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华明
(塔里木大学图书馆,新疆 阿拉尔 843300)
“西域”地处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缘于丝绸之路带来广泛而具有深度的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在西域交融荟萃,形成了独特的、瑰丽多彩的西域文化。研究这载有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西域文化的文献——西域文献,是当今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是文化传承的必要手段。本文以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成就和图书馆馆藏西域文献作为研究的背景提出了西域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西域文献数字化就是从利用和保护西域文献的目的出发,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文献中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西域文献书目数据库以及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西域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1]。
2004年在学校支持下,经过西域文化研究所和图书馆的共同努力,建立了西域文献书库,主要收藏国内外涉及西域文化的图书和音像资料,以及相关的其他资料。有关西域古典的文史资料与法藏、俄藏的西域文献,以及新疆各地区及兵团的地方志、组织史、大事记和行政区划都比较齐全。成立至今,西域文献书库藏书达2 万余册,已经成为国内有关西域文化专项资料较为齐全的文献室之一。
馆藏西域文献的前期整理工作已经完毕,收集工作还将继续。西域文献库建设虽然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馆藏内涵质量和服务内容还远远不能满足西域文化研究的需要,还停留在传统的藏书和简单服务阶段,更无法满足文献数字化的发展要求。在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应大力推进西域珍贵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服务,让西域特色馆藏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2]。
西域文献的数字化本质上主要是指西域文化研究对象的数字化,数字化的这些成果带来了文献检索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将对西域文化的研究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传统的文献学家或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者靠的是“皓首穷经”,效率极其低下。他们靠的是手抄、笔记或无数的卡片,这种“獭祭”的功夫,非十年或数十年的功夫才能有所成就。传统文献学研究并不仅仅是版本的考证,图书的编目和使用,书籍的校勘和辨伪,其宗旨,按照章学诚的说法,而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传统文献学的研究就是在这一基本宗旨基础上展开的。传统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宗旨既明,以此为目的的研究都应属于这一范畴,文献数字化的兴起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
西域文化研究在这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显著进展,应归功于内外学术探险发掘的结果。过去根据散见中国和西方诸国记录中的史料,关于西域文化的许多学说,或被否定或被肯定,同时对过去未曾涉及的许多历史上重要的问题重新进行了研究,成功地揭示了古往西域文化的原貌,为西域文化研究工作带来新的进展。新发现的这些贵重的史料在种类和数量上虽很多,但多为残简断片,而且在典籍和记录中,有的是用现在尚不太明了的语言写成的,这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其研究成果只有待之他日。西域文献数字化则可以给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式与途径,也必将西域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边疆民族动态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心,西域文化重大问题都与民族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故研究西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民俗学都不偏离民族学这个根基。学科建设上固然主要依托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学艺术、文化人类学,但目的在于经世致用。研究手段上,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田野调查为主,辅以文献论证、考古资讯,而核心所聚的田野调查在环塔里木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抢救与保护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西域文化研究院相继设立了宗教文化、民族民俗、屯垦文化等研究室。在未来的岁月中,将不断发展充实研究生教育,培养研究队伍,建设成西域文化研究重镇、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塔里木大学位于美丽的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座落在文化积淀异常深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特殊的地域环境下开展西域文化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大学周边就有诸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2001年塔里木大学成立了西域文化研究所(现批准成立为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研究院创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追溯西域兴衰荣辱的历史变迁,对西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以求酝酿一种文化氛围,一种人文精神,推进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为人文科学的研究领域拓展一片新的领地。
西域文化研究院在周边西域重镇库车、阿瓦提、新和等县建立了龟兹文化、刀郎文化以及汉唐重镇等研究基地,并且还将在南疆其它地区建立多个类似的研究基地,从而形成南疆环塔里木文化研究基地的有机网络,在促进西域文化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同时,对促进地方文化事业及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塔里木大学特殊的地缘环境为西域文献数字化的开展奠定了特殊的优势。全国各地高校图书馆不少就是利用了自身地域优势,例如,宁波大学图书馆建立的“宁波市港口物流特色数字文献数据库”,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建设的“河洛文化数据库”,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文献数据库”,成功利用地缘优势,抓住自有的特色文献,找准了自己在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位置。塔里木大学也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地缘优势,加快西域文献数字化的步伐。
西域文献数字化能较大程度上减少珍贵西域文献的破损及遗失等现象。在西域文献中,有许多价值很高的资料,部分文献由于出版渠道以及发行数量等原因,如不及时收集那些存世不多的历史资料,则日渐流失。这些文献往往是许多用户反复查阅和使用的对象。对于这类极容易导致文献损坏、丢失所带来的损失通常难以弥补。而文献数字化有利于贮存、传输、检索和复制,更好地解决了西域文献的藏与用的矛盾。一方面可以使珍贵的原件得以完好保存;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文献信息也可以被多人重复使用和同时利用,提高文献利用率,充分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
图书馆坚持走特色化道路是文献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若是没有自身特色信息资源就无法吸引读者,无法在数字图书馆服务过程中承担应有职能。特色即是优势,特色也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西域文献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地方特色、依照信息共享共建原则,打造该区域有特色的数字资源馆藏,发展形成多种学科、多种层次、优势互补的文献信息资源格局,加强开展文献资源特色服务,以便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文献信息资源[3]。
文献数字化需要通过三个过程、多种技术的共同作用得以实现。首先是文献信息转换过程,在遵循相关的格式及标准下使用信息处理与加工技术,对数字资源平台的选择要从标准化、开放性、先进性、可靠稳定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这是保障数字化质量的关键技术;其次是信息承载过程,使用数字化信息平台技术,利用信息存储与压缩技术将有必要的信息储存并且压缩,信息压缩的目的是消除冗余数据,从而达到节省存储空间和传输成本的目的,这是信息得以存储和长期保存的保障技术;最后是信息检索过程,信息检索过程需要利用文献标引技术以及检索技术,安全技术是信息交流与发布的保障技术[4]。
知识版权问题是西域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将会直接影响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范围。若是没有处理好版权问题,西域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和利用将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事实上,知识版权问题已经影响到这类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因此,对于即将开展的建设工作,应当提高版权意识,避免版权上的纠纷。
标准化问题是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建设西域文献数据库的根本保证。尽管标准不断地随技术进步而改变,但它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证用户对该数字化文献的存取,也可以为今后数字化产品的技术升级带来便利。数字化建设必须保证数字资源具有可靠性、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兼容性,因此,在西域文献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标准化原则,符合国家、国际标准相统一,其中包括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描述语言的标准化、标引语言的标准化、文献分类标准化、著录规则标准化、通信协议的标准化、安全保障技术的标准化、数据管理软件及硬件的标准化等[5]。
西域文献方面的资料要广泛收集,为将来数字化建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与史志办公室的同志联系过程中发现,有些办公室因为搬迁导致许多文献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有些则是连本单位负责编纂的部分文献都没有库存。这些都是在收集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因此加大、加快收集西域文献工作刻不容缓。
西域文献内容特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鲜明的非它性,地域性是它最鲜明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具有独特的价值,也可以说西域文献是中国特色文献之一。西域文献不仅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也是世界文献中独具特色的瑰宝。保护和优先开发优质资源,把中国特色的文献建成中国特色的数据库;文献数字化带来的优势在于提供便捷、快速、准确地检索方式,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网络获取和利用,为全人类所共享,这样它才会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会在互联网的群星中闪耀出光芒[6]。
[1]毛建军.古籍数字化概念的形成过程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2):13-16.
[2]石咏梅.西域文献特色馆藏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0,(5):30-31.
[3]姚雪红.文献数字化的实践与探索[J].情报科学,2011,(12):1838-1840.
[4]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国家数字文化网[EB/OL].[2012-12-1].http://www.ndcnc.gov.cn.
[5]黄晓斌.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67(1):60-64.
[6]姚宏伟.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我馆实践的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4,(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