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林
基于资源整合的实习就业管理与课程教学一体化实践模式
□马 林
基于资源整合的观点,对高职就创业课程教学与就业、创业、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
资源整合;就业创业课程;就业创业指导;一体化
在一些高校,就业创业教学、就业创业管理、顶岗实习管理往往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导致了部门职能的重叠、资源的浪费和工作体系的碎片化。从资源整合优化的角度,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实习就业管理与课程教学的一体化[1]。
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环境、办学模式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适应顶岗实习、就业、创业与专业教学的一体化趋势,需要对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的职责作出相应调整。
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将顶岗实习管理分散在教务处、招就处、校企合作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分头管理。毕业实习与就业由三个部门管理,这种分工导致就业处只负责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的落实,而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疏于管理;教务处在抓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的时候,对学生实习就业的质量、就业基地建设却无能为力;校企办在订单班合作和就业基地建设方面,又需要就业处和教务处的配合。这种分工管理模式无疑造成职责的交叉重叠和权责不清,导致实习就业质量不高,也不利于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所以由于毕业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毕业实习应归口就业创业中心管理。
高职院校应单独设立招生办公室,将就业创业中心从原招就处剥离,成立校企合作办与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校企办),实现就业、创业、校企合作一体化[2]。通过部门整合优化资源,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如就业基地建设、“订单班”培养协议签订、“校中厂”与“厂中校”建设等,在部门整合前由招就处、校企办分头管理,工作中会经常出现职责不清和扯皮现象,现在该项工作由校企办统一协调负责,权责清晰明确,工作程序统一集中,办事流程方便快捷,资源得到优化,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学院就业创业工作与教学工作实行主任负责制,共同由一名校级领导分管,进一步促进就业与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
在就业创业中心设立就业创业教研室,就创业课归口就业创业中心管理,由中心分管副主任兼任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3]。顶岗实习、就业创业管理与课程教学部门的合并统一,为课程教学与就创业服务指导工作的充分融入搭建了平台,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就创业管理工作在时段安排、教学内容、信息、人员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协调配合。课程内容的安排可充分满足就创业指导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实现教学内容与就业指导内容充分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得益彰、教学队伍与学工队伍共同互助成长、教学与管理资源库共建共享等。
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是开展就创业指导服务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教学内容设计应与就创业指导服务内容充分融合。
就创业课程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阶段职业发展要求,可分别在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大三开设《毕业实习与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则紧紧围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重点筛选和设计,将学院往届毕业生招聘及录用情况、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职业生涯规划书撰写、大学生活规划、求职技巧、毕业手续办理及就业权益保护、毕业实习与论文指导、创业计划书撰写等作为课程教学重要内容。
一是充分利用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中心负责组织的市级和省级大赛;二是将职业生涯规划书撰写、职业才艺展示、创业计划书撰写和答辩列为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三是利用学院举办的校园招聘会,将校园招聘市场调查、职场人物访谈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作业。将毕业生参加招聘会的求职简历、模拟面试,以及顶岗实习周记、实习报告等作为《毕业实习与就业指导》的主要实践作业。
高职生就创业课分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教育》、《毕业实习与就业指导》三个模块开设,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实践环节设计以及学生成绩考核具体如下。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设,20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14学时,实践课教学6学时。课程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10%;(2)3-6人一组,对成员职业规划进行分享与建议,提供会议记录4次,占10%;(3)每组推荐1人进行职业规划陈述与答辩,代表小组成绩,占10%;(4)实践作业占20%;(5)职业规划书占50%。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20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14学时,实践课教学6学时。课程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10%;(2)创业人物访谈与创业商机调研占20%;(3)创业项目现场陈述与答辩占30%;(4)创业计划书占40%。
3.《毕业实习与就业指导》。本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48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12学时,实践课教学36学时。课程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10%;(2)实践作业占20%;(3)顶岗实习平台信息及实习周记填写占40%;(4)毕业实习报告占30%。
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衔接,教学与指导内容相互补充,课堂教学与服务指导绩效相得益彰。
开展普惠性教育,将就业创业三门课程列入专业教学计划,在所有班级作为必修课开设。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个别教育,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开设KAB创业教育、出国留学讲座、职业心理学等选修课。同时,在校级、院系级,邀请专家和职场成功人士,广泛开展SYB培训、就业讲座、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活动,并加强KAB创业俱乐部、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等就业创业社团的指导,丰富校园就业创业文化。
建立职业发展咨询室,针对学生差异化就业需求,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咨询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结合专业教育和行业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规划意识和求职技能;深入剖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特长,以及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与学生探讨收集职业信息的技巧,提高学生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使用理性、科学的方法分析多种职业选择,做出恰当的决策;提高准备简历、面试的能力和技巧、应对求职中挫折和困境的能力,学习心理调适的方法等。
对困难毕业生开展有效就业援助。制订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计划。摸清困难毕业生情况,及时掌握求职动态,建立相应就业信息数据库。创造条件为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经济补贴等帮助。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导师制,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重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就业。跟踪调研已毕业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状况和思想状况,将反馈的结果作用于在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指导和教育。
整合优化师资队伍、活动载体、课程教学资源库、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等资源,建立强大的课程教学和就创业指导优质资源库。
加强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就业创业管理、就创业课程教学信息化体系研究和开发,就业创业网站建设。实现校内网站与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网等网站建立有效链接,架起有形市场和网络市场之间的信息桥梁,搭建服务立交桥,实现集“岗位发布、简历投递、网上初选、通知面试、过程跟踪、成效统计”等功能于一体,具有流程标准、操作便捷、传播途径多、用户粘度高等特点的智慧招聘服务平台。
加快网络市场平台建设,探索利用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手段发布就业信息,整合在线职业测评、毕业实习管理信息平台、就创业精品课程网、毕业生信息统计数据库、优秀毕业生案例库、毕业生创业典型、麦可思调查报告等信息资源,建成教学工作与就业管理工作共建共享的强大资源库。
合理构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构建产、学、研、服为一体的校内创业园,创业园以扶持大学生创业为核心目标,坚持公益性、专业性、示范性,为入驻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园区提供创业场地和基本办公条件,搭建互动的创业信息网络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创业培训、成功创业案例等信息,协助入驻创业项目(企业)免费使用学院各级研究实验室(平台)从事研发活动,提供法律、会计、专利、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等咨询服务,帮助创业大学生落实税费减免、创业补贴、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补贴等政府创业优惠扶持政策。
创业大赛是实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统一的桥梁。创业大赛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性、竞争性、实践性、互动性的平台,为启发、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提供了舞台。通过体验式的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进行一次深刻的思考。大赛同时为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起到促进作用。
1.毕业实习调查。毕业班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信息平台,填写实习单位、岗位、薪资、联系电话等信息,并按时在线提交实习周记,与指导教师经常保持沟通。学校通过平台对学生实习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薪资分布、岗位变动次数、专业对口率等信息进行实时统计分析。
2.毕业半年后调查。主要对已毕业学生就业率、职业分布、行业分布、区域分布、晋升情况、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继续教育情况、母校推荐、母校满意度、离职率、就业现状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以及毕业生创业典型的调查。在普及调查的基础上,对优秀毕业生进一步深入访谈,建立校友库和优秀毕业生案例库。
3.毕业三年后调查。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能力与知识,尤其是价值观和基本素质等非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在短期内并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对同一届毕业生三年后或五年后的就业状况进行跟踪和测量,将三年后、五年后与半年后就业状况的各项指标做相应对比,分析同一届毕业生中期的职业表现、升迁路径、对能力与知识、在校体验活动的认知变化、对教学的评价、对母校的认同度和品牌评价,建立完整、动态的就业数据库,才能科学、客观地评价教育培养的效果。
4.在校生学情调查。主要对在校生开展“学生学情调查”、“学生发展调查”,包括课堂学习、实验实训、考工考级、食堂就餐、消费状况、奢侈品消费、生活方式、网上购物、网络使用、社团活动、不文明行为、性行为、寒暑假生活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升学转本、创业、心理健康状况、校园环境、生活价值取向、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
1.撰写调查系列报告。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学院的各项工作提供综合性的诊断依据。在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年度《教学基本状态白皮书》、《实习(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学生学情调查报告》、《学生发展调查报告》等,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诊断,根据信息反馈和诊断结果改进教学培养环节,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不断完善就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机制。对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或停招。
2.发布年度质量报告。科学客观地撰写学院人才质量年度报告,客观地向社会公布办学基本信息、生源状况、培养过程质量、培养结果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情况,接受政府、学生和家长的问责。在质量年报的“培养结果质量”一节,通过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等重要指标来论证本校毕业生整体的培养质量[4]。在“生源质量”一节,注重对毕业生家庭背景的分析,强调本校在帮助弱势家庭、实现教育公平方面的贡献。在“培养过程”一节,突出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满意度、社团活动的参与度及满意度等调查结果,体现本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路。
3.开展专业深度分析。逐渐实现教学与就业数据的连通。教改措施最终要落实到专业层面,在建立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连续跟踪的基础上,可通过毕业生的学号将就业调查数据与培养过程连通,以分析其在校表现是否对就业情况、继续学习等产生有利影响。从而实现以就业结果为评价依据,反馈到教学过程,优化专业培养模式。
[1]卜伟斐.浅谈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习指导—就业服务一体化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61-63.
[2]马林.内部制度建设:校企合作正效实现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48-50.
[3]刘柏霞,张春旭.谈高职“教学—实习—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0(06):42-43.
[4]麦可思.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2:7-8.
马林(1966-),男,安徽萧县人,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
1.江苏省教育厅立项课题“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构建与管理创新”(编号:2011JSJG330);2.淮安市科技局立项课题“淮安市高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与区域流向研究”(编号:HAS2012072;主持人:马林)的研究成果。
G712
B
1001-7518(2013)26-0045-04
责任编辑 蔡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