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丙泉
(山东大学(威海)中文系,山东 威海 264209)
孔子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古代圣贤,对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人们也耳熟能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人治国安邦、为人处世、修心养性的准则。当代,中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成为时代的口号,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动力。深入探讨、阐释孔子的儒家思想,弘扬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当代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近些年来,有关孔子儒家思想的研究成为学术热点,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在不断努力,发表众多学术论文,出版一本又一本的著作。为了传播和弘扬孔子儒家思想,许多学者还致力于宣传普及的工作,以论坛、讲座等各种方式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向大众讲解孔子儒家思想。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特别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古代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等成为教科书的重要内容。在经济领域,人们越来越重视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开设企业领导的研讨班以及职工的培训课等,其中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是重要内容。人们也注意到,世界上一些优秀的企业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秉承孔子儒家思想,而且现在亚洲是世界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繁荣的地区,历史上深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似乎孔子儒家思想正成为普世真理,成为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其实也会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如有的认为现在的孔子热在某种程度上使孔子儒家思想大众化,同时也庸俗化了;有的认为孔子儒家思想只是一些道德教条,束缚人的自由;有的认为孔子儒家思想讲究礼乐,虚张声势,极尽虚伪之能事;有的认为中国历史上治世提倡孔子儒家思想,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当代中国正是治世,所以上上下下都在谈论孔子。有的则认为孔子儒家思想不论在治世还是乱世都是适用的,是有关社会人生的永恒真理,而且不只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也将要成为“地球村”所有人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和平相处,共享繁荣的道德“金律”,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崇高伟大的。
由此看来,真正理解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的人有各种不同观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孔子儒家思想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所以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自然的。特别是在近代以来风云变幻的百年间,人们对孔子的看法更是聚讼纷纭,甚至严重对立,水火难容。这百年的历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思想剧烈动荡,文化迅速发展变化,孔子儒家思想首当其冲,面临严峻挑战。有的人认为孔子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有的认为孔子儒家思想崇高伟大,是人生的灯塔;有的人认为其是封建社会的文化代表,在现代社会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必然要为新的时代精神所取代;有的认为其落后保守,不能让人们有进取心,去勇敢奋斗;有的甚至认为其已经腐朽透顶、是麻醉人的精神鸦片,只有彻底摒弃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国才能走上现代化,才能国富民强。
在众多的观点中,两种极端对立的观点在中国现代的历史上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记。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要否定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新时代的文化,才能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一方面却又有新儒家的兴起,出现了如熊十力、梁漱溟、马一孚等儒学大师,他们明确提出儒家文化对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如梁漱溟说:“明白的说,照我意思是要如宋明人那样再创讲学之风,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的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一个个替他开出一条路来去走。一个人必定确定了他的人生才得往前走动,多数人也是这样;只有昭苏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才能把生机剥尽死气沉沉的中国人复活过来,从里面发出动作,才是真动。中国不复活则已,中国而复活,只能于此得之;这是唯一无二的路。”[1](P215)后来学者贺麟也认为民族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而民族文化的复兴,“根本的成分就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儒家文化的复兴。假如儒家思想没有新的前途、新的开展,则中华民族以及民族文化也就不会有新的前途、新的开展。换言之,儒家思想的命运,是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盛衰消长同一而不可分的。”[2](P5)“我们相信,儒家思想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文化的前途也是光明的”[2](P17)。
近代以来是中国人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的时代,也是精神困苦、思想困扰的时代。今天,传统的儒家思想仍让中国人倍感焦虑。但无论如何,必须要直面孔子儒家思想。这是中国思想的高峰,崇高险峻,困难重重,同时也就有最壮丽的风景,陶铸中华民族的伟大心灵。
动荡的年代思想自由,激烈碰撞,才会出现如此矛盾对立的观点。这使人思想解放,同时也让人们更增加困惑,难以取舍。那么,如何去理解孔子儒家思想呢?是崇高伟大、平庸无聊?还是精神的枷锁?是否因为历史的烟云变幻,人们才有如此众多不同的观点?那么在古代人们就更接近孔子?真正理解孔子儒家思想吗?可是如果我们审视一下历史,就会看到,即使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其实也有不同的理解。
是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基本上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历来的统治者尊其为圣人,送他“大成至圣文宣王”的至上称号,尊为帝王之师,“万世师表”,建庙奉祀。曲阜孔庙规模宏大,可与帝王宫殿相媲美。其后世子孙被封为“衍圣公”,享受尊荣,守护圣地,传承孔子的儒家精神。孔子受统治者礼拜,受万民敬仰,成为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孔子的儒家思想不是宗教,孔子不是神,但当异域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进入中国时,在信奉孔子儒家思想的人们心中,孔子和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一样,是人们的精神依托和支柱。在政治活动中,孔子的主张被具体化、系统化为中国封建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从治国安邦到修身齐家,成为社会主导思想,宋初宰相赵普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封建统治者以孔子的儒家思想教化民众,使民风淳厚,人们安居乐业。民间私塾拜师开学,也要祭拜孔子,让儿童从小就接受“圣人”的教诲。民间的许多风俗习惯都有丰富的儒家思想成分,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如各种乡俗民约、族规家风、宴会节庆、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可以说在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有儒家的精神的体现,规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建构人们生存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在封建社会,也仍有对孔子不赞同,甚至反对的观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汉初统治者却采用“黄老之术”,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经过一个时期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足,出现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其后汉武帝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大汉帝国如日中天,但也到了汉朝盛极而衰的时代。汉末天下大乱,曹操发榜求“天下有才无德”者,是对正统儒家思想的冲击。魏晋时代一方面是统治者维护儒家礼教,甚至以礼教为名滥施刑罚,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是因“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而被杀;另一方面,对儒家礼教的抵制和反抗也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和潮流,《世说新语》中众多人物的任诞纵情、特立独行表现了摆脱礼教束缚,寻求心灵自由的社会倾向,留下魏晋风流的美誉。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至今仍令中国人魂牵梦绕,无法释怀。唐代思想开放,各种思想自由竞争,共同滋养了唐朝人的文化创造,给后世人留下了宝贵而独特的精神财富。如在文学方面出了李白、杜甫、王维这样的伟大人物,他们分别被称为诗仙、诗圣、诗佛,可见他们和道教、儒家、佛教思想的关系。唐代后期韩愈推崇儒家思想,但大唐帝国已江河日下。宋代儒学吸收道家、佛学的内涵发展成为理学,更为具体精深,但宋代人们的精神面貌缺少了盛唐自由开放、豪放热烈的气概。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明清时代,儒家成为一统天下的思想,虽有个别思想家反抗儒家道学,但无法改变社会积习,儒家礼法成为束缚精神创造力的教条、枷锁,甚至成为“吃人”的工具,遂使儒家“仁者爱人”的爱心,“仁以为任”、“任重而道远”的执着和顽强精神走向其反面,窒息人性、戕害生命,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清末小说《儒林外史》对此描述详尽,让人痛心疾首。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渐渐落在西方文明的后面。
当代人对儒家认识不一,历史也不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即使我们回到孔子的身边,追随左右,聆听教诲,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孔子儒家思想,会有许多争论。《论语》中的记载已表明这一点。
孔子以博学知礼闻名,《论语》记载孔子入大庙,每事问。有人就产生疑问:“孰为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论语·八佾》)有人甚至认为孔子并不知礼,孔子回答陈司败说昭公知礼,等孔子退,陈司败则对别人指出孔子的错误,还说“君而知礼,孰不知礼?”鲁君如果算得上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孔子承认:“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有的人虽然承认孔子学识渊博,但又可惜没有成名:“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听了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孔子也曾说过自己的不足,樊迟请学种庄稼、蔬菜,孔子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但也有人确实佩服孔子的多能,太宰问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说:“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太宰感叹孔子多能,子贡认为是上天使孔子成为圣人,多才多艺,非常敬仰孔子。孔子则解释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在学问和精神境界方面也最能理解孔子,他非常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子贡对孔子也有较深的理解,孔子说:“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认为这是“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孔子门人众多,有的跟随多年,但不能真正理解孔子,有时还自行其是。“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孔子病得厉害,子路组织治丧,要装门面,摆排场。孔子病情好转,责备子路:“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论语·子罕》)子路还曾因为孔子病重“祷于鬼神”,孔子也不赞同。颜渊去世,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来替颜渊办外椁,孔子不同意。弟子们厚葬颜渊,孔子也不同意,学生还是厚葬了颜渊。孔子说:“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孔子教育学生文质彬彬,但子路性格直率、急躁,脾气大,有时对孔子轻慢、冒犯,甚至当面说孔子“迂”。子路曾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论语·子路》)冉求甚至忘记孔子“仁者爱人”的教诲替季氏聚敛财富。孔子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乡党》)公开声讨他。
《论语》中特别记载了当时一些愤世嫉俗的隐士的言论,对孔子的看法更是与众不同,别开生面,充满疑惑误会,嘲讽奚落乃至批评反对。微生亩对孔子说:“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论语·宪问》)为什么总是这样匆匆忙忙地到处游说呢?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吧?石门守门人对子路这样说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认为孔子是知道做不到却定要做的人。楚狂接舆一面走过孔子的车子,一面唱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说,为什么这么倒霉啊?还劝解孔子,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算了吧,今天从政者实在是不行。孔子叫子路去问路,长沮、桀溺说:“是知津矣。”(《论语·微子》)意思是孔子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暗讽孔子不识时务,在乱世中不知道自保,还周游列国,自讨苦吃。子路跟随孔子落在了后面,遇见一位丈人,便向他询问有没有见过自己的老师,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孔子是怎样的人呢?从来就争论不休,甚至天壤之别。据说子贡晚年在鲁国做官,颇有功业,《论语》记载叔孙武叔对别人说:“子贡贤于仲尼。”别人告诉子贡,子贡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及其门者或寡矣。”(《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子贡对孔子非常敬仰,极力维护孔子的地位:“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
孔子的儒家思想到底是怎样的?孔子不希望有人真正理解他?他没有把自己的全部思想传授给后人吗?“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子贡也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没有听到过老师关于天性和天道的言论。弟子们的心头也有疑惑,曾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予欲无言。”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看来,“无言”并不是不说话,不传授,有的道理仅靠语言是不能讲清楚的,但孔子通过其他的各种方式进行了阐释。孔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意思是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孔子为什么“予欲无言”?真理和语言是怎样的关系?对于一句格言警句的理解,历经沧桑的老年人和轻狂无知的少年会有极大的差别。社会人生的真理往往存在于不断理解、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思考,也需要去努力实践,才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真理。所以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更不是僵化的教条,需要自己去体验、总结和实践。孔子说“予欲无言”,他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教育事业,以自己的奋斗的一生,向人们彰显自己的思想主张。而且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他的思想虽然丰富,但又有高度的统一性,一个核心思想统领着各方面的学问和知识。如果深入理解了这个核心思想,就能高屋建瓴,理解孔子儒家思想的全部内涵。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今天,孔子儒家思想又回到人们身边,又渐渐深入人心,而且正逐渐在世界范围传播,为更多人所接受,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可是《论语》中已经意见不一,后世又聚讼纷纭,如何是好?孔子和孔子儒家思想到底怎样?我们应如何去理解孔子儒家思想?考察《论语》中人们对孔子的不同看法,似乎纷纷的议论都显出孔子的伟大;两千多年来历史沧海桑田,孔子依然被后世尊为“圣人”,当代中国,孔子正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有崇高伟大的地位。所以我们认为,理解孔子儒家思想应朝着崇高伟大的方向去努力,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仁”或者“智”,都不应把孔子儒家思想简单化、庸俗化,都应去努力探索和体会孔子儒家思想的丰富多彩、高远深邃。
我们接触到孔子儒家思想时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会反对、厌烦甚至鄙弃,这是自然的,但我们应该抱定坚定的信念,要“亲其师,信其道”,不断去学习、体会孔子儒家思想的崇高伟大。如果我们固执轻蔑、鄙夷的成见,就是自己的态度有问题,而结果也就会如子贡所言:“多见其不知量也。”子贡也说过这样的话:“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意思是孔子用自己的才能把握周文王、武王之道的大道理,而普通人只能见识到细枝末节。同样,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索孔子儒家思想的大道理。把孔子儒家思想往崇高伟大方面去理解对于我们自己也意义重大,即我们要去做个“贤者”。无疑,人的本质特性在于精神活动,要不断“臻于至善”;关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我们努力去“识其大者”,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也就能成为“贤者”。孔子鼓励人们不断进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应该赞成进步,不赞成退步,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不能抓住过去不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的一个过程,从“十五有而志于学”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断学习,达到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要尊重、敬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还因为我们不能无视历史,不能无视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能无视他被尊为“圣人”的崇高地位。
梁启超说:“中国文化,以儒家道术为中心,所以能流传到现在”,“中国民族之所以存在,因为中国文化存在;而中国文化,离不了儒家。如果要专打孔家店,要把线装书抛在茅坑里三千年,除非我们认过去现在的中国人完全没有受过文化的洗礼。这话我们肯甘心吗?”[3](P14)我们自然不甘心,现在反而越来越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所以对于孔子儒家思想,要努力去识其“大者”,理解和发扬我们的伟大传统,汲取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现在,孔子儒家思想正走向世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也表明在任何文明中,在任何文化伟人面前,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都毫不逊色,有崇高伟大的地位。由此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可以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站在全人类众多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和理解孔子儒家思想。思想的碰撞将更锻炼出真金的本色,将迸发更绚丽灿烂的光芒,照耀出人类精神更宽广高远的境界。
现在是历史的终点也是历史的起点,孔子的儒家思想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孔子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圣人”、伟人,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正走向复兴,正在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创造美好的未来。作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4](P334)“贤者识其大者”,我们要以孔子为骄傲,深入学习和体会孔子儒家思想,不断向高远精深的方向阐释和发展孔子儒家思想,要站在崇高伟大的“巨人”的肩膀上去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梁启超.儒家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郁达夫.郁达夫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