,建筑文化意象有着以“有限”来表达“无限”的潜能,具有多义性的特征。第四,建筑文化意象既有空间意象与实体意象的综合,也有静态意象与动态意象的综合,更有建筑意象与雕刻意象、绘画意象的综合[2],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渤海大学图书馆是2005年校园换建时期重新建立的,位于渤海大学校园的中心地带,在绿树青草的环抱中,静静地坐落在波光粼粼的隽思湖边,以一种含而不露的方式展示着它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生命的寓所与人的生命是一个统一的本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对各类建筑的选址、择地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3]。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初期将大自然想象为具有思想、情感与意志的存在,认为“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同为一体,人们恐惧自然,感激自然,崇拜自然,由对自然万千意象的钟爱,到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意,把对自然的依恋之情洋溢在历代意象艺术作品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象基础[4]。这些传统的文化意象也反映到渤海大学图书馆的建筑上来。渤海大学图书馆的建设中处处以知识殿堂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力图为读者营造一个自然和谐、温馨舒适的学习空间。根据校园的整体规划,渤海大学图书馆坐落在校园的中心地带,坐南朝北,由地下室、3层裙房、12层主体组成,建筑面积为3.6万平方米。馆舍雄伟壮观,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该建筑获得了我国建筑界最高奖——鲁班奖。
环境设计是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永恒主题,良好的馆区环境能充分缓解读者的学习压力,使其渴望放松的心理得到满足。在渤海大学图书馆建设中,管理者和设计师们对其周围的环境建设非常重视。主要设计思想得以充分体现:一是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和良好的通风环境,加强室内自然通风;二是建造一个人造湖环绕图书馆,使它不仅作为收集雨水的室外景观,还可以预防火灾,起到消防的作用;三是重视图书馆周边环境的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图书馆的舒适性;四是根据北方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采取保温隔热和遮阳的措施;五是在多功能中央大厅设计了一方玻璃天窗,充分利用太阳能,形成温度缓冲区和调节空间,这样在冬季可以减少室内的热损耗,夏季还可以通过玻璃大厅的热压作用自然通风。
从整体上看,渤海大学校园的主体是由青山绿水、花草树木组成。所以,图书馆建筑设计时,绿色也是一再强调的重点。走进渤海大学的北校门,映入眼帘的第一座建筑物就是图书馆。由于图书馆周围大片的绿色植物已融入了校园绿化带的整体设计规划,所以图书馆高大雄伟的主体造型不仅使学校北大门和环绕着校园的隽思湖、绿地、鲜花之间产生了空间联系,而且也达到了自然、建筑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此外,图书馆的入馆大厅借助廊柱、台阶、水池、绿色铺地和盆裁花卉,其空间被强化扩展,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即知识宝库的“大门”。这道大门是读者进入图书馆的必经之路,它为读者提供引导、咨询、查询、检索等功能服务,并确立了读者进入图书馆后的心情基调。为了更直接地与大自然接触,图书馆的门厅、走廊、楼梯、候梯厅、各个阅览室内、各楼层的中央大厅等部位,或种植绿化,或放置舒适的桌椅、沙发,或设置报栏等设施,不仅给读者营造出一个宽松雅致的空间,也让读者紧张学习的身心得到放松和调剂。
2010年,渤海大学在搜狐网第二届全国高校最美丽校园评比中位列前八,具有“花园学校”的美称。校园里生长着80多种乔木、50多种灌木、40多种花卉。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生机盎然。图书馆西边的假山给读者带来了曲径通幽的绝妙体验。山下是千娇百媚的花朵,山上是傲然挺立的青松翠柏,从山顶垂直而泻的人造瀑布,水花飞溅。美丽的飞瀑和雄伟的图书馆脉脉相对,成了校园中最美丽的风景。图书馆的正入口位于图书馆的二层,通过宽幅的台阶从一层引导而入,给图书馆周围的绿化带、隽思湖、假山、瀑布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视觉联系。图书馆的四周被湖水环绕,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这样设计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因为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用这样的布局来比喻知识、人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消防和降温。因为《易经》中有这样8个字:“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的所有含义就是借水防火。图书馆藏书丰富,防火乃是第一要务。如此巧妙的设计和构思,不能不说是渤海大学建设者们的独具匠心。
中国传统文化使人的性格内向而含蓄,渤海大学图书馆独特的地理环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反映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上是“外围内放”的文化意象,从外部看,图书馆建筑雄伟壮观,进入图书馆后,又是全方位开放的大空间。
2.3.1 空间与功能
空间是建筑的基本要素,大学图书馆空间的功能主要是为读者提供学习、交流、休闲活动的场所,在一个开放的大空间里,同时满足藏、借、阅等多种功能,体现现代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渤海大学的管理者们在和设计师讨论图书馆的空间功能设计时,一致认为要把图书馆功能区域划分的重点放在促进读者的学习和交流上。他们确定的具体的空间形式如下:一是学习及资讯交流活动区:借阅览空间(自习室、等候区、出入口、借还书服务区、参考资料区、特藏区、期刊室、个性化研究室)。二是中庭空间、交通空间、廊道空间等。三是学术交流活动区:培训室、会议室、讨论室。四是行政办公区。五是休闲交流活动区:健身活动室、休息室等。
2.3.2 色彩与光线
色彩常常是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任何一座建筑物的色彩都能引起人们视觉上的反应。良好的采光、清新的空气、舒适的环境、浓厚的人文气氛,都能引发读者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渤海大学的管理者们非常清楚这一点,把采光和照明作为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
渤海大学图书馆外墙是浅浅的砖红色,而校园内其他建筑物外墙却多以浅黄色为主。这样就从色彩上明显地把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图书馆与校园内的其他建筑物区别开来。而且图书馆外墙上的砖红色除了有耐旧耐脏的优点外,还会让人产生一种秋天大地上红高粱的感觉,预示着丰收的喜悦。图书馆内的墙面、天花板及各种家具色彩也分别是不同深浅的黄、咖啡、白和黑。这些色彩的搭配使用使图书馆既有着传统的古朴厚重,又具备了现代化气息的活泼和明快。
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有这样一句名言:“让光线来做设计。”光线在渤海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中是设计者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多功能中央大厅的玻璃天窗让自然的太阳光线分散而柔和地倾泻在大厅地面上,使整个空间充满祥和、明亮的光辉;穿插于馆内外的半户外空间露台让自然的光线与馆内的空间和谐地交融。所有这些设计都能让读者在图书馆内享受到自然光线的沐浴。此外,为了使图书馆内不同方位的区域都能享受到均匀的灯光,天花板上合理地布置了照明的灯管。每个借、阅览室人工照明设计都充分考虑到读者视觉保健的需要,不仅光源稳定,照明充足,光线分布均匀,而且光谱趋近于日光,同时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和控制照明区域,节约能源。
2.3.3 布线与消防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新建图书馆宜根据规模、性质及建设条件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布线系统应与图书馆业务的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监控管理自动化、读者服务自动化等设施统一考虑[5]。”在渤海大学图书馆设计中,管理者们制定了标准的局域网和广域网设计方案,使信息点遍布各个功能空间。计算机网络布线、电话通信布线、消防报警布线、安全防盗监控布线、视听系统布线、数字图书馆系统布线等都为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拓展和今后发展过程中新旧设备的连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各个楼层不仅安装了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还设置了防烟、排烟系统和应急广播、照明系统,疏散走道和靠近地面的墙壁上也都设置了醒目的疏散指示标记,体现了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各地高校纷纷重建新校园,图书馆也随之搬迁和扩建。笔者从使用者的角度对渤海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进行了解读,所言仅属个人观点,希望能对其他高校的图书馆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1] 黄理坚.从文化意象的角度窥视英汉国俗语义及其翻译[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3).
[2] 王敏,李先杰.建筑构造中的文化意象[J].1995(4).
[3] 毛白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意象[J].创意与设计,2011(4).
[4] 靳炳勋.建筑意象论[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4).
[5] 周进良.图书馆建筑的人文精神[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