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维吾尔族生态移民生产方式变迁调查

2013-08-15 00:44张建军汪俊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维吾尔族农牧民移民

张建军 汪俊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自西向东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贯穿塔里木盆地,流域辐射面积达1.05 ×106 km2,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人口达1 016 万人[1]。于流域内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河流上中游大面积开荒,超量用水,使自然植被面积减少,同时产生土壤盐渍化危害;河流下游缺水断流,生产得不到保证,生态保护更是难以为继,天然植被枯萎,土地沙漠化加剧。2001年开始,国家对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实施综合治理、退耕封育、异地搬迁项目,总投入达到107 亿元的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展开。轮台县草湖地区退耕封育异地移民搬迁项目工程概算总额为5 160.27 万元,5 000 万元为塔河近期综合治理项目专项补助资金,轮台县自筹160.27 万元。

生态移民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发生的迁移活动,以及由此活动而产生的迁移人口[2]。轮台县草湖地区退耕封育异地搬迁工程是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项目中旨在改善草湖地区生态环境,通过异地搬迁实现该地区居民尽快脱贫致富的一项环境治理和富民的工程。该工程实施十年来,新草湖乡已基本建成,草湖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完毕。通过田野调查,对草湖维吾尔族生态移民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行细致地描述,阐述了生产方式变化状况,力图清晰地展现一个生态移民社区的生产方式变迁图像。

1 轮台县草湖乡生态移民概况

轮台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西部,全县总面积14 156 平方公里,辖7 乡4 镇3 个农牧场,总人口11.21 万人,有维、汉、回等7 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人口90 566 人[3]。

老草湖乡位于塔里木河北岸、轮台县东南102公里处,东接草湖牧场、南临塔里木河、西至轮台镇、北靠轮台与阳霞镇,全境东西长54 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1 912 平方公里。草湖乡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并举的贫困乡,现有耕地1.5 万亩、天然林36 万亩、草场面积62.45 万亩(其中大多数为荒漠性草场)。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塔里木河,畜牧业以养殖绒山羊为主,农业以棉花、甜瓜等农作物种植为主,占全乡经济收入的60%以上。由于地处偏远,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医疗、卫生、教育条件恶劣,农牧业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农牧民收入水平非常低。

新草湖乡整体异地搬迁至轮台县以南约14 公里的拉帕地区,该工程计划搬迁农牧场552 户,2 549人(其中包括草湖乡、草湖牧场、卡尔恰其牧场),实现退耕1.9 万亩。2002年3月启动首批100户、283 名农牧民搬迁。2009年12月,常年居住在草湖乡的英苏村、阿库木村、阿克提坎村、波斯坦村的农牧民家庭成为拉帕地区第二批搬迁对象,248户移民陆续搬至拉帕地区,目前共搬迁348 户、1 518人进入拉帕地区。每户配备建设庭院经济地3亩,人均5 亩耕地,并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配套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工程。草湖乡政府也搬迁到拉帕安置区,完成学校、村委会、卫生院、水管所等机构设施的建设。

2 草湖移民种植业发展变迁

近几年来,在巴州政府和轮台县、乡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新草湖乡移民安置建设步伐和力度的不断加大,通过各项措施改变了移民初期搬迁所面临的困难。草湖乡农业生产环境也趋于好转,农业生计方式也逐步发生了转变。

2.1 种植结构、品种的变化

在被搬迁前,由于地处塔里木河边缘,耕地受到干旱和洪水侵袭频繁,近年来塔里木河水量逐年下降,且洪水期不稳定,作物常常受到春旱夏涝的影响;同时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管理差、种植水平较低,农作物单产也比较低,况且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农民收入普遍较低。老草湖乡的农业经济长期发来一直拘于“小农业”的格局。除粮食作物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较少,经济作物种类单调,种植面积也少。林果业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种植面积有一定规模,但品种较为单一和滞后,林副产品产量低。

在草湖移民搬迁后,当地政府积极调整了产业结构,拓宽了增收渠道的空间,加快了农牧民致富的步伐。移民前的种植作物大多为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但粮食作物和饲草料作物占据了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一般产量都比较低,种植模式较为粗放。移民后只种少量的粮食和饲草料作物以满足家庭的日常食物和牲畜的需要,种植结构中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很多,很多移民都选择了棉花、甜瓜和蔬菜。2001年草湖乡人均收入1 600 元,2007年人均纯收入4 557 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5 052 元、2009年人均收入纯达到5 762 元,通过几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了3 倍多,这无疑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紧密关系。

优良品种是作物高产的基础,对作物产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轮台县地域面积较大,各农作区气候条件差别较大,随着当地政府不断重视选育和推广良种的工作,作物品种发生了变化。草湖乡政府在稳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基础上,积极推广和普及农作物新品种,不断提高单产,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草湖移民农牧民的作物品种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小麦选用新冬20 号、新冬22 号等优良品种作为主载品种,同时加大了良种田的种植力度,严禁以粮代种。棉花良种推广上,选用中棉43、新陆中28等优良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并对良种推广施行一定的补贴,提高农牧民种植良种的积极性。

2.2 生产工具的变化

草湖农民使用的传统的农业工具主要是耕种工具是坎土曼,铁齿粑,铁锨等。收割和打场工具有镰刀、石磙、木杈、木锨、毛绳等。运输工具有木轮车,铁轮车,抬把子等。其他工具有木耙、手铲、斧头、毛口袋等。随着机械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农具有所改进。尤其重要的是,手扶拖拉机、拖拉机、粉碎机、人力喷雾器等农耕机械的引入,在较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现在草湖移民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都是新式农机具,农业机具有推土机,铲运机,平地机,开沟机,耕地机,圆盘粑,缺口粑,整压气,中耕机等,播种机有10 行播种机,16 行和24 行播种机等等。这些新式生产工具使农民们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减轻了农民们的劳作压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农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施行了农机补贴政策,拖拉机等补贴率在23~27%之间,配套农具补贴率在27%~30%之间,草湖移民购买农机具的热情和意愿明显提高,草湖维吾尔族先后购置125 匹大马力的拖拉机,55 匹马力拖拉机等,大型农耕拖拉机接已饱和。

2.3 耕作技术、田间管理的变化

据调查了解,早期草湖维吾尔人种植庄稼,多在河边、湖边离水源较近的地方种植,在河水冲刷出来的平地上,简单的翻一下土地,平整好后撒上种子,既不用除草、浇水和施肥,就直接等待着收割庄稼了。一块地种上两三年后就不种了,另外再选地种植。改革开放后,草湖地区开始逐步增加了种植面积和种植作物的品种,随着土地面积和作物种类的增加,土地耕作和管理技术逐步改变,挖沟引渠水、浇水、进行农家肥的施肥等等。草湖地区农业种植的粗放性一直延续到搬迁前,这里种植技术和耕作方式依然较为简单。

近几年来,草湖乡切实抓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积极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在对移民的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进行了有效的指导,维吾尔族生态移民的种植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种植方式。

近三年来,草湖乡加大林果业管理力度,确保农牧民依靠林果业持续突破性增收。草湖乡在传统套种作物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套种的模式,在栽植的500 多亩的杏林里,展开了杏、粮间作高产技术的实验,在不同树龄的杏园中套种间作冬小麦和复播玉米,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为了提高耕地产出,在小麦田收割基础上进行复播玉米,种植的一些新的易熟品种,产量在300 公斤以上,实现了田地的高产和增收。

在棉花种植上采用“高密度栽培、测土施肥、双大膜覆盖、膜下节水滴灌”等农业新技术。草湖大力推广棉花高密栽培技术,改变了以往农民粗放管理模式,使棉花生产单产和总产稳步增长。农业技术人员加大了对棉花生产的病虫草害的监测和综合防治。2008年,草湖乡农牧民第一次采用节水滴灌技术,主要利用机井安装滴灌设备。草湖乡有5 830亩棉田由于采用了节水滴灌技术。节水滴灌是统一滴水滴肥,统一田间管理,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大缓解了农业灌溉集中用水时的矛盾,棉花产量也普遍提高5%~10%。该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让维吾尔族生态移民对现代科学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草湖移民养殖业的变迁

在搬迁以前,草湖当地维吾尔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从事畜牧生计是人类对于干旱或高寒地区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它的生态学原理就是在人与地、人与植物之间通过牲畜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构成一条以植物为基础,以牲畜为中介,以人为最高消费等级的长食物链。在畜牧生计中,人类虽然没有对生态系统进行根本上的改造,却能巧妙地对之加以积极的利用,牧民可以通过有规律的“转场”而把畜牧群放在生态系统的能源输出口——青草地上,从而达到以较大的活动空间来换取植被系统修复所需时间的目的[4]。”草湖地区畜牧业生产采用天然草场的四季游牧放养,但由于塔里木河下游水量的不断减少,天然草场的退化,沙漠化面积的迅速增加,草湖地区牲畜的存栏头数由1965年的6 万头(只)下降到2001年的2.5 万头(只),降幅达到73%。

因此在维吾尔族移民搬迁后,传统的畜牧养殖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畜牧养殖技业发展速度,传统畜牧业生计方式必然发生转型,向现代畜牧业发展,发展现代养殖业,从而实现草湖从牧区畜牧业向农区畜牧业的转变。

3.1 牲畜品种与结构的变化

草湖当地居民主要饲养绒山羊,绒山羊主要分布在生态条件脆弱的荒漠和半荒漠化草原,能在较恶劣的生态地区很好的生存。山羊体格小、周转快、投入小、效益高、投资回收率高,成本低、风险小,容易饲养且繁殖率较高,且适宜当地养殖,因此草湖维吾尔族都养殖绒山羊。然而,草湖当地山羊的品种主要是土种山羊,其体格小、成熟较晚、生长发育缓慢、产绒率低,绒长度短、密度稀、细度较粗,但对当地的恶劣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抗病性强。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当地山羊品种显然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草湖乡在搬迁后,把牲畜品种改良工作作为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的着力点,不断扩大和普及牲畜良种养殖面及养殖技术,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和畜群、畜种结构调整,促进畜牧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农牧民饲养牲畜品种改良的投入资金,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绒山羊的养殖。2008年草湖乡牲畜存栏22 100 头(只),其中大牲畜195 头,小牲畜21 905 头,年出栏量6 100 头(只)。草湖乡的牲畜养殖规模壮大了,养殖数量增多了,改良绒山羊和土山羊兼养,且改良绒山羊占据了一定的比例,畜牧产业结构在调整变化中。

2009年,草湖争取多方资金投入23 万余元用于牲畜品种改良,从辽宁盖州引进220 头(其中种山羊70 只)优质绒山羊发放给56 户农牧民,1 000 多元的山羊,农牧民仅需要承担四分之一羊款。通过牲畜品种的改良、扩大养殖规模,逐步改变草湖乡的畜牧产业结构,实现农牧民的增收致富。

3.2 饲养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轮台县、草湖乡积极结合塔河治理工程,实施草地生态置换工程,实行退牧还草、退耕还草,结合牧民养畜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建设与其相适应的饲草料基地,实行牧区牲畜冷季圈养舍饲,实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草湖乡村民们也不断地改进饲养方式,慢慢进行放养和舍养相结合的方式饲养牲畜。由于县里给草湖乡在迪那河下游的赛约尔迪和玉其托格拉克划分10 万亩草场作为补偿,村民有了放养的草场,夏、秋季进行放养,春、冬季进行半圈养、半放养的方式施行圈养,也即“暖季放养,冷季舍养”方式。现在的羊圈都用砖块砌的棚舍,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在进行圈养时,要种植饲料草、加工好饲料,以备圈养时使用。

4 草湖移民劳动力的转移

草湖乡进行搬迁后,安置区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还在转变与调整之中,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土地盐碱化、经济林的刚刚栽种等原因,在搬迁后会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不能很快见效,经济收入因此会有一定的下降。同时搬迁后,大量劳动力必然从畜牧业转移到农业生产上,而农业发展的生产条件又初具成形,因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非常关键,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移民安置区的建设发展、移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当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世界银行人类学家迈克尔·塞尼博士也指出过中国非自愿移民安置的途径:“在土地及其短缺的地区,如中国和孟加拉国,移民的生产安置主要应该是就业安置,而不是依赖土地,应该创造机会让移民能在当地的工业或服务行业中安置下来[5]。”

轮台县由于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县内棉花、林果业、石油石化等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尤其近几年来,轮台工业园、轮南石油小区、拉依苏项目区和一些棉纺企业的快速发展建设,都为草湖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多机会。草湖乡政府通过与用工企业的对接、洽谈,政府统一组织务工,明显提高了劳动力的转移力度。2010年3月,草湖乡组织31 名青年富余劳动力到轮台县工业园区内的新疆濂捷石化有限公司务工,人均工资在1 000 元左右,乡里还派出村干部在前期务工阶段进行指导和适应。2010年4月,草湖乡再次转移劳动力96 名,并且全部在县内范围进行转移,主要在鸿泰棉业(30 名)、修理厂、超市、建筑工地务工,月均收入在700 元~1 200 元左右。2011年初,草湖32 名维吾尔族青年到焉耆县石油地质勘探队务工,勘探队免费提为务工者提供住宿和水、电,每人月收入达2 500 元左右,通过劳务输出创收16 万元以上。

在搬迁前,当地维吾尔族外出务工主要是通过老乡亲友介绍的,务工方式主要依托地缘、亲缘基础上的社会网络来展开的,因而外出务工的草湖乡维吾尔族较少,阻碍了草湖维吾尔族劳动力的输出和转移。当前草湖维吾尔族富余劳动力自身在转移过程也面临着问题,大多务工青年文化水平较低且汉语交流困难、专业技能缺乏、外出就业的观念意识薄弱等等因素制约了劳动力的转移。草湖乡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工作逐步提高务工者的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在劳动力的转移上施行就地转移模式。截至2010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00 多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200 人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60 人次。同时,对一些用工信息及时通过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农牧民手中,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市场用工动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条件。政府的组织协调对于草湖乡维吾尔族生态移民的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草湖乡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

5 结语

生态移民在迁入地的社会适应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对于生态移民而言都是一个艰难和渐进的过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带来了移民生活环境的变化,生产方式与生活环境是紧密相连的,移民也面临着对环境的调整和适应,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草湖乡维吾尔族生态移民在未搬迁前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主要依赖塔里木河沿岸的丰富草场资源来维系生计。在搬迁到新草湖安置区后,草湖乡政府制定了“依托资源,科教领先,以农为本,农牧并举,富民强乡”的发展思路。当地农牧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种植业成为其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对于维吾尔族生态移民来说生产方式需要进行调整和变革。在新形势下,草湖必然会加快推进新草湖区域土地改良,实现农业、林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调整畜牧模式和结构,实现现代畜牧业的新突破。这也是“以土地为基础的移民安置是迄今比现金补偿更为成功地措施,技术援助和可行的社会政策措施必须和以土地安置的移民而结合使用的[6]”体现。草湖维吾尔族生态移民在新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的改变、劳动力转移等等情况,生计方式的转型必然需要一个适应和整合过程,而生态移民如何更好的调适应该是我们后续所关注和思考的。

[1]新疆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5-6],http://www.xjtj.gov.cn/stats_info/tjgb/11561756109932.html.

[2]包智明.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第27-31 页.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88.

[4]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90.

[5][美]迈克尔·塞尼:移民与发展:世界银行移民政策与经验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126.

[6][美]迈克尔·塞尼:风险、保障和重建:一种移民安置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2002(2):9.

猜你喜欢
维吾尔族农牧民移民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签证移民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Immigration移民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