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2013-08-15 00:51□梁
职教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生产性校企基地

□梁 燕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完成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积极探索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的主导方向。本文试图从一所高职院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角度出发,透过新的视角,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的策略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不仅能开展生产性实训,而且可以承担生产任务或技术服务,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因此,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高职院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有利于企业全面支持和参与教育

离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参与,学生就没有真实的生产实践岗位,工学结合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采取多种形式,利用行业、人缘、地域等优势,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实现校企联姻,文化融通,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技术支持,引导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实训指导等专业建设工作。企业为学校提供足量的生产实践岗位,接受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接受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技术开发、产品研发条件,共同推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基地功能最大化

基地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主要平台,需要具备多种功能。通过基地建设,使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技能学习和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生产经营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学生培养和企业用人紧密结合。基地同时集教学实训、科技研发、社会培训、技能考证和成果展示为一体,实现基地功能的多样化和最大化,充分发挥基地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中的人才培养功能,同时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促进教学与社会融合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高职院校通过发挥自身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将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系统功能和作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使学校能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教学活动与开展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达到利益共享、文化融通的目的。

(四)有利于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

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让学生尽量缩短毕业适应期,迅速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是高职院校教学与人才培养面临的关键。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真正实现工学结合,让学生在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真实环境中,先“真刀真枪”地实战,使其了解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经营规则,了解企业工作过程。教育实现了以学生在社会生活和职业实践中的真实经历为出发点,学生逐步形成职业实践所需的社会归属感、责任意识和职业创造性,这些经历作为学生求职时的“工作经验”,对其职业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二、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标准

1.以教育主管部门实训基地或实验室评估标准为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历来重视高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管理办法和评估体系,以此引导并规范高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试行)》(教高司[2003]143号),从实验室的体制与管理、实验任务、仪器设备管理、实验队伍、安全与环境和管理规章制度等六项共39个条目,明确了评价标准,是高校专业实验室条件合格评估标准。虽然该体系未明确区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指标内涵要求上的区别,但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规范建设和管理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在实践教学条件的评估要求中,对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经费、专业合作、社会捐助也都做出了明确要求。与此同时,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关于高职高专校内实训基地的验收标准,进一步细化了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验收标准。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教育厅于2009年出台了《浙江省高职高专校内实训基地验收标准(试行)》(浙教办高教[2009]145号),细化了校内实训基地的标准,主要指标包括规划与管理(规划与计划、管理)、教学条件(师资条件、设备设施、场地与环境、管理人员、保障、基地作用)、实践教学管理与运行(实践教学文件、实践教学实施、质量监控体系)、绩效(教学质量、产学合作、课题研究、设备利用率)、特色或创新项目等。

2.体现职业教育的基本要素。首先是产业要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不同地区产业布局结构、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不同,因此,要求在基地建设的技术层面紧贴区域性的产业发展,突出地方性特色。其次是行业要素,在基地运行机制上加大行业参与力度,在基地教学组织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内容中,注重行业发展的要求,包括融入行业对生产管理过程和技能目标的相关标准。第三是企业要素,只有不断提高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让企业直接参与基地建设,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全面渗透企业要素,才能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真正实现基地的人才培养功能。第四是职业要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职业导向不仅要体现在就业服务上,更要体现在基地职业环境、管理机制、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中,使之符合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第五是实践要素。要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需强调基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3.符合实施运行的各项标准。在设施设备上,要求能提供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创新的实践条件,明确按生产要求和规范设计、规划用房,按生产和实训功能独立合理分区、分隔,按真实产品生产需要购置仪器设备,技术先进程度适应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在职业氛围上,要求按企业生产流程、生产工序和真实环境布置设备,通过制度上墙、标语标志、统一着装体现职业文化,引入企业生产单,针对实训内容和工作步骤制定工作流程表、工作单、任务单等作业文件;在指导力量上,要求配备结构合理、数量充足、指导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规定指导教师必须有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指导人员具有对应专业的“双师”资格,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实训装置、实训项目与教材;在实训项目上,80%以上实训项目应基于工作过程、生产任务或管理流程进行设计和组织,能很好地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对接,与专业核心技能关联度高;在内部管理上,要求参照行业企业管理标准与方式建立管理机构;通过“一年有计划”落实阶段性目标,实训计划充分结合生产计划,学生能完成生产流程的每个岗位实训,考核标准引用行业企业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引入产量、产品合格率等企业核心考核要素。[1]

(二)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

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践教学,努力形成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系统,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应当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完整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强化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不断推进实践教学管理的内涵建设。具体做法是:

1.建立、健全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的组织机构。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实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实践、科研开发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对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成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做好校内各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规划工作,做好实验室的总体布局,以及协调系部在实践基地运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使之成为协调、指导全院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各系成立实训分中心,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各系的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出建设方案。学院职能部门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各系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2]

2.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完成教学基地各项管理工作的保障。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国家和各省市的有关方针政策,结合本院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符合学院实际的管理制度。如《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安全管理条例》等,一套有效的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规章制度的建成,能使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有条不紊。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业精神、熟悉行业、具有过硬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从企业中选聘部分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获得一线的实践经验。也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加大兼职教师队伍的比例,有利于学生了解到接触最新的来自社会实践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可灵活地弥补实训基地师资结构中的缺陷。

4.开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校内的所有实践场所打破专业的界限,不仅面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更面向全院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实训,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企业经营管理实训基地是主要以承担工商企业专业及专业群的企业管理实训、房地产业务实训、市场营销业务实训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但同时其开放的20余个实训项目,也使校内其他专业的学生受益。学生在这个实训基地训练并参加比赛的ERP项目取得优良成绩。如计算机软件应用开发实训基地,是集教学、开发、实习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该院及高教园区其他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开放。

5.不断丰富拓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除了教学实训这一基本功能外,高职院校要努力拓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服务社会的功能,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做出贡献。一是培训功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要多承担相关行业的新员工上岗培训任务。二是资格鉴定功能。三是技术服务的功能,向企业提供技术的咨询服务。[3]

三、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建设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突出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无论是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看,还是通过前面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种典型模式来分析,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和维护。

(一)政府的角色与行为调适

1.校企合作的推动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是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也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需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及高校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发展,提高办学实力,积极寻求特色发展之路,合作积极性相对较高;而多数中小企业对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人才虽十分渴求,但多数缺乏人才培养的动力与实力。因此,目前来说校企合作的保障与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合作深度与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校企私人情感,校企合作难以久远。另一方面,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停留在表层,学校为企业主动全面服务的精神和能力还不够,企业也仅提供实习基地或横向课题开发,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的建设和课程开发的较少。要解决上述问题,全面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工作,使之真正落到实处,政府必须在立法、财政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和完善各种有关法规,成为校企合作强有力的推动者。

2.各方利益的协调者。校企合作是企业、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的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过程中二者均可获益,但因二者所属系统不同,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4]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而企业则以利润为追求目标,二者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和积极性不同。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与学校的教学安排也不协调,企业有需求时,学生理论教学环节未完成;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可能又无法安排。学生实习如处理不当,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企业对学生的生产安全、管理、工资报酬等问题也会有所顾虑。企业与学校间流动不足,学校的科研方向与产业界的应用和技术开发研究不匹配,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教育主管部门与企业的公共管理部门,应正视这些矛盾,并协调好二者的利益。只有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并建立合理的企业、学校和其他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才能使校企合作教育的机制正常运转。

3.办学过程的监督者。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和学校通过契约等形式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契约关系,但在运行过程中不管是否顺利,都需要更高一级政府的监控。目前,我国陆续出台了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和条例,但关于校企合作教育的指令性条款较少,学校企业这两个主体对合作教育的认识、行为问题需要政府这一公共部门的监督。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使部分学校习惯于封闭办学,表现出对走出去与企业合作、开拓发展市场的不适应。而有些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不愿参与时间性较长的人才培养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监督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使合作顺利的校企双方合作得更紧密,而且可以推动合作不顺利的校企双方承担各自的合作职责,履行各自的义务。此外,政府部门的监督也有利于合作双方互动,保证企业应有的地位和应享有的利益。

4.成果的评估者。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规模扩展迅速,但还没有专门从事合作教育研究、评估和验收的机构,基本上处于单一个体的分散游离状态,都是自己在评价、总结自己。这种现象不利于合作教育向着更深层次的良性方向发展。有鉴于此,作为地方政府应当收集本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动态信息,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对校企合作教育进行检查、评价。每隔一定年限有针对性地对已开展合作教育的校企进行实地考察,开展成果验收工作,对校企合作开展得较好的给予宣传、鼓励和政策性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使双方的行为既规范又自主,从而推动合作教育的深入发展。

(二)学校的角色与行为调适

1.创新全方位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内容。首先是完善机制,在合作企业挂牌建立实习基地,签订合作协议,以保证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其次是有重点地将良好的校企关系引导到培养高技能人才上,与企业联合开发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训课程和教材、培训考核项目等;第三,在教师的培养和共享方面开展合作,一方面学校聘请企业资深管理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进修学习[5];第四,在教学改革上加大企业介入的力度,引导各专业院系与企业多联系,多做市场分析调查,使企业的用人信息能尽快地反馈到专业院系,进而推动各专业的教学改革。

2.利用行业协会平台,加强“校、协、企”联手。高职院校应当发挥行业优势,利用各类行业协会平台,充分凸显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校企协”三方共建培训基地;共办企业人才招聘会;邀请协会专家到校与专业教师座谈,交流行业发展需求等教研活动;并邀请协会专家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适应性专项培训;尝试建立境内外培训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3.加强订单式培训,满足企业自身需求。订单式培训模式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校企合作找到了最佳的途径。过去的校企合作大多数是表面的、松散的,合作双方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也缺乏约束力,这种合作达不到实际的效果。而订单式培训模式则是企业主动提出自身需求,培养自己需要的员工,所以企业非常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会更高。同时也促进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培训教学质量。吸引企业参与技工教育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企业联手开发课程,坚持学历与培训结合,中技与高技并存,不断调整和改革课程,使学校的课程适应市场需求。

4.推动“校企互动”新模式,达成校企双赢局面。为了避免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这一尴尬局面的产生,达成校企双赢局面,我们要积极推动“校企互动”新模式,即一方面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其生产车间和培训中心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和顶岗实习场所。另一方面,企业在学校建立培训基地,既满足了企业培训员工的需要,同时也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提供了培训场所,改善了学校的实训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机会。例如广州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凭借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品牌效应,成功吸引了多家知名企业在该校设立培训中心。2007年,该校与跨国公司美国宣伟(Sherwin-W illiams)(上海)涂料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协议,该公司将中国南方的喷涂技术培训中心设在了该校的沙太校区,学校为该公司提供了总面积为552平方米的场地作为培训基地。

5.产教结合,培养“双师”。依靠现代化大型企业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队伍建设的举措之一。学校每学期应有计划地组织一线教师赴企业跟线实习,在合作企业进修学习,学校给予经费和时间的支持。教师学习结束后,及时整理企业学习的信息,修改和完善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企业调研、岗位实践、专题研讨等活动,增加教师的专业信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还支持骨干教师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如服装系的骨干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服装IE工程》的课题研究,与企业一道进行项目研发,让教师直接感受企业高新尖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教师“双师型”和“一体化”素质的提高,校企合作让教师找到了深入生产实践的机会。

(三)企业的角色与行为调适

1.通过设备采购,校企双方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通过教学设备采购项目,学校与企业建立真实的生产合同关系,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优质企业,在生产主体仍然为企业的情况下,企业提供符合工业标准的设备、零部件与技术支持,将生产场地转移到学校,学校作为生产过程的组织者,将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可让师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和相应工作的经验。例如2006年,广州市政府支持学校 “普通车床、铣床的数控改造项目”,中标单位为一家现代化大型企业——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按照标书要求,企业为学校提供设备改造所用的数控系统和零部件,派出技术人员指导师生安装调试,并负责质量验收和售后服务;学校提供26台普通车床、铣床、改造场所及相关专业的师生。首先,派教师到企业研发和生产部门进行为期1个月的培训;之后,在企业指导下,在校内建立了符合企业生产标准的设备改造场地,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数控车床、铣床的改造工作,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在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该校学生2006年生产了数控车床、铣床各1台,2007年和2008年共生产54台,2009年生产了精密数控铣床5台和五轴加工中心1台。数百名学生经历了从普通车床、铣床的改造、精密数控车床、铣床到先进的五轴加工中心的装配与调试,达到了企业对数控机床操作和维修人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获得1项技术专利。

2.通过共同研制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表现在高职院校与小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和实施带有新产品研制性质的课程。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完整过程,按照企业技术标准完成产品的生产任务,获得了专业技能。学校利用现有资源和项目提供的机会,拓宽了校企合作的领域,获得了企业的技术支持,教师的专业潜能得以发挥。例如广州市技师学院按照学院的教学计划,需要一批中高性能的智能与自动化控制开发系统,而市场上没有成熟的产品,也缺乏有独立开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学校通过招标,选择了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小型企业广州绿都停车设备有限公司,由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和该公司技术人员合作设计开发“LD/SJ01A开放式信息智能化检测监控系统”,学生参与设备生产全部过程。

[1]连纯华.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教育评论,2007(03):38-40.

[2]路荣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特征与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35):73-75.

[3]刁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152-153.

[4]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49-50.

[5]王进博.对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探析[J].职教论坛,2009(23):16-17.

猜你喜欢
生产性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我的基地我的连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