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国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研究

2013-08-15 00:51张玉臣
职教论坛 2013年34期
关键词:城镇化公民培育

□张玉臣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现代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现实选择。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公共服务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是人的城镇化,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其公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加强对农民公民素质的培育是促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加强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我国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有效转移的过程。和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二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统一谋划、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互促共进;三是在政府和市场引导下,把万千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用开放思维谋划和解决农村人口稠密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问题,也就是要引导农村人口勇于走出农村,到城市和沿海等发达地区去发展。

新型城镇化涉及到几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新型城镇化是城镇空间的不断扩大和城市规模的增加,新的城市群的涌现以及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二是新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不断转移,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成为城市公民;三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即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区渗透,农民生活水平向城镇过渡,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1]

(二)加强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根据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及组成要素分析,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把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更不是单纯的造楼建城,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应该是人的观念和素质的城镇化,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城镇化。也就是当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后,他们从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中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后,必须突破传统的生活习俗、利益分配格局,适应新的城市文明和制度化、法律化的社会生活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城市公民。这不仅影响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正如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经对当前现代化的本质做出的解释一样:“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也无论这个国家如何仿效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下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2]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国家行政学院王海燕博士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重点处理好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表明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层发展时期,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新型城镇化应该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入手,加强对农民公民素质的培育(这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正如国家行政学院黄锟副教授所言:“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和重点任务。”[3]加强对农民公民素质的培育就是有目的地通过其他的方式对他们施加外在的影响与教育,使城市的生活方式、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尽快融入他们的生活,实现农民观念的城镇化、农民思维方式的城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城镇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本劳动力保障和高素质人才支持。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的内容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从“土地、户籍、产业结构、建筑标志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人的素质的城镇化”的转变,这是促进城镇化的一个极大进步。人的素质的城镇化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积极意义和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和本质要求,培育农民的公民素质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农民能力素质的培育

对农民公民素质的培育首要的任务是培育农民的能力素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生存本领,能够在城市生活下去。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虽然获得极大的提高,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同城市那些既有学历又有技术水平的人相比,他们同时也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对农民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农民加强能力素质培育,使他们不仅在城市中能够生存下去,而且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来自新的生活环境的各方面的考验,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力素质的培育主要是对农民进行一定的科技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培育,它是农民工能够在城市生存的依靠和基本手段,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和劳动力。

(二)农民文明素质的培育

对农民进行文明素质的培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存和生活的问题,最复杂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对城市文明如城市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接纳和吸收问题。农民只有实现了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的城市化,他们才能同其他城市公民一样获得城市公民的身份,才能享受到城市公民的各项权利与承担相应的义务。文明素质的内涵丰富、层次多样,其内容主要涉及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对农民文明素质的培育要求农民应具备文明意识、规则意识、基本的礼貌公德和公共卫生习惯,学会基本的礼貌用语和文明行为方式,改变以前在农村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能够参与城市公共生活,有一定的思想道德觉悟,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意识等。农民文明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是他们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过程。

(三)农民诚信素质的培育

诚信素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灵魂,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诚信素质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道德品质,对农民来说,摆脱了熟人社会的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原来的熟人社会之间的信任被打破,如何建立起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他们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就要求对农民进行诚信道德品质教育,培育他们懂规则、守信用、诚实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一方面加强以伦理道德、规范规则、契约、法制等为主要内容的非人格化的信用伦理规范教育,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交往伦理规范,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诚实做人的道德品格教育,要求他们在处理一切社会事务中都要做到诚实无欺、恪守信用,言行一致。

(四)农民信息化素质的培育

信息化是农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公民素质。信息化素养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它不仅包括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以及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泥瓦匠,更不是只会体力活儿的搬运工,要想在新的城市环境中获取好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为自己适应城市生活储备发展的潜力。加强对农民信息素质的培育,就是让农民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对各类信息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接收能力,对信息系统有基本的操作能力,自觉恪守信息道德,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散发,自觉做到与时俱进,紧跟城市发展的步伐。

农民能力素质、文明素质、诚信素质、信息化素质等都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元素。加强对农民能力素质的培育,促使他们尽快摆脱较低层次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加强对农民文明素质的培育,使他们尽快实现从农民向市民角色的社会转化,成为一名合格的城市公民。加强对农民诚信素质的培育,使他们尽快掌握陌生人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思想道德支撑。加强对农民信息素质培育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信息文化支持。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的路径选择

为破解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要怎么办的发展难题,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充分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的基础上,依托农村科教文化教育、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等,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民公民素质。

(一)加强农民公民意识的宣传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农民公民意识的产生。但在我国农村,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和农村传统文化的制约,农民的公民意识依然淡薄,具体表现在主体意识缺失,权利意识淡薄,政治参与不力,法治观念薄弱,道德文明程度不高等,这无疑会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障碍。农民的公民意识产生需要我们借助外在的手段不断孕育和强化,因而,必须加强对农民公民意识的宣传教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教育计划与教学手段,农民的公民意识宣传教育需要借助多种媒介方式来进行:首先,应把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中,通过各类媒体和文化宣传平台对农民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其次,可以借助农村的各类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如“和谐家庭”、“模范夫妻”、“孝老敬亲”等)引导农民发扬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恪守公民道德规范,提升农民的公民道德素质;再次,借助农村普法工程引导农民走出传统熟人社会依靠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制度化、法治化的思维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对农民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教育,引导农民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借助农村的各类文化活动(如“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把多种宣传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通过各类培训工程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行农民公民素质培育

受农民自身思想观念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提升农民公民素质、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最有效最现实的方法应该是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如阳光农民培训工程是我国为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短期培训的一项工程。通过跟踪服务和调研,此工程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富有成效,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此外,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程、农业专家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工程等,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当前农民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比其他社会阶层低,严重影响农民自身市民化的进程,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瓶颈。为此,必须营造农民不断学习和接受再教育的环境,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消除农村青壮年文盲。这就要求国家的一些农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开放,提供给那些思想进步、勤学好进的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满足部分农民对知识的渴望和提高文化层次的需求,促使他们尽快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为他们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三)搭建农民公共生活平台,在实践中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公民素质的提升仅仅依靠教育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农民公民意识的产生需要借助农村自治与合作等各类公共生活平台,拓宽农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途径,提高农民参与的组织化、程序化程度,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人的存在,体验到民主与权利的重要性,并在参与公共生活中掌握公民知识,塑造作为公民的价值观,培育作为合格公民的能力。目前,我国存在的农村合作社,各类农产品协会、农村基层组织都是农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政府应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公共生活,在参与中提高农民管理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生活,实现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引导农民正确对待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提高农民的理性自律意识和公共服务精神。

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公民意识觉醒和公民素质的提升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的巨大转型促使农民身份意识和角色意识的自我转型,促使他们的公民意识不断觉醒。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素质的提升是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是促进农民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村民意识走向公民意识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需要整个社会的不懈努力,需要营造提高公民素质的社会氛围,搭建各类参与平台,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1]韩兆洲,孔丽娜.城镇化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农村,2005(1):40.

[2]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1.

[3]黄锟.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13-01-15(06).

猜你喜欢
城镇化公民培育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十二公民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