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视阈下高职的科研定位

2013-08-15 00:51
职教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产学研院校高职

高职教育经过近3O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发展定位,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但现实状况却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陷入企业无意、学校一厢情愿的困窘中。

一、产学研合作利益博弈中,校企不能互惠双赢,企业无意加入合作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内容,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二是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内容,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科研。剖析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利益的需求,就能找出企业无意于产学研合作的深层动因。

(一)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时,企业被动积极性不高。产学研结合中的“产”,主要是指学校依托社企业、行业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实训,解决校园内真实企业环境欠缺、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对于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求学校拥有实践教学所需的所有设施和设备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依托社企业、行业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基地至关重要。基地的建立既可使学生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更快更好地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实用人才,亦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这一动机促使高职院校对产学研合作情有独钟,所以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一般由高校主导。

企业固然很需要高级技能性应用型人才,但是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目前我国企业用人机制的不完善和使用人才的无成本化,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过剩,人才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合作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使得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生产进度安排,降低产量和经济效益,这样导致一些企业认为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高职院校能为企业提供的利益有限,因此,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企业远没有高职院校那样热情主动。

(二)进行产学研合作科研时,企业主动寻求高校结盟。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敏锐地发现市场需求,不断创造新产品来满足市场,以此获得利润是企业的目标。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很难占有所需的全部智力资源,企业借助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实现共同发展,已成为企业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调查发现:企业选择高校作为合作伙伴时,其动机是看好高校优势科研资源;更多的企业希望高校能深入企业指导,参与企业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分担企业的研发风险,缩短研发时间,能让企业抓住市场机遇获得更多利润;但调查中也发现高职院校对产学研中“研”的认识不足,在选择产学研结合的动机时,选择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以及“共同研发产品、技术”的比例很低。

产学研合作遵循的原则是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协同发展。在产学研合作利益博弈中,合作缔结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定位,高职院校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适用性较强、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科研成果,无法实现校企“双赢”,高职院校在合作中就没有地位、没有主动权,也就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毫无疑问,高职院校如果不能为企业的技改发力,不能为企业的研发助阵,就很难成为企业长期的、深度的合作伙伴。

二、高职院校科研不足是阻碍产学研合作的最大瓶颈

高职院校科研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了阻碍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的最大瓶颈。全方位地研究这些问题,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有助于产学研合作的繁荣和发展,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高职院校对产学研合作中“研”的定位不清,角色认知模糊。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对于“研”有什么作用、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定位等问题不清楚;65%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成人专科学校或中专改制、合并升格而成,不重视科研的习惯由来已久,近8%的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处附属教务处,拥有自己的研究所的高职院校更是凤毛麟角,9%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研”的部分基本空缺;一些高职院校认为科研是研究型大学的事情,高职院校不是研究型大学,没有必要搞科研;还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人才,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技能即可,只关注教育科学的研究,不搞技术应用开发;有些高职院校却把自身角色与普通校甚至科研院所混同,完全不顾自身科研实际状况,夜郎自大,盲目争取高新尖端科研项目,极力攀附大中型企业,结果由于缺乏科研实力,导致产学研合作失败。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科研素质不高,科研精力不足。近10%的教师是经过学历补偿教育才达到本科学历的,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只占7%。教师学历的提升大多采取的是在职就读的方式,而与学历相应的科研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科研骨干少,专职科研人员更少,无法形成科研团队。科研素质的先天不足,再加上少有机会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不用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导致生师比严重超标,教师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无暇顾及科研。

(三)科研活动与市场和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与产业化机构相分离,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高职院校的教研人员游离于市场之外,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对市场缺乏准确定位,大量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缺乏可行性和实用性;再有,很多高职院校教研人员科研功利色彩浓厚,科研目的在于评职称、评名师、评学科带头人和成果奖励,在“职称名誉型科研”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只追求科研课题的级别和项目的数量,不关心企业和市场的需要,科研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现象严重。

(四)高职院校科技转化经验不足,与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缺乏长期有效联系。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中开设市场开发部等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的机构的不足5%,科研推广人才匮乏。由于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科研处大多停留在校内科研工作的日常管理而不是外联服务上;被动工作多,主动出击少;长期与相关企业、行业建立联系的少;未能搭建校企之间、校外科技中介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

(五)科研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科学的评价机制。科研管理不规范,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过程管理不到位,缺乏科研方面的专题培训与指导,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开发等环节重视不够,缺乏对产学研中的成果归属、职称评定、个人权益等方面完善配套的措施;激励评价机制不健全,科研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三、产学研联盟视阈下高职院校科研定位

产学研合作中,“研”是关键,它是产学研结合的切入点,是“产”“学”结合的纽带。高职院校应明确思路,迎合企业需求,深化科研内涵,找准科研定位,组建与企业的“科技战略联盟”,建立健全符合市场规律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系。

(一)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定位于服务企业。高职院校科研的重点不应放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而应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要积极引导教研人员从事高新技术应用创新以及工艺、流程、设备的研究,随时掌握行业技术改革的动态和方向,及时发现国内外刚开始应用的新技术;树立市场意识,了解市场需求,了解企业需要,从生产一线的实际中找项目、课题,研究课题与应用实际紧密结合,研究成果与相关技术的应用趋势贴近。

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还低于普通高校,争取一些回报丰厚的高端项目和前沿课题有较大的难度,应扬长避短,量体裁衣地开展校企科研合作。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中小企业感兴趣的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中小项目、实用项目的研究上多做文章,在重点高校没有精力搞、科研院所不愿做的技术革新、小发明创造上多下工夫。

积极寻找为企业服务的突破点,协助企业作一些专项市场调研,为企业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为企业当好参谋和顾问;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解决企业急需、且没有能力解决的技术难题,成为企业坚强的技术后盾,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主动做好推介外联工作,定位于创建技术创新联盟。高职院校要开设市场开发部等机构,设置科技推广员,跟踪监视市场环境变化,转化和吸收内外部的技术信息知识,主动与企业牵线搭桥,引领教师走出去直接和企业恰谈,或是把企业引进来,适时推介项目,做好对产学研合作科研的协调和指导;对于自己本院校做不了的大型科研攻关项目,可以利用科研信息掌握及时的优势,成为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中介与企业合作的推介者,参与项目合作,做辅助性工作或分担力所能及的子课题,帮助企业有效地接收消化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以此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水平,夯实产学研合作基础。

高职院校还应主动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在本院校的的科研能力没有取得社会认可的情况下,应主动与企业、科研中介机构联系,利用各种渠道搭建信息平台,向企业、社会推介本校的科研力量、研究方向和已形成的研究成果,主动寻找市场、寻找企业、寻找科技中介,以合资、合股、合作的方式对学校的科技成果进行孵化和再开发。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采取共建技术开发中心、经营实体等方式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联盟;也可以将已有的成熟技术,通过技术入股或成果折股的形式与企业建立联盟;也可吸纳企业、市场和技术中介等共同参与,建立科技孵化器……通过技术创新联盟把校企利益捆绑在一起,使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衔接,教学科研机构与企业融合,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双赢,增强合作的原动力,不再把开展合作看作为一种负担、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成为自身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组成部分。

(三)加强科研培训,提高教研人员科研素质,定位于建立一支稳定双师型科研师资队伍。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其提供信息、筹措经费,让他们能经常能参加各式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获得外出培训机会;为中青年教师搭建科研平台,通过参与专家课题扶持他们,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带动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对科研管理人员及立项课题的参研人员定期开展形式多样、规模不一的科研培训,定期举办科研专题讲座,帮助他们解决在科研中遇到的选题、项目申报、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问题,使他们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积累科研经验;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针对性、指导性强的“一对一”的培训。通过多形式的科研培训,强化教研人员的科研意识,提高其科研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高度融合,他们能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瞄准行业或企业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他们是学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使科研上水平的主要力量。要激发广大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的热情,有组织地安排他们到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人员向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双师型人才转变,重点建立一支稳定的、实践经验丰富和研究能力出色的双师型科研师资队伍,

(四)建立科研激励评价机制,定位于科研管理规范化。建立一套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如对科研项目,不仅要根据项目的级别,还要根据企业、政府、社会资助的经费额制定奖励措施;不仅要有对科研成果本身的奖励,更要对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的科研项目重点奖励;不仅注重个人奖励,还要注重激励科研团队;既注重奖金、绩效工资等物质奖励,又结合非经济手段进行精神激励。

要全面合理地评估科研工作,在制定评价指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评价对象的特点,做到数量和质量的全面考核;将科研作为学校各级领导管理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绩效考核中增加科研分值,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作为教研人员工作与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合理计算工作量,以此引导和鼓励教研人员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重点鼓励和支持产业发展前景较好的科研课题,建立健全教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制度,本着鼓励拔尖性研究,重点支持应用性研究的原则,如果在产学研合作科研中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对有贡献教研人员给予重奖和优先晋升相应的技术职务。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系,组建科研课题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专家组;出台项目管理、成果鉴定、资助与奖励、科研工作量化考核、立项申报流程、在研课题跟踪、科研档案建立、科研团队管理等科研管理文件,建立科研团队培养机制、成果评价机制、开发应用机制等,使科研工作有理可依,有章可循,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产学研合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立校之本、育人之基、发展之源,科研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职学校要办出特色,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必须以科研工作为突破口,改变以往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一味强调自身需求的现状,采用以科研为导向的合作模式,把科技转化当成科研工作中重中之重,让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研”的方面获得更多的利益,产学研结合这棵大树才会枝繁叶茂,永远常青!

[1]桂德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4):34-35.

[2]李晓粤,等.浅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特色[J].职业时空(研究版),2006(10):61-62.

[2]伍新德.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及管理制度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2):54-55

猜你喜欢
产学研院校高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