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杰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创业素质。因此,高职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通识教育,高职教育重心在于职业教育。通过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某项专业技能,再通过基层实习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以后从事的职业打下基础。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还有部分学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毅然选择创业。创业的难度和风险远远大于就业,光有胆识和冒险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过硬的创业知识和周密的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将它提升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大约1000多所著名高校,至少开设了一门创业学课程。[1]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系统的学习什么是创业,如何创业;通过案例,分析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让想尝试创业的学生做好心理准备,有面对成功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同时,也通过案例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获得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在以后的创业道路上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强大实力。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在75%左右徘徊,每年有很多大学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处于待业状态,也有很多大学生面临失业的危机。就业压力大,竞争激励。过了中考、高考的独木桥后,还要面临择业的压力。这样的现状下,滋生了很多通过非正常渠道找工作的社会现象。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是当代大学生的悲哀。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首当其冲,我们的教育体系需要首先迈出改革的步伐。我国的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阶段,学生家长更多的关注分数,追求考高分上名校。而“严进宽出”的大学教育,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了专业和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大学开设的课程内容宽泛,局限于书本知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如某大学开设的经济学专业,学习的课程涵盖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管理学、工商管理及金融学等,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学习的泛而不精,只知皮毛,而不了精髓。随着到了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选择,很多学生迷茫了,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强项在哪里,不知道选择什么职业,更不会想到创业。无目标、无职业规划,最终先找一份工作作为过渡,想着:“骑驴找马”,先有一份工作再说。殊不知这样的不确定性为后面的频繁“跳槽”埋下伏笔,既不利于自己的发展,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人员流动性大的困扰。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一个成功的企业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95%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后,第一选择是就业,就业本身毋庸置疑。然而大学生创业意思缺乏,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想过创业,没有创业热情。造成这一现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甚至至今还未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或者没有资深的、有实践经验的传授创业课程的老师。通过创业课程,介绍创业者的经历,传递创业精神,教授创业知识,一起学习创业的优惠政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共同讨论对创业的想法。创业教育是种下一粒种子,从意识、思维、潜能中埋下一粒种子在适合的环境中破土而出。
另一方面,有创业热情和创业意识的学生,敢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然而,不能客观的预测创业中的风险和艰难。结果遇到苦难,打退堂鼓;遇到挫折,一跌不起;遇到失败,瞻前顾后,不敢在大胆往前走。甚至,永远放弃,导致很多创业的成功如昙花一现,只绽放短暂的绚丽,却不能成长壮大。不少大学生怀着满腔热情创建了自己的公司,5年后,大多数企业都夭折了,当年显赫一时的公司如今也杳无音信了。
创业绝不是一件轻而易取的事情,创业过程中涉及经济、管理、技术、营销、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创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从以往创业大学生的情况看,这方面明显“火候”不够,市场资源有限的大学生,自然更没有竞争优势。创业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知识、能力、机遇、资金、环境等多个条件的组合,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家都会经历过给人打工、与人合伙、跟着别人学习摸索的经历,因此大学生在创业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储备,才可能增大胜算的把握。因此,创业者做出创业决定时需要有“备”而来。创业活动要求大学生具备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与创新精神,要求大学培养未来创业者与领导者的成就动机、开拓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传授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其次,创业需要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即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准备,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2]
国内最大的拍卖网站—易趣网的CEO邵亦波,曾说过创业者能否坚持和专注,决定了他是否能成功。面对的很多挫折和诱惑,会让人放弃,而一旦放弃,便再没有成功的可能。也有人说,创业之路就像一条漆黑的隧道,看到曙光之前将会是一片黑暗。创业者需要有看到光明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现理想的执着。创业是一个过程,从零起步,摸爬滚打,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这就是创业。
面临激烈的竞争,我们身边常常充斥这样一群人,“啃老族”、“袋鼠族”、“月光族”, 这群年轻人以自己薪水不高或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为由,只能依靠父母生活,成为永远在父母呵护下长不大的“奶娃娃”,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提到“富二代”,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导致这种现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生存意识差。李善友就曾阐述过他自己对创业的理解:“我对创业的理解,两个字叫超越。创业想实现的状态就是自由,我觉得创业就这么简单。说多一点就是超越、突破某种限制,实现自由。”在高校中广泛、系统、科学、有效地实施就业创业教育,将会使学生养成初步的生存意识和职业向往。创业教育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现状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技能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走向社会自强发展的信心与能力,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所造就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稳定繁荣做出贡献。[3]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追求的是精英教育,而这一教育模式带来的教训和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促使我国教育部门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中央也应时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教育方针和策略,以破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题。真正做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必须把创业教育纳入其中。每所高校至少开设一门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业热情和意识,传授创业知识,是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另外,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开展创业实践。目前,我们很多高校在每年10月份都会开展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结合各自高校的技术及项目优势,设定参赛的课题。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如由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和物流学的学生,选定课题后,小组成员开会讨论,确定企划书划分为7个板块,每个板块确定相应的负责人员。负责市场营销的同学进行前期市场调研,拿到第一手的数据。经过不断的整合与调整,最终完成一份创业企划书并参与答辩,通过专家组老师的重重提问。虽然只是创业模拟,但是学生在过程中得到创业的熏陶和思考,也锻炼了实践能力,可谓受益匪浅。所以,进行创业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创业型就业是当前美国就业政策的核心。起源于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校园的创业教育,抓住了信息时代赋予的新的创业机会。仅1980年至1999年在美国硅谷等地就创办了大量中小企业,造就了约3400万个就业机会,美国“创业一代”经营的5%的高科技高增长型企业创造了77%的就业机会,为美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再度证实,实施创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美国新崛起的一代创业者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版图,再树了美国经济奇迹,如今美国95%的财富是由1980年以后受到良好创业教育的“创业一代”创造的,创业已成为拉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创造美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加速发展的改革时期,处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应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上的成功经验,首先在高校教育中迈出开展教育的步伐,同时也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之路,通过创业教育带动就业,提高就业率。
综上,实施创业教育对加快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技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创业理念、创业环境、创业实践和创业体系方面采取有效对策,对构建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实施校企融合、建立顶岗实习及创业平台,大力实施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创业能力。
[1]李天真.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5(7).
[2]滕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05(9).
[3]吴建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探索[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40~247、31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