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与维吾尔族近代格局的形成

2013-08-15 00:44王志刚宋德志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回鹘塔里木伊斯兰教

王志刚 宋德志

(1 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新疆 阿拉尔843300)(2 山东沂水三中,山东 沂水 276400)

唐朝后期,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从蒙古高原西迁到甘肃河西走廊(河西回鹘,后来演变为裕固族)、吐鲁番盆地(高昌回鹘)和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最先皈依了伊斯兰教,然后开始了伊斯兰教向环塔里木地区进军的漫长历程。伊斯兰文化在环塔里木地区传播的过程,也是宗教与民族格局互动的过程。伊斯兰文化经过6 个多世纪的发展并与环塔里木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相适应,最终促成了维吾尔族的近代格局。

1 伊斯兰文化传播前的新疆民族构成和变化趋势

史前时期,环塔里木的古代居民,主要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塞人、月氏人和吐火罗人,他们属欧罗巴人种。汉唐时期,匈奴人、汉人、羌人、高车、突厥、吐蕃人等,先后进入环塔里木地区,不可避免地与之发生民族间的同化和融合,但该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已为世界各国学者根据《大唐西域记》等文献的记述和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来的考古文献进行的研究所证明。

究其原因,主要是上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多属于草原上的强国。他们之中虽然有不少人进入环塔里木地区,但到各绿洲从事农业的人很少。他们不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很难和当地的原住居民融合,进而改变当地的民族构成和分布。汉人虽然经营农业,但除在吐鲁番地区外,其他地区的汉人多集中在几个比较孤立的屯田点上,且人数有限,他们也未能改变环塔里木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相反,自己却被逐渐融合在了当地的民族之中。

2 喀喇汗朝的伊斯兰化和环塔里木原住居民的初步突厥化(回鹘化)

9 世纪中期,西迁回鹘的一支建立了喀喇汗朝(公元10 世纪初至1211年),喀什噶尔后来成为王朝的统治中心,喀喇汗朝是我国新疆地区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封建王朝。在穆萨统治时期,一方面强迫其臣属部下接受伊斯兰教,另一方面对广大游牧民大张旗鼓地开展宣教活动,并利用苏非派将伊斯兰文化民族化。为了让伊斯兰教的传播少受阻力,苏非主义把民族文化、传统宗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结合起来,并使之合法化、群众化,进而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使伊斯兰文化具有复杂性、包容性特点。这样,一方面易于让普通民众接受伊斯兰教教义和文化,另一方面又大大丰富了伊斯兰文化,实现了伊斯兰文化的民族化。

伊斯兰文化在这一时期逐步兴盛起来,并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世俗生活结合起来,体现出多样性、互融性和开放性特点,其文化成果大多是世俗性的。这个时期以文学作品的成就最为突出,如有巨大影响的《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以及《真理的入门》、《茂言诗集》等。

喀喇汗朝还以武力征服于阗王国,结束了佛教在于阗上千年的流传历史,使于阗成为一个伊斯兰文化区。虽然喀喇汗朝与盛行佛教文化的高昌回鹘王国双雄并立,但两个王朝的建立者属于同一族源并且操基本相同的突厥语,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居民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总的人数上都占有优势,环塔里木原著民族的突厥化就不可避免了。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共同的语言则是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在高昌回鹘王国境内,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回鹘文,逐渐被广泛使用,代替了以前使用的古代突厥鲁尼文,汉字也被回鹘文所取代。

早在隋唐时期,一些突厥语部族如突骑施、葛逻禄等已进入环塔里木地区,突厥化已经开始,一些印欧语民族已改操突厥语。喀喇汗朝时期,这种趋势进一步深入发展。在喀喇汗朝境内,突厥语为官方正式语言,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文为官方的正式字,如《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等就是突厥文写成的。

但是,由于宗教信仰不同,双方处于对立的状态。《突厥语大辞典》说,“回鹘人语言是纯粹的突厥语”,他们的射箭技术非常高超,“当地居民是最凶恶的异教徒[1]”,仍保持着尚武精神,作战勇猛,常使喀喇汗人感到畏惧。

其实,除了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外,回鹘与环塔里木原著民族在经济生活上也未实现同化。高昌是一个典型的灌溉农业区,但在迁入西域百余年后,回鹘上层仍保持着游牧民族某些生产方式,并没有一下子就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3 蒙元和东察合台汗国时期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和近代维吾尔族的形成

前面分析表明,环塔里木的原著民族与回鹘进行了初步的交融并实现了语言的突厥化,但真正意义上的突厥化(回鹘化)还是在蒙元和东察合台汗国时期。因为回鹘人在当地原著居民比较发达的文化影响下,逐渐放弃了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而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伊斯兰文化在环塔里木地区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在其推动下回鹘语言进一步发展为察合台语。

14 世纪中期,蒙兀儿可汗秃黑鲁·帖木儿汗改奉了伊斯兰教,他强迫16 万蒙古人入了伊斯兰教,并大力传播伊斯兰文化。在蒙古可汗的武力和政治高压之下,伊斯兰教逐步推广到了库车、吐鲁番、哈密,至16 世纪初,伊斯兰教完全取代了佛教。这样,整个环塔里木地区都盛行伊斯兰文化。

在天山以南的整个维吾尔族聚居区,多种宗教并存和因宗教信仰不同而造成的相互对立以及文化、风俗、文字等方面的差异大大缩小了。环塔里木的居民在文化背景上已趋于一致,逐渐形成一种带有伊斯兰文化印记的共同的风俗、共同的心理素质。在语言文字方面,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维吾尔文(察合台文)也逐渐取代古代回鹘文字,成为维吾尔族统一使用的文字。

伊斯兰教在新疆传播的过程也是环塔里木居民伊斯兰化的过程。希提在其所著《阿拉伯通史》一书中提出了伊斯兰化的三个标准:一是非伊斯兰地区对穆斯林在政治上的归附;二是非伊斯兰地区改信伊斯兰教;三是语言的同化[2]。

对照这三条标准,除语言的同化外,上述观点基本上是成立的。实际上,在改信伊斯兰教的过程中,环塔里木居民的语言文字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在他们的语言中,增添了不少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而在文字方面,不管是高昌回鹘王国使用过的以回鹘文为代表的书面语,还是喀喇汗朝使用过的以阿拉伯字母为代表的书面语,都已经让位于察合台文字(近代维吾尔语)。15 世纪中叶以后,察合台文成为环塔里木居民普遍使用的文字。

总之,经过六七个世纪的融合发展,环塔里木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和宗教诸方面都逐渐统一,居民的回鹘化和伊斯兰化最终完成,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

4 伊斯兰文化和维吾尔族的继续发展

16 世纪初,察合台后王赛德汗率领蒙兀儿部建立了叶尔羌汗朝(1514-1680年),居民主要是维吾尔族,此外还有蒙兀儿、柯尔克孜、哈萨克、塔吉克、瓦剌蒙古和撒里维吾尔等部族。蒙兀儿人是叶尔羌汗朝的统治部族,到叶尔羌初期还保留着某些传统和特点,但长期与维吾尔族发生融合,自己的传统不得不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和封建制度相协调。到叶尔羌汗朝后期,这些蒙兀儿人也已完全融入了维吾尔族。据史书记载,在叶尔羌汗朝初期,分布在叶尔羌至吐鲁番各地的蒙兀儿人共有3 万多人[3],后来这支部族完全消失了,他们的历史成为维吾尔民族历史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伊斯兰文化所起的纽带作用,以及对于改变蒙兀儿人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叶尔羌汗国时期,伊斯兰文化的民族化更为鲜明。如麻扎朝拜本来是一种与伊斯兰教义相悖的“异端”行为,但是在麻扎朝拜里却和谐地将原来民族文化、各种宗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合在一起。在麻扎朝拜里,萨满教文化的遗存丰厚,佛教文化的影响也很明显,有些麻扎活动中人们仍然延续着过去佛教的祭祀及奉献礼仪,而且麻扎在建筑风格及管理制度上也从佛教获益非浅[4]。这说明维吾尔伊斯兰文化的多元性,有力地证明了当地人接受外来宗教文化时的保守心理及仍坚持本地本民族原有文化的一面。

到叶尔羌汗国后期,由于察合台汗的后裔们争权夺利,内讧不断,和卓势力干预政事。1680年,伊斯兰白山派头目阿帕克和卓引蒙古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率众南下,推翻了叶尔羌汗国,准部贵族统治了西域。至清朝平定和卓叛乱(1759年)的这一时期,由于苏非思想占统治地位,伊斯兰文化大力排斥世俗文化从而窒息了其发展。苏非文学是为宗教上层服务的,脱离了群众,对科学和知识采取敌视的态度。这个文化黑暗时期也提示我们,宗教文化要积极与世俗文化相结合才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断焕发活力。

清朝完成对天山南北的统一之后(1759~1840年),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个时期伊斯兰文化又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其世俗性、大众性更为明显。

5 余论

通过对伊斯兰文化传播对近代维吾尔族形成影响的分析,可使我们得出如下认识:

近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族是西迁回鹘与环塔里木原著民族以及唐代以后陆续迁入的汉、契丹、蒙古等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并在环塔里木地区占据主导地位起了关键性的纽带作用。同时,伊斯兰文化在环塔里木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变异过程,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地区、民族乃至世俗的特征,伊斯兰文化在新疆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融合性文化。

因此,我们必须驳斥维吾尔族在新疆有几千年历史的观点,不能把民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混为一谈。“一个民族起源于何时何地,主要指这个民族的主要族源最早的居地和时间,而不能将与这个民族密切相关的民族起源地和时间,或一部分后来同化、融合于这个民族的起源地和时间,当成这一民族的起源地和时间”,“近现代维吾尔族真正以Uyghur 为名,最早出现于历史文献的源头,乃是公元5 世纪活动于蒙古草原操突厥语的高车诸部之一的‘袁纥’部落[5]。”袁纥部落是形成维吾尔族的“源”,在维吾尔族形成发展过程中同化、融合的其他民族成分或部族,只能称为“流”。从环塔里木原著居民的回鹘化和伊斯兰化过程可以看出,同其他民族一样,维吾尔族也是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因为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成分而发展壮大了自己。中华各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成史是客观事实,这是中国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从伊斯兰文化方面看,它虽然最终成了维吾尔族的主导性宗教信仰,但由于经历了本土化、时代化、民族化、世俗化并吸收了多方面的文化,与发源于阿拉伯世界的原伊斯兰教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伊斯兰文化也不仅仅局限于伊斯兰教。国际上“双泛”(泛伊斯兰主义、泛滥突厥主义)浊流和国内外反动势力所搞的宗教极端主义对新疆的渗透是无正当理论根据的。

[1]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新疆社会科学院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21.

[2][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22—444.

[3]米儿咱·马黑麻·海达儿著,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译.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一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376.

[4][德]冯佳班著,邹如山译.高昌回鹘王国的生活(850—1250)[M].吐鲁番:吐香番地方志编辑室,1989:354.

[5]周伟洲.关于维吾尔族族源问题[J].西域研究,1991(2):15.

猜你喜欢
回鹘塔里木伊斯兰教
塔里木库车山前深井窄间隙小尾管固井技术
俄藏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七叶释读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塔里木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动词的式范畴
大学生旅游行为调查分析——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双级固井技术在塔里木哈拉哈塘区块的应用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