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的感慨。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强调“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引用过这两句诗,号召中共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在艰苦奋斗和艰苦朴素方面作出表率。中共十八大再次强调“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风气,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会后即以有关规定和身体力行为全党和全国的干部们作出了表率。办教育是国家的一桩基础性和长远性的大事,当然也须讲究和力行勤俭。
勤俭是个合成词,义为“勤劳而节俭”(《现代汉语词典》),其字面义看似简单,细细分析起来,却蕴含着很丰富的意思。如“勤”,就与勤恳、勤勉、勤奋、勤谨、勤劳等等含义关联,实可成为一个表述系统。如将其与教育实际联系,当可深入探究一番。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办教育亦是如此。因此,“勤恳”理当摆在第一位。“勤恳”突出了做事不仅要“尽力,不偷懒”(“勤”的本义),还要“真诚”(“恳”的本义)。办教育的人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为谁”办教育这个根本的思想认识问题,然后才是真心诚意地根据既定宗旨去“尽力,不偷懒”做的问题。这其实也就是古圣贤所说的必先“诚意,正心”之后方能“修身”及干大事的道理。
现实中,不少办教育的人“为人民办教育”的心思还谈不上“真诚”,他们表现出来的“勤”恐怕还夹杂着不少的私欲。譬如2012年12月29日上午,教育部在北京科技大学组织举行的“北京科技大学公开选拔校长面试会”上,考官向应聘者有这么一个提问:“假如当了校长,能否做到不新招研究生、不申报课题、不申报院士等承诺?”(中国新闻网2012-12-31:北科大首试校长公开面试 从任命到选拔北京破题)笔者以为,这一提问的深层含义就是——你作为校长,能不能真心实意、全身心地为人民办教育?而此提问的现实语境则是:国内现有的千百所大学校长你看他们似乎都在忙个不停,但敢于承诺并真实放弃“新招研究生、申报课题、申报院士”等蛋糕,即敢于放弃个人名利而全心全意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勤劳”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一所大学,动辄几万学生、数千教职工。作为校长,你哪怕是三头六臂和二十四小时不休息,要把学校的事办好,也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何况你还背负着那么沉重的私心杂念的蜗壳爬行。
心不诚则事不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我们各级管教育的官员和各类学校的“长”们为人民办教育的真诚心愿与坚定信念,和在这真诚心愿与坚定信念驱使下勤勉、勤奋、勤谨地对待工作,“尽力,不偷懒”。否则,那所谓的“勤劳”很可能就会变异为借公权力以满足私欲的“勤捞”。
“俭”与“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俭”是“节省,不浪费”之义。“俭”不但积聚“勤”的成果,还表现为将“勤”的成果用得恰当,体现着“勤”的成色。一些地方,政府的办公楼轩昂堂皇,而当地的小学生却要自带课桌上课。这种“苦”孩子、“穷”教育的做法实为嘲讽和鞭挞勤俭。又如中部某省份的一所大学,前些年紧赶慢赶,花巨资建造了一座温水游泳馆,可它落成几年了,却未见开张。其简单的原因是,若它开了张,则每天的运营费用就要以万元计数,而这所地处偏僻市郊的学校,哪来那么多的高消费者?既然养不起,那它就是个摆设,也就是浪费。可同样是这所学校,不少多媒体教室的设备简陋,而学校又强调(也是“勤”)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能力与效果,于是,许多教师只好带着自购的“笔记本”去上课。教师们无奈地自嘲——我们就像工人自带机床去做工。像这所学校这样的“勤”与“俭”,如果不是使人愤怒,也会让人哭笑不得。
办教育主要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按理说,每一分一厘都须落到实处,这样才不会让人民的血汗虚掷。“俭”不仅是珍惜和尊重自己的劳动,包括对办教育的人来说,根本上是珍惜和尊重人民的劳动,是珍惜和尊重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古语说: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在勤俭之风劲吹的新年伊始,办教育者尤其应当思考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真心和努力奉行之,以不负“教育者”的美称,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圆“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