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鸿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蕴含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所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要有效地实现互动,构建良性的学习动力机制。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研究,是高职教育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群体走向呈现积极务实、充满活力、乐于创新、追求职业价值实现的良好态势;但客观上由于升学层次不高及外部环境等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既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也存在着亟待关注的各种倾向性问题,学习动力问题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高职学生职业理想逐步明晰但学习目标滞后。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要经历心理适应期和专业思想转换的过程。不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已对未来就业有了初步的思考,但只有真正面临专业学习时,职业理想才会逐步确立起来。学生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状态,但总体上趋向于实用主义,社会责任感还未完全体现,学习动力有所不足。高职学生主要的学习目的是获得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获得足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提升,但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考证通过、能够毕业就行的心态。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部分专业文理兼收,对于理科的学习内容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面对压力,许多学生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影响了目标的实现。
高职学生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一方面是由于高考分数不高无从选择,另一方面感到在高职院可以学到社会需要的技能。很多学生认为职业院校的起点低,毕业后一般要从工作一线起步,少数学生仍希望通过职业院校的跳板,寻求专升本、专转本的途径。传统观念的影响也使社会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高职学生群体的认知,也强化了学生个体职业发展的强烈要求。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不稳定状态,这是由于高职教育以素质加技能培养为主,强调职业能力本位,因此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所忽略,导致知识面不宽,职业拓展能力欠缺。同时由于教育机制和家庭因素影响,少数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重,敬业精神不强、社会诚信不够,背离了“职业人”的基本准则,难以适应职业化发展要求。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逐步提升但学习主动性不高。高职院校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体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强化。无论是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还是从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都更加强调实践性要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使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更为彰显。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增加了对所学专业的直觉感知,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体会了学习的乐趣。但从教学中可以发现,由于学生学习的务实心理,许多学生过于重视实践操作,学习心态有时会变得浮躁,学习计划不强,对课程关联性缺乏认识,对增强拓展能力的选修课程不够重视。由于学习探索性不够,一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缺乏,学习信心动摇,同时缺乏社会交往的能力,自制力差,易出现心理问题,产生厌学情绪。
追求职业期望与合理定位融合。高职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实现的欲望,职业取向逐步向务实的方向发展。学生一般能清醒认识到所学专业与企业需要存在的差距,因而初次就业往往定位并不高。调查显示,随着近几年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已经趋于对其本身特点和发展的关注,强调能适应多岗位、多职业的素质要求,期望就业范围广阔。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不顾自身条件,就业期望值较高,对薪资待遇等要求过多,对小型企业不感兴趣,致使就业选择困难。
选择职业自主性与盲目性并存。高职学生大都愿意通过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交流,或通过网络投递简历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过度依赖亲戚与朋友。高职学生个性突出,由于经受了专业思想教育、项目化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的锻炼,对职业能力发展有指向性选择,具有适应未来岗位的预期,一般以所学专业为依托,在职业选择考虑的因素中,会兼顾考虑家庭的期望。从多数学生的就业途径中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能较清楚地分析行业形势、就业形势,扬长避短以胜任理想中的职业。但也有一些高职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呈现一定的盲目性。比如不太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较少关注就业方面的信息,简单规划职业生涯,在校接触社会的机会还不是很多,对求职就业的思考还不够深入。
重视岗位需求与发展空间。多数高职学生对职业规划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个人的发展前景,以及符合专业拓展的岗位应用,希望工作单位有较多晋升机会、业务上有挑战、提供培训再学习的机会,这说明高职学生有自信自强意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相应明确的要求。总体而言,大多数高职学生不会拘泥于传统工作岗位,更加注重发挥才能,追求自我发展前景和空间,强调公平竞争和社会价值,把追求个性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
确立职业理想是职业化发展的前提。对于处于职业探索期的高职学生而言,对职业的期待会转化为强烈的成就动机,并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产生学习原动力。如果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适合”与“喜欢”,将导致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趋向心理,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以发挥,对兴趣的追求空间进一步拓展,随时了解社会需求,并调整和适应这种需求,这些都会直接造成学生求职的顺利和初期职业化地形成。因此,在学生的职业策划中,必须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寻求和确立职业理想,把培养兴趣和激发内在潜力作为必备要素。成功的职业生涯策划是个人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为职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职业素质是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素质是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的职业素养、道德和精神,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与其学习目标是一致的。就高职院校而言,关注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塑造,关注学生社会能力发展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机制的价值追求。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包含相关因素的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实现校企业文化的互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改革发挥更大的附加值,是培养新型职业人才的客观需要。就学生而言,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倾向,结合所处环境确定学习选择范围和拓展方向,明确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发展性目标,把握时间性要求,加大挑战性范围。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与社会现实生活保持良好地接触,在实践中使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升华,逐步为将来职业需要进行有益地储备。
职业体验是学生职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体验的激励功能在于,无论其成功或失败,都应当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关键素材和重要案例,只要能正确看待,就一定会对其学习过程产生潜在的正效应。学校组织或者学生自行参加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都是获得职业体验的渠道。通过职场体验,学生把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职业环境中进行模拟运用,按照某种职业的具体要求和工作程序,建立对职业的认知;在工作中,学生要融入特定的群体,处理人际关系,锻炼社会化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体验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观,而且可以使学生重新定位自我、优化设计自我、冷静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增强职业成熟度,防止消极迷茫、焦虑悲观等现象的出现。
首先要不断开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平台。要全方位开发各类优质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通过校企、校地互动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形成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建设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所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教学主导力量;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学生进入企业岗位的机会,体验企业现实工作状态。
其次要不断开拓以职业体验为内容的创业教育平台。组建学生创业团队,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和个性特长,进行校内仿真性训练,或创办小型项目,或开办实体公司,学校要给予创业资金资助和创业过程服务、指导、推介及奖励,谋求以点带面产生示范作用,同时大力宣传毕业生创业成功典型,形成创业成才氛围。
再次要不断丰富以职业活动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平台。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设计和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如主题鲜明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专业依托的职业技能大赛和形式多样的人文活动、社团活动等等。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定期聘请企业和行业专家来院开办系列讲座,宣传企业文化,直接提供行业最新动态和知识更新信息。
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建立起一整套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程序,指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合理定位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设计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分解、规划、充实学习内容。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学校的主动关注和程序的灵活管控十分关键,学习动力机制与之密切关联。
通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动态管理,使学生能及时对自我进行修正,对职业发展前景产生新的认识,进而在新的起点上调整目标、内容和途径;同时学校也要对学生整体发展愿望和学习动机趋势有新的了解,并提供新的载体和通道,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最大程度地改善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调动学生谋求职业发展的热情。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动态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具有时间性、方向性和顺序性。合理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动态管理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职业生涯过程体系设计,要帮助学生分析未来相关行业发展方向及职业发展机会,分析职业岗位体系,准确划分职业岗位构成框架以及在用人单位内的发展路径、实现条件,为学生修正职业生涯选择提供现实依据;二是分段落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设计统一模板及导出分析模块,在学生完成最初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之后,可以分学年组织学生开展策略分析和小组研讨,力求客观和准确地修正职业目标;三是建立系统评估体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分时段、分年级、分专业等层级,利用各类测评工具进行调查和统计,并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分类报告,对学生个体测评情况要进行反馈和单独指导;四是指导学生及时制定行动计划。组织学生制定切实的行动方案,包含改进措施和检视方法等内容。学校要构建行动支持体系,对实施计划进行辅导检视,同时提供学习需求、项目培训和社会实践环境,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高职院校优化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首先要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架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需求,要有行业、企业界人士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为兼职教师实施教学活动,这些都已形成共识;其次人才素质结构和能力要充分体现高素质高技能一致性要求,不仅强调专业所包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而且应重视科学精神、职业素养、人文素质、社会化能力以及职业化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三是要以适应职业发展和岗位需要为出发点,完善课程标准和行业培训标准,安排基于工作过程形成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各个环节,在职业化发展以及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在过程设计中要以产生激励作用为目标,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一是分层制订评价标准,应当针对学生状况,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实现目标和评价指标,进行差异性评价。二是全面设计评价指标,既要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定量评价,又要有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心发展和职业素养的要素的定性评价。三是体现多元评价主体,要兼顾学校、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发挥教师评价的直接作用,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四是灵活采用评价方式,根据学习要求和课程特点,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案例分析、综合应用,重视全过程评价,体现能力测试的要求。五是及时进行表彰奖励,既要有综合性评选表彰,还要有各类有关职业素质要求的专项评比表彰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使个性得到发挥,激发学生上进的欲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1]查俊峰,李敬.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其对策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03).
[2]陈官章.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完善学习动力系统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06).
[3]唐静.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4]李威娜.激发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J].吉林农业,2010(06).
[5]张翔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