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作对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3-08-15 00:51
职教论坛 2013年13期
关键词:高职工作发展

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政策,倡导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养成也非常关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当今社会要实现经济发展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增加并改进劳动力和资本等投入要素;二是通过贸易和比较优势;三是通过创新和创业的精神。现在许多国家意识到,只有通过创业精神,尤其是高科技的创业精神,它们才能参与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的发展。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主要工作文件中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创业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必须包括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就业还是自谋职业都同等重要。”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比较弱。在当下严峻的经济环境与就业环境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焦点和热点。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最基本的职能,也是高等院校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才培养战略对高校来说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到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扩展空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改革思路,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高校教育的系统工程,与高职学生工作密切相关。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业、帮贫助学、心理健康、学生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的学生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开展。因此高职的学生工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学生工作发展的关联性

(一)主体的统一性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工作的主体也是学生。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学生工作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高职人才培养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二)目标的同一性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这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国际社会上基本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的共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弄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它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等级,蕴含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和社会性需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的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积极应对未来的严峻挑战。学生工作的目标也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促进学生在社会、职业、情感、道德、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服务于学校培养人才的使命,最终通过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对接性来体现。

(三)价值的同构性

从学生工作角度出发,学生工作的发展必须是以发展作为价值观,在学生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模式构建、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提高、育人环境改善等方面为学生的发展而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发展也是历来我国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和主要内容,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贯主张的。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本身也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追求。可持续就是价值观,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因此两者都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四)理念的创新性

不管是培养模式的创新还是工作方式的创新,都属于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批深基础、宽视野、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理念创新,创设一个让广大学生发展个性、发挥潜能,完善人格,提升境界,使创新创业素质得到实际锻炼的环境。

(五)动力的同源性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工作的发展都是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为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同源性首先体现在两者都是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进行改革,当今的高等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倾注于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同源性其次体现在发展要求和轨迹上,中国的高等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模式,由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具备复合知识结构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是高等教育发展应有的轨迹。

(六)变革的探索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的类型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高职院校在如何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本科教育本身就在追求变革,并在探索中变革,2009年3月,教育部确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高校内设立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每个实验区资助经费50万元,用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在专业领域上覆盖了哲学、软件、药学、史学、生物学、经济学、法学、基因科学、知识产权、汉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安全防范工程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高校的创新实验区以“创新创业”为主题。如东南大学的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南京财经大学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华中理工大学CDIO型光电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等。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旨在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努力形成有利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高职学生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第一个问题可以看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势在必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又与高职的学生工作在对象、目标、价值、动力、理念等方面有高度的相关性,应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实际状况并不容乐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高职学生工作的割裂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度与高职学生工作人员的低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性与高职学生工作的边缘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宽泛性与高职学生工作资源的短缺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高职学生工作的短视性等问题。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高职学生工作的割裂性

创新创业不只是开设创新创业的课程,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应该是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创新创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以及后续的评价等来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说,学生工作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工作系统的人员在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很少,子系统运行不畅,子系统与人才培养系统的衔接缺少逻辑的接点,导致高职学生工作成为零星的点缀。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度与高职学生工作人员的低位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然涉及到师资。目前高职的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大多是从“两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转变过来的,知识缺陷较为明显,严重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教师大多缺乏创业经验或体验,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影响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张玉利指出,“实践课程缺乏高质量师资是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学生工作队伍来说要服务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素质要求很高,高职发展的时间不长,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状况不容乐观,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尚在探索中,学生工作人员一是理念需要改变,二是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任重而道远。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性与高职学生工作的边缘性

在学校中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是教学管理部门处于较高的地位,但往往使人产生错觉,认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学生工作部门关系不大,越是在改革中,这种边缘化更加突出。从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评选中,往往看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在很多项目的立项申报中,学生工作系统难有一席之地,往往有边缘化的倾向,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田慧生、李如密在教学论中指出: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同时也指出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主,是就学校的工作安排而言的,但并非教学唯一,搞教学压倒一切也是错误的。因为教学这一教育形式不能脱离其他教育形式孤立地发挥作用,它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配合,所以学校工作应该在保证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全面统筹,合理安排。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宽泛性与高职学生工作资源的短缺性

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侧重于单个体系,也不是着眼于某个专业,或局限于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或方式方法,应该是涉及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学生工作部门往往资源短缺,对专业教师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在创新活动中不能充分运用教师资源;在工学结合中,学生工作人员平时没有下企业的要求和经历,缺乏社会资源,在创业指导中不能有效运作;在创业指导中,尽管借助于社会和家庭资源,但整合的能力不够,使学生工作在服务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高职学生工作的短视性

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具有创新思维、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动性,而这些评价往往是要等学生毕业很多年,长期跟踪才可以得出的,学生工作发挥的作用是和教学工作等其他教育工作融合在一起在学生身上发挥的作用,我们抽不出哪些是学生工作发挥的作用,因此,平时对学生工作的评价会比较短视,如是否安全稳定,是否得奖,就业率、奖惩贷补等,毕业后是否创业等会作为对学生工作的评价,评价的短视恰恰无法正确评价人才的质量及学生持续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高职学生工作发展对接的路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的新任务,高职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工作如何对接既是学生工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发展对接的空间纬度在于“三课堂”的联动

“三课堂”联动是高职学生工作主动服务的体现。“三课堂”是指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三个实践教学环节。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包括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并在校内进行的实验实训、综合课程实训、专业综合训练等;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学生社团、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专业竞赛、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在校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专业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岗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技术服务等。“三课堂”联动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学分的分配,如有创新创业学分,有第二课堂学分,使高职的学生工作发展有了规范和支撑,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三课堂”的联动也在于创新建立课程群,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使学生工作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并和专任教师共同建立教学团队。

(二)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发展对接的时间跨度在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提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即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效衔接。因此高职学生工作的发展只有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才有生命力。要把校友成功的案例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出校友成长的规律,进行有效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把行业企业的反应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计划和方案作有效的调整,使方案着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职业教育集团的董事会和理事会的机制统筹社会行业企业资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的《商业周刊》、《创业者》、《成功》等杂志就先后开始对大学创业教育项目进行一年一度的评估。从提供的课程、教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毕业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毕业校友创建新企业情况、外部学术联系(包括举办创业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和出版学术期刊)等七个项目进行评价。其次,高职学生工作的发展必须把创新创业的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文化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最深刻和持久的。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区域文化的传承使校园文化具有区域和企业的文化元素。教育本身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传播文化、弘扬文化最基本的手段,高校担任着振兴中国创业文化的重任。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校园的创业文化同样要在这四个方面体现出创业精神。

(三)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发展对接的切入点在于创新创业项目的运作

项目运作主要是两个模块。一个是科技创新模块,一个是创业实践模块。科技创新模块学生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来实现,一是通过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进行课题和项目的申报、研究及评审;二是以赛事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把全国、全省的各项赛事如挑战杯竞赛、科技孵化项目、科技推广项目通过指导教师指导进行推进;三是特长生的培养,以特长生工作室、参与教师科研功关项目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四是通过科技文化节等活动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价值之一。创业实践模块学生工作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仿真创业、真实创业、网上创业、带薪实习、校内创业园、区域共建的创业创新基地等,增加带薪创业项目。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企业中心企业教学与学习主管Simon Brown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学校除了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外,还有一个在全校推行的带薪实习项目,就是在开展‘学习+带薪实习+学习’方式,让大学生得到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而大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更能体会专业知识的价值所在,更能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也更能明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大学生对企业的熟悉,也能激发一些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产生创业的想法。

(四)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发展对接的渠道在于师资的融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职业角色意识及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和素养等都制约着其应有的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高职创业教育的过程,教师扮演着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的角色,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创业课程开发和取得预期效果的有效保障。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不久,更需要加大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学生工作要建立大师资的概念,把全员育人的理念通过大师资融合起来,学生工作人员既是学生工作的生力军,也是教学主战场的重要师资,学生工作人员必须双线培养。学生工作人员可以把社会能工巧匠、劳动模范、企业技术人员及学校老师都作为学生工作的力量,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高职多种类型的导师是师资融合的有效方式,如赛事集训教师、创业导师团、科技创新指导教师、特长生导师等。

把人才培养模式转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既是发展的需要,也给高职学生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服务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使高职学生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工作的发展。

[1]朱红,李雪凝.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1(08).

[2]卢玲.论高校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3]刘文晓.学生工作科学定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04).

[4]马继权,司春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定位与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edu.qq.com/a/20100730/000005_3.htm.

猜你喜欢
高职工作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不工作,爽飞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选工作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