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平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办李家埠初中)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共同促进、相互影响和协调发展作用的有两大系统:一是认识过程中的操作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智力活动;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力系统,它是由与学习过程紧密关联的非智力因素构成,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有人用这样的公式来说明: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是同等重要的,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首先,历史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它决定了历史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不仅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在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其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很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非智力因素在心理素质中起着主导作用。再次,在历史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中,智力因素并无明显的不足,而其薄弱点常常是非智力因素。如有的缺乏学习动机及兴趣,有的缺少毅力和自制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历史学习效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产生于学生对学习的需要,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树立其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如让学生明白中学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精神食粮。丰富生动的史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对国情的认识,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文化素质,没有文化素质的人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能给人类的熏陶、美的享受。当学生真正了解了历史学科的价值意义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就能表现出较大的自制力与顽强精神。当然,仅有空泛的认识性动机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兴趣性动机,使学习充满活力。教师要注意趣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既向学生传授科学、严谨而又生动有趣的知识,也反对单纯为引起学习兴趣,而不顾历史知识的科学性,随意夸张或篡改史实的做法。总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历史学习取得成效的前提。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言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促使学生自身素质变化的内因。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首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尽量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展现自己的才智。其次,历史教师还应以自己渊博的知识、真挚的情感、多彩的语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强烈的求智欲;还要善于布阵设疑,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还可运用挂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和录像、幻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电化教育手段,进行直观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巩固新知识。总之,欲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热情,积极探索,必须有效地激发其兴趣。
情感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反应和态度。“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历史教材本身充满丰富的情感色彩。拿中国史教材来说,字里行间充满对我国悠久文明、灿烂文化的赞美,对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奋勇杀敌、捍卫江山社稷的歌颂。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会直接影响学生,激起其感情上的波澜,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爱学情感,爱学的情感首先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师生的感情越浓厚、关系越和谐、融洽,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积极性就越高。教师纯熟的业务、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博得学生信任的关键;老师和蔼可亲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言可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问题回答时,投以慈祥、鼓励的目光,可使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智慧得以展露。另外,利用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表扬、鼓励,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期望。通过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能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和协调,从而较高质量地完成教与学的目的。情感有着不同的层次,人类的高级情感按社会性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道德感,二是审美感,三是理智感。历史教学对学生所培养的情感主要是道德感,其他两类情感一般说是在服从道德感培养的前提下而得到培养。历史教师可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如热爱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情感,热爱、崇敬历史上一切革命、进步的事业情感和对历史上反动人物及其罪恶行径深恶痛绝的情感。情感上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都能使学生产生纯真的爱与憎。历史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高尚的情操,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内部和外部障碍的心理过程,它在人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在学业上持之以恒、刻苦努力的人,总有希望达到事业的顶峰,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如年代、地名难以记忆,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不易分析,等等,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可能坚持不懈的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为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锤炼学生的意志。选择历史上具有远大抱负并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为之奋斗的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如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查阅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和各种医学著作;为采集标本,他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为弄清药的功效,他经常以身试药,把事业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耗尽一腔心血终于写成了“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历史人物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是对学生意志品质教育的有效素材。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历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