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虹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晨光幼儿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不再是过去狭义的健康概念。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国儿科医学专家、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然而,从幼教工作实践来看,幼儿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层出不穷,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干预,甚至可能影响到其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因此,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幼儿教师、家庭和全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幼儿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幼儿发展关注的焦点已从温饱、安全等基本生存问题转向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然成为教育机构和家庭的普遍共识,过早的教育,过高的期望,不仅不会给孩子应有的激励和促进,反而会变成孩子浮躁心理和无形压力的根源。电视、网络作为儿童日常生活中了解和接触社会的主要媒介,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缺少主动交流。而简单不加甄别地模仿影视作品中成人的行为,给缺乏道德是非判断能力的孩子的行为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容易产生孤独、沉默、退缩、自私等不良行为,对其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和教育场所,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简单的“二加一”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孩子是家中的“掌中宝”“小皇帝”,充裕的物质条件,使孩子们衣食无忧。但家长满足孩子们物质需求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需求。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和他们相伴的大多是玩具、电脑等,这造成很多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胆小,独立性差。家长不信任孩子的能力,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受苦。于是,过度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丧失了许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剥夺了体验成功的快乐。再加之父母离异,家长心理不够健康,行为表现粗鲁,综合素质差,忽视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等外因,可直接导致孩子产生攻击和反抗行为、焦虑或恐惧、情感调整障碍等极端行为和严重心理健康。
虽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比较薄弱,相关的积淀不够深厚,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一是幼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薄弱。幼儿教师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得少且较为肤浅,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在职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幼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能力欠缺。受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知识匮乏的影响,教师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常常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三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机制尚需完善。幼儿教师作为社会人,经常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以及不良人际关系影响,其思想和情绪容易产生波动。特别是近年来,受教育改革、创新、考核等的影响,一些教师出现了不适应性。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调整与疏导,势必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是注重培养幼儿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但是自信心在现在的独生子女中表现薄弱。家长过多的包办代替,使孩子们很少亲自尝试,因此他们遇事胆小,总爱说“我不会”,缺乏必要的自信。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多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多体验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当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多说一些“相信自己,你一定行”之类的鼓励性话语,鼓舞孩子,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快乐。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能大胆地表达。幼儿点滴的进步能帮助他们形成“我能做好”“我能行”的良好心态,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交往及合作能力。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帮助幼儿了解别人的长处,培养幼儿向别人虚心学习的品质。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和他人的友好交往及合作行为。幼儿教师应组织团队分组性游戏,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三是注重培养幼儿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专家们指出:“作为幼儿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成为一个愉快的充实的人。家长和幼儿园应以培养幼儿广泛兴趣爱好为手段,丰富其生活内容。以积极乐观的情绪促进幼儿智力与品质的发展。并着意培养孩子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他们应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在孩子一时无法摆脱困境时,教育孩子学会忍耐,或在逆境降临之时寻求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父母双方。因此,家长有必要认真研究家庭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知识,积极采取措施,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一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儿童对于家庭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在他们对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形象的适应和接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因而父母时刻要意识到身旁有双天真无暇的眼睛在瞅着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二是乐观向上、兴趣高雅。父母乐观、镇静、愉快的情趣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馨安全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对教育的影响。
一是完善教师业务培训机制。重视教师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教师幼儿心理健康专业理论水平,对其开展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教育部门应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全体教师定期培训讲座。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地渗透到教育实践中。二是完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教育部门在教师日常工作过程中,要对教师进行认识压力、情绪调节,帮助教师建立合理的认知,提高教师认识教师角色、正确认识压力和调节压力的能力。逐步建立幼儿园心理咨询室。三是完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机制。在幼教系统内,组织开展以培养幼儿“自信心”“乐观情趣”“团结协作能力”为主旨的优秀课题评选活动,选取优秀课程推广,提升幼儿教师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