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魏晓柳
(1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843300)(2 塔里木大学党委组织部,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族地区与内陆地区、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地域辽阔,人员居住分散,其中很多还呈现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1]”。作为祖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学校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立足自身特点,克服各种特殊困难,加强学生党组织建设与管理,为稳边固边、繁荣边疆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塔里木大学作为南疆唯一的综合性高校,且地处南北疆连接要地,拥有学生12 600 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到总学生人数的30.95%,承担着为新疆特别是南疆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各行业、各民族人才的重任,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代表性。
2012年以塔里木大学在校生为研究个案,进行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问卷与访谈调研,同时分析了学校近四年学生党员发展状况。本次调研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共在全校范围内发放问卷520 份,收回有效问卷500 份,有效收回率为96.15%,调研对象的政治面貌及民族情况见表1。
入党动机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只有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才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这是与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和党员条件相一致的。拥有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在各方面表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做好人民群众的表率。调研发现,广大学生党员中因为理想信念的追求,寻求政治上的归属感并希望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而入党的占69.66%;因为谋求仕途发展的占22.75%;在父母、师长的要求下入党的占5.86%;因为周围人都要求入党,自己不要求觉得不好的占1.73%。在积极分子中,上述比例分别为57.06%、27.06%、12.35%和3.53%。
在先进性表现上,选择“部分党员有入党前优秀,入党后普通”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56.28%,选择“大多数党员有入党前优秀,入党后普通”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6.43%。同时,67.53%的学生普遍认为目前从遴选党员的标准看,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学习成绩优异。
从调研数据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端正,但部分学生不能端正态度并且不是自觉自愿地加入党组织,有从众和功利心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不断涌入我国,各种社会思潮、理论观点纷至沓来,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阅历及经验少,在多元文化导致的多元价值观面前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选择,从而引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和错位,加之强势国家文化对弱势国家文化的侵蚀与冲击,很容易使人们在文化交流及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另外由于入党前对学生有种种考核标准,特别是对文化课量化考核,其他方面没有量化标准,而入党后考核较弱,使学生只注重文化课成绩,忽略其他素质的提高,党员也就存在入党前后表现不一的状况。
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是指导和贯彻党的各项工作的基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党员中仅有3.6%的学生经常关注党内动态,通过课堂、网络、电视等渠道十分熟悉党的理论、方针、政策;92.56%的学生党员通过“思政课”、党训班等载体,对党的基本理论较为熟悉,但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不全面;3.84%的学生党员不太熟悉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积极分子中,十分熟悉、片面了解和不太熟悉的比例分别是11.11%、82.55%和6.34%,而在团员中,十分熟悉的比例仅为0.92%,片面了解和不太熟悉的比例分别为91.67%和7.41%。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广大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比较熟悉,了解渠道集中为“思政课”和积极份子培训班,但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党的各项针对性方针政策了解不全或缺乏了解,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甚至存在不知道国家部分领导人姓名的情况。
目前,高校对广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党的理论知识灌输,除了“思政课”、学校统一组织的形势与政策讲座以外,只有每年2 次的积极份子和发展对象的党课班及党支部举办的各类文件精神学习会。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和学生本人都非常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造成公共基础课程课时缩减;同时学生认为“思政课”找工作不需要,因此不重视,上课无精打采,考前死记硬背;学校统一组织的形势与政策讲座由于不能做到常态化,其教育力度也就不太强。以我校为例,形势与政策讲座由于受到师资队伍、理论水平和听众数目庞大的局限就不能做到常态化;而党课班和党的各类文件精神学习会所面对的授课对象十分有限,造成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和广大团员对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异较大,特别是积极份子由于涉及到发展考核问题,因此其对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要比党员和普通团员都要高。
在是否经常接受支部的党性教育问题上,82.54%的积极分子选择“是”,而党员只有56.62%;就目前学院已经开展的党性教育工作面向的群体来看,不论是党员、积极分子还是团员都认为应该是入党积极分子,各单位开展教育的形式主要为党员大会(23.53%)、组织生活(18.27%)和专题教育(17.72%),而让广大学生感觉教育效果好的形式主要则是参观学习(22.39%)、事迹报告会(18.82%);同时广大学生认为对于党性教育的重点排序依次是先进性教育(34.15%)、理想信念教育(25.2%)、组织观念教育(23.58%)、公民道德教育(14.63%)和科技文化(2.44%);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则应重点加强民族政策(48.19%)和理想信念(43.28%)。
由上可见,积极分子由于其特殊的身份——面临着发展考核,是支部重点教育的对象,其自身也因考核问题而主动接受党性教育;党员群体由于已经跨入“大门”,自身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放松了继续再教育的抓手,而广大团员由于数目大,面积广,统一教育难度大,因此各级党组织也无力进行地毯式普及教育,这就造成了目前各级党组织开展党性教育所面向的群体主要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局面。由于受到地域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学校的党性教育形式主要集中体现为党员大会等书面教育,而这一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体验式教学,因此实践、参观等形式的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记忆的热情并提高效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是第一要务,广大大学生也意识到了这一代,在党性教育的重点内容上多选择了先进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组织观念教育,在少数民族教育内容上认为重点应加强民族政策和理想信念教育,这充分说明广大学生意识到在大学生这个高素质群体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我党提出的“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宗旨。
党的组织生活会是党的生活的一部分,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形式。在调查中认为支部的组织生活效果一般或流于形式的党员占37.34%和32.53%,21.68%的党员认为组织生活较有成效,8.43%的党员所在支部没有正常举行过组织生活。学生党员们认为目前的组织生活存在生活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没有新意(42.17%)和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39.76%)的问题;而影响组织生活正常开展原因主要是支部工作人员是兼职人员没有时间开展(54.27%)和党内氛围不浓(22.93%);因此学生党员希望通过首先发挥党员主体作用(54.33%),其次活跃组织生活形式(23.91%),最后丰富生活内容(18.47%)等途径改善组织生活,提高党的凝聚力和党内氛围。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在宣传先进理论、传播先进文化中起到传道、教化、示范的作用,除了“思政课”课堂、各级党组织的座谈、报告、交流、专题讲座、校园广播、校报校刊、宣传橱窗等阵地,还包括互联网等随着科技发展而新涌现的形式。问卷主要调查了学生对学校网络党建阵地建设的关注程度,结果显示,40.96%的学生党员知道学校的党建网络但只是偶尔浏览,27.74%知道并不浏览,25.3%的人完全不知道学校建党网络,只有6%的人经常关注党建网站;在积极分子和团员中,这一比例分别30.5%、40.5%、24.18%、4.82%和25.12%、20.7%、51.9%、2.28%;调研还发现89.61%的学生知道学校的党建网络并浏览是为了查询党课成绩,92.1%的学生认为校园党建网络应加强形势与政策、先进事迹和反分裂、促统一等图文并茂、贴近生活的教育性内容。
调研采用开放式问题就学生对学校党建工作的关注点、满意度和建议进行了调查,75.3%的学生认为民族地区高校应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党的知识普及民族政策教育,67%的学生对能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比较满意,但也有72%的学生对教育的内容空泛、形式单一表示了不满,希望今后可以开展有新意的、实践性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对党的理解和认知。
表2 2009~2012年塔里木大学本专科学生党员发展情况
表3 不同民族不合格人数比例等方差t 检验结果
为了调查学校的学生党员发展情况,特别是民族生党员的发展情况,我们对比了2009年至2012年(2012年只有上半年数据,下半年还没发展)塔里木大学本、专科学生党员发展情况,具体数据见表2。
笔者将2009~2012年不合格民族生占推选民族生比例和不合格汉族生占推选汉族生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经分析2 者总体方差相等,因此进行双样本等方差t 检验,结果见表3,P<0.01,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不合格人数比例上差异极显著。
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经推选后因为党课考试不合格从而不能被发展。在调研访谈中笔者发现,制约少数民族考试成绩的主要因素是语言障碍,导致其不能很好的理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且不能举一反三,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对时事政治的了解较少也是导致其党课成绩低的另一个原因。
民族地区,一般地处边远,随着国民生产力的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各民族学生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及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因此对党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使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拥有了进一步做好党建工作的良好基础[2],党支部应组织广大学生特别是团员青年开展以实地调研、参观博物馆、“我身边的优秀党员”讲演等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教育,着眼于大学生崇尚现实,讲究实际的特点,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别要加强专题报告会等形象生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以增强广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效提高各民族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还应该组织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党给民族地区人民带来的实惠,加深他们对党的热爱和拥护,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人民群众,了解党情、国情、民情,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习先进人物、英雄人物的好思想、好作风,帮助大学生将个人的理想、目标、追求同社会的目标与利益相结合[3],同民族的未来和祖国的命运相结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去影响、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号召他们成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保持先进性。另外,党建工作者还应将自主学习与集中辅导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主题实践相结合,依据当前形势和学生党员成长过程中突出的问题,给广大学生党员开列相关的学习书目和参考文献,要求他们学习后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并请政治素质好、理论造诣深的党员教师批改笔记并与党员一起集中学习座谈,通过“党性月月讲、人人讲”、“党务日志”、创新性党建教育内容与形式,通过“党政企领导论坛”、“校园——社区支部共建”、“红色运动会”等载体将党性教育和组织生活新颖化、常态化、专题化、实践化,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党员与他人的交流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与收获,提升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党员在自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进一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广大学生对党的基层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调研中不难发现,党员、积极分子和团员及汉族、少数民族对党的理论的了解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因此,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该学生群体进行党的政治理论培训教育。首先,对团员,针对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党的知识理论教育的弱点,党建工作者应积极组织他们学习党章和党的基本理论,帮助他们提高对党的认识,增强入党热情;其次,对于积极分子,应进行重点培养和教育,除了安排他们参加党校学习外,还要组织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的优良传统,帮助他们明确党员责任坚定入党信念;第三,对于发展对象,则应提出更高的要求;第四,对于正式党员,党建工作者应带领他们重温党章,创新学习机制,组建理论学习小组、马列学社等组织,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并认清当前我国所处的国情和世情,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入侵,使他们从组织上、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成为一名合格党员。最后,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普遍不能熟练掌握汉语的特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还应加强他们的汉语教育,同时简洁明了地把党和国家的基本常识问题灌输给给他们,使党的理论简单化、实际化以便民族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党建部门、基层支部和各类政治面貌的学生犹如船长、领航者和水手的关系,船长做决策下达命令,领航者带领水手们按照船长指示前进,水手们共同努力推动党建工作这艘大船破浪远行。
当前社会是一个网络和信息的时代,广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不仅仅局限于报刊、杂志和电视、广播,网络成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民族地区高校党组织要想真正俘获大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加强党建网络阵地的建设;同时,要想让他们自觉浏览、主动接受,党的理论宣传内容要更务实,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易为群众接受。因此,民族地区高校网络党建,不单单是建立一个网站,在上面转载几篇文章,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利用网站媒体对学生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首先,可以在网上发布关于党支部和党员的新闻和文件通知,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传播中的时效优势。其次,党建网络还可以增设时政论坛、先进事迹、党建知识等专栏,提供图像、视频、课件等资料,让广大党员和群众获得更多更有深度的信息。第三,党建网络还应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开设学习、就业、创业信息,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另外,民族地区高校党建工作者要针对民族地区特点加强民族典型人物事迹的宣传,介绍身边及社会中党员的先进事迹,探讨大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以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达到净化头脑,提高觉悟性的目的,使民族地区网络党建真正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积极作用[4]。
199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妥善解决共产党员信仰宗教问题的通知》(中组发〔1991〕4号)文件中指出:“在信教比较普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把党员信教同参加某些纯属民族风俗活动区别开来。对于为了不脱离群众,尊重和随顺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参加一些传统的婚丧仪式和群众性节日活动,不应视为信仰宗教或参加宗教活动[5]。”1998年,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印发了《关于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认真妥善地处理好宗教活动问题的通知》(组通字〔1998〕3 号)文件中也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高度,认真做好宗教工作,妥善处理宗教问题。通过加强党内教育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抵御非法宗教活动的坚强堡垒[6]。”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把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与宣传纳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多方努力,全面普及,共同推进,帮助各民族学生认清宗教信仰与民族风俗和文化传统的界限,消除他们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的思想顾虑,吸纳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
首先,高校行政部门应该从资金、项目、时间和制度等方面给任课教师提供有利于提高民族政策教育与宣传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党建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除了重点讲述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其它民族宗教政策外,还要结合现实情况,即结合国内外人们普遍关注的、与民族问题有关的热点问题[7]进行反分裂、反暴力、促和谐、促统一的教育引导,同时在民族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帮助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3]。第三,基层大学生党支部还应尽早地发现民族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锻炼机会,有意识地交任务,压担子,使其在实际工作中经受考验和锻炼。第四,由于语言的差异性,少数民族在接受汉语教育时有一定的理解障碍,高校党建工作者还应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教育实施方案,注重民族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水平,使其在该过程中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端正他们的入党动机,通过民汉结对,党团结对,常态化学习机制提升他们的时政知识及理论水平,提高其党课通过率,从而扩大民族学生党员的发展基数。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需要高校党建工作者整合多方资源,结合实际、分层次、常态化、实效化地开展教育和发展工作,以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做出应有的贡献。
[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
[2]徐静,孟琳,胡峡.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22-125.
[3]赵健,徐桂萍.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8(12):18-20.
[4]姚剑英.高校网络党建的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1(1):45-47.
[5]郝进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与党的民族政策[M].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141.
[6]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认真妥善地处理好宗教活动问题的通知[J].吉林政报,1998(6):19-20.
[7]鲁贵宝.加强对大学生民族政策教育宣传问题的探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