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2013-08-15 00:51马秋林胥长寿聂彩林刘光明
职教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秋林 胥长寿 聂彩林 刘光明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上看,已成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为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这一矛盾,本课题组以网络方式开展了“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一、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问卷调查概况

本课题组通过租用“问卷星”这个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特邀江苏、浙江、广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四川八省16所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了网络问卷调查。16所高职院校中有国家示范建设院校2所,省示范建设院校7所,非示范建设院校7所。通过各参与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主管部门的精心组织,“问卷星”统计系统获得有效调查问卷教师卷共110份、学生卷共2591份。本调查内容教师问卷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目的、方法、效果,以及课程体系转换、队伍建设和考评方式等;学生问卷主要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目的、态度、效果和教学评价、教学改革等方面。从问卷调查过程上看,由于调查样本选取科学,地域分布广泛,参与院校代表性、典型性强,网络答卷一人一机匿名填写,“问卷星”测评系统自动统计,确保了调查信息的准确性、数据的真实性,为开展本课题研究以及推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现实状况

(一)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较高而学习兴趣不大

本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作用认识清楚。如,关于“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有73%的高职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 在 “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动力”选项中,53.18%的高职学生认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实践有所帮助”,还有48.2%的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 “对自身发展成才有帮助”。在“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之间的关系”上,主张“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导思想”的达到49.5%。有85.5%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调查结果在表明多数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具有正向情感的同时,也明白地告诉我们在参加调查的2591名高职学生中,对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有“个人兴趣”的仅占10.5%,比高中时期(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53.1%)下降四成。从而说明相当部分的高职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值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管理者及教学工作者深刻反思。

(二)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认识明确但参与率不高

截止2011年,我国的高职院校总数为1276所,在校生总数达960万。可见,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领域。从问卷调查得知,87.8%的高职学生承认自己“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由此可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核心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得到了广大高职学生的认同。这为我们加快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有力推进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而调查数据也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仅有53.3%高职学生能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还有近五成高职学生不乐于参与“做别的事”、或“人在课堂心在外”。可见,如何提高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抬头率”,迫切需要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狠下功夫。

(三)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效欠佳其原因清楚

2006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贯彻 “05方案”教育教学虽有较大改善,但问题仍然明显。此次调查显示,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欠佳,人们的满意程度不高。教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不太满意”的有44.6%、“不满意”的有6.4%,过五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对当前的教学效果不乐观。参加今年6月“问卷星”网络调查的2591名学生中,一年级占57.4%、二年级占36.9%、三年级占5.7%。尽管都已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但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选项中,“不太了解”(42.1%)和“不了解”(5.4%)的还高达 47.5%。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真令人担忧。

该调查也揭示出,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教师认为影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的原因:第一是“大班教学,课堂组织难度较大,师生互动少”(占84.6%);第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占41.8%);第三是“党政领导及管理部门不太重视”(38.2%);第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占28.2%);第五是“考核测评体系不科学”(占27.3%)。高职学生对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建议:其一,要求“了解学生贴近实际,增强教学针对性与亲和力”有80.1%;其二,要求“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64%;其三,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巧用网络平台”有59.2%;其四,要求 “采用小班教学,师生互动,扩大参与面”有42.9%;其五,要求“改革课程考核、成绩评定的方法”有37.2%。也有50.1%的高职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单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缺少吸引力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教师问卷中也得到印证,如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选项中,选择“讲授法”的达到83.6%。这些数据为我们制定对策、增添措施,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评价较好期待较高

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施者和主导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评价”选择 “非常热爱教学工作”的有50.1%,选择 “比较认真地完成教学工作”的有37.6%。可见,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及其表现,获得了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的认可。但调查也表明,89%的高职学生喜欢 “知识丰富、思想深邃、理论联系实际的老师”(56.2%)和“着装整洁、温文而雅、教法灵活的老师”(32.8%);同时,也有80.1%的高职学生期望老师教学中要进一步 “了解学生、贴近实际,增强教学针对性与亲和力”。由此可知,善于思考的“90”后高职学生,对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期待较多、要求较高。新时期新形势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者,面对新的挑战,只有迎难而上,勇于改革创新,才是出路。

(五)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结构日趋优化但问题也突出

从2008年,贯彻实施《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来,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学团队结构逐渐优化。本调查数据,对此也能充分印证。首先从 “政治面貌”上看,“中共党员”教师是主体(占77.3%)。其次从年龄构成上看,中青年教师成为主流(占77.3%)。其中“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 52.7%,“35-45 岁”的中年教师占24.6%。再从学历层次上看,高学历教师逐渐增多。其中“硕士研究生”高达40%,“博士研究生”已占2.7%。该调查结果也揭示了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在专兼职教师构成比例上,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偏低,仅占64.5%。并从访谈中得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专任教师未按国家规定 (“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调查中有42.7%教师认为“队伍整体数量严重不足”是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二是在职称评聘上,专任教师相对较难。虽然调查数据表明,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职称构成矛盾不很突出。其中 “正高称”10%、“副高称”22.7%、“中称”45.5%。但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反映,兼任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较高,专任教师评聘“高级职称”较难。调查中也有31.8%教师认为“评定职称难”是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三是71.8%的教师认为“教学科研与创新能力较弱”是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在“对教学中的主要困难”选项上,也有71.8%的教师选择“可利用的资源太少”,57.3%选择“信息闭塞,很难接触到新的思想观念”。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高职院校准确把握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六)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考评方式多样但能力测试与激励功能弱

课程考核既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及学生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调查显示,目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评方式”呈现多样化。其中“开卷”的38.2%、“闭卷”的15.5%、“开闭卷结合”的19.1%,坚持“理论考核与操行考核结合”的25.5%、采用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方式的1.8%。课题组从学生座谈中得知,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开卷考核,由于相当多的学校在管理层面“重专业课轻公共课”,常常出现任课老师负责下的“大班课大班考”,考场监督难以到位,学生间传抄行为较多,考核结果欠真实。而闭卷考核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或“平时不烧香、考前报佛脚”现象,也难体现注重“能力测试”的高职教育理念,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探索构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考核测评体系是客观现实需要。

三、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调查结果的反思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思政[2005]5号)、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以及今年中宣部教育部又印发了《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试行)》等,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高度重视。

今天,我们对照党和国家的要求,认真分析和深刻反思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问题,就其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在管理层面: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力,机制不新。在高职院校中相当多的管理者注重眼前利益,强调专业技能教育,难以站在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高度,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优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有可无。投入上重视专业学科,轻视思政课建设,可利用资源较少。专任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学习进修机会少,评职晋升较难。贯彻党和国家思政课建设要求难以到位,测评与激励机制不健全,课程考试考核模式与制度跟不上形势,教师积极性不高,高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二是在教师层面: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责任意识不太强,教学创新尚不到位。由于高职院校大多远离中心城市,对优质教学人才吸引力小,有的甚至是从其它专业或行政部门转行从事思政课教学,以致有的教师理论功底不足,教学科研水平低,教学方法简单,难让学生信服。部分思政课教师尤其是有的青年教师由于行业、地区差距待遇相对偏低,加之社会落后现象和多元化思潮的影响,职业责任意识淡薄,对自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缺少足够的信心和职业荣誉感,难以引导学生 “乐学”、“真信”“真用”。近几年高职教育规模发展迅速,思政课教师少,教学任务重,集体备课流于形式,课程改革难以深化,更无暇顾及教学模式方法创新。

综上所述,“05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薄弱环节仍突出,面临的任务仍艰巨,迫切需要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齐心协力下深水,聚精会神攻难关,共同开创新局面。

[1]吴东华.六十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2):60-65.

[2]柯狄祖.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EB/OL].http://www.gmw.cn/01gmrb/2007-09/08/content_668588.htm.

[3]谢传仓,王晓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调查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6):55-58.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