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FDI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综述

2013-08-15 00:49:14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杨志飞
中国商论 2013年24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出口效应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杨志飞

当今人类进入了不断科技创新的重要时期,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整个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放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纷纷提高科技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努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各国间联系越加紧密,国际贸易、FDI等技术扩散途径在提高国家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发重要,且国际贸易和FDI被视为技术传递的最重要的两个渠道。

1 国际贸易和FDI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

1.1 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

Coe and Helpman(1995),Lichtenberg and Potterie(1998)分别通过不同方法计算衡量贸易渠道溢出的国外研发存量,发现进口贸易、国外研发存量对生产率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进口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明显。Engelbrecht(1997)对CH模型进行拓展,在模型中增加了一个人力资本变量后,发现进口贸易的国际技术进步效应依然是显著的。类似的黄先海、张云帆(2004),佟家栋、彭支伟(2007)也采用CH模型或进行拓展后的CH模型研究支持了进口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的观点。但也有若干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方希桦等(2004)同样沿用CH模型的分析方法发现进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滞后效应。

Feder(1983)指出出口部门由于受到国际竞争的刺激,将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并雇佣高素质的劳动力,而出口部门的高效率会产生外部经济效应、要素生产率差别效应,使得资源得到更优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Kavoussi(1984)从出口的商品结构出发,得出低收入国家中的初级产品出口可以提高TFP,但是随着国家变得更加先进,它们对TFP的影响效果会逐渐减弱。包群、许和连等(2003)认为出口主要通过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而出口部门相对要素生产率优势对增长效应并不显著。

1.2 FDI与技术进步

最早对F DI与企业技术进步影响进行计量研究的是Caves(1974),他发现澳大利亚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即FDI对TFP产生了正向技术进步效应。后续研究有桑秀国(2002)、Liu(2008)、黄先海、张云帆(2005),他们均得到了FDI对技术进步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结论。然而Aitken and Harrison(1999)对委内瑞拉研究表明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即FDI抑制东道国产业技术进步。Young(1998)对新加坡的研究也表明FDI虽在短期内推动了该国经济发展,但长期内FDI显现出抑制作用。此外,少数研究观点认为FDI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如张海洋(2005)在控制自主R&D的情况下,发现外资活动对国内工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没有明显作用。

2 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2.1 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Sjöholm(1996)引入专利指标研究发现瑞典专利引用率和双边的进出口贸易额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支持了国际贸易作为国际技术转移渠道的论断。Coe、Helpman and Hoffmaister(1997)在CH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进口渗透率和人力资本变量,构建了CHH模型,进一步验证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积极影响。李平、田朔(2010)实证结果显示,出口贸易的水平效应对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后向溢出的作用不显著,但在将行业竞争程度考虑其中后,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均为显著的积极影响。赖明勇等(2003)的实证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部门。出口通过干中学、技术扩散、竞争效应等多种渠道推动国内技术提高,同时,技术发展反过来也深刻地影响了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出口竞争力以及出口的比较优势。类似出口贸易产生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结论的文献还有Feder(1982)、Levine and Renelt(1992)、Aitken et al(1997)、许和连(2005)等。

2.2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国内外学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主要可归为三种观点。其一是促进论,促进论支持者认为当FDI与当地企业在同一市场相互竞争时,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国内企业必然增加研发经费,以提高本企业的技术水平。Findlay(1978)最早建立了一个分析FDI技术传递影响的模型,Kokko and Blomstorm(2001)提出FDI的产业内技术溢出主要通过竞争效应、示范效应以及跨国公司人员培训和人员流动等渠道发生作用。

其二是抑制论,抑制论者认为FDI的大规模进入没有带来技术溢出的积极影响,反而使得一些东道国企业在外资的强大竞争压力下破产倒闭。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并且从东道国企业、科研院所挖掘人才和技术,从而导致了企业逆向技术扩散(O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的问题。Konings(2001)实证研究发现外资企业所带来的市场竞争降低了本地企业的产出能力,某些特定行业的外资甚至直接导致了对相关产品的替代,迫使本地企业退出该行业。

其三,还有观点认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或者存在正负两方面影响。Haddad and Harrison(1993)指出由于摩洛哥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更高技术水平的FDI并不一定会带来技术溢出的正影响。Yuko Kinoshita(2000)发现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刺激企业加大对R&D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但是对促进东道国企业技术进步并无显著影响。刘和东(2012)运用超越知识生产函数的动态面板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FDI技术溢出效应在短期显著为正,中期显著为负,长期不显著为负或不显著为正。

3 国际贸易、FDI与技术创新研究

3.1 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

国际贸易将使竞争加剧,使得经济增长率会降到长期均衡增长路径值之下,但是如果贸易国能够克服自由开放贸易短期的负面效应,那么贸易双方最终在长期将得益于高的创新率(Tang and Walde,2001)。研究普遍认为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积极为正(许培源、高伟生,2009;杨剑波,2009;李平、田朔,2010)。黄永兴(2008)则得出结论认为自主创新能力对进口贸易存在显著的引导关系,而对出口贸易不存在明显的引导关系,与出口贸易之间更多地表现为即时的因果关系。此外,康志勇(2011)运用Tobit方法检验发现出口依赖程度越强的企业,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程度越大,其负面作用大于出口的正面作用,企业也就表现出较弱的技术创新活动积极性。

3.2 FDI与技术创新

“促进论”方面:Cheung and Lin(2004)分析了FDI对创新产生了正面溢出效应,并发现FDI对较低层次的创新,尤其是外观设计方面具有较显著的正面作用,这是由于国内企业还处于模仿创新阶段,具有自主专利的发明专利创新较少。王红领等(2006)使用测度企业自主研发的指标,直接对FDI与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进行的实证分析,支持了FDI对企业创新产生积极作用的“促进论”。张倩肖、冯根福(2007)借助专利生产函数对三种R&D溢出与我国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外资企业R&D溢出是促进我国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外部力量。支持“抑制论”的研究:刘云等(2003)发现跨国公司及其母公司在华专利申请与国内专利申请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和竞争作用,即外资对国内技术创新产生了负作用。Fan and Hu(2007)、徐全勇(2007)也发现外资不但没有促进创新水平的提高,反而有抑制作用。吴先明、王达政(2009)实证研究表明跨国公司进入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然而跨国公司绝不会轻易将自己的核心技术转移,因此该因果关系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FDI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不明显或者同时存在正负双重效应影响:FDI的进入对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并不明确或不明显(蒋殿春、夏良科,2005;徐亚静、王华,2011),其起积极作用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培训和人员流动效应,但是外资企业进入所产生的竞争效应却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范承泽等(2008)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分析表明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随其引进的外资数量的增多而减少,而行业层面的FDI对该行业中外商投资较多的企业的研发投入起更大的积极作用。

4 简评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综观上述文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外贸外资对技术溢出效应,或者是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仍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绝大多数的文献研究结论普遍支持国际贸易、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积极的、显著的论断,而一国如何借助国际贸易和FDI 促进东道国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则需要更为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此外,也有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和FDI对技术的抑制作用也是存在的,或者还存在一些门槛限制。在文献梳理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研究中存在很多不足,使得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5).

[2]康志勇.出口贸易与自主创新——基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2).

[3]赖明勇,许和连,包群.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M].上海三联书店,2003.

[4]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2).

[5]Fan,C.S.and Y.Hu.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digenous Technological Efforts:Evidence from China[J].Economics Letter,2007,96(2).

[6]Liu,Z.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8,85(1).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出口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懒马效应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4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塑料助剂(2019年3期)2019-07-24 08:51:20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学生天地(2017年11期)2017-05-17 05:50:51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数据出口
汽车纵横(2017年1期)2017-02-17 18:58:57
数据—出口
汽车纵横(2016年9期)2016-10-27 12:47:01
数据 出口
汽车纵横(2016年8期)2016-09-24 15: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