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念到实践: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的路径创新

2013-08-15 00:51李洪渠石芬芳
职教论坛 2013年34期
关键词:科学化院校高职

□李洪渠 石芬芳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是指学校在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过程各环节的运动中所进行的决策、计划、指挥、监督、组织、核算、调节活动,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实现高职院校在知识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应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教育目标。从本质上讲,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实质也是经济意义上的管理,需要选择“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才能以有限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实现更多预期指标,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声誉。然而,有效的管理完全取决于环境。[1]基于“三改一补”方针指导下的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高职,面临复杂情形下政策、经济竞争环境,尤其需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升内部管理的整体效益,促进学校办学效益及内涵品质的不断提升。

一、管理科学化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效率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外部环境的转变使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新技术和现代信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心由单纯的数量、规模发展向办学质量、教育品质转变。发展模式也由初期的合并、外延式做大向精简、内涵式做强转变。但是,现行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条件尚不能满足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要求。来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3年对120位高职院校书记、校长的调研显示[2],高职院校发展中普遍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办学经费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和生均拨款未落实;二是管理体制多元多极化,政府对高职院校学校过度干预;三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对高职生源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以上的种种情形,使原本内涵不足、积淀不深的高职院校的管理环境日益复杂化。

(二)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及方法对解决复杂环境中的现实问题存在局限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使高职院校不由自主地卷入到世界范围的生源大战之中,学校的个性特色、品牌塑造和社会评价就成为高职院校生死攸关的命门。外部的竞争环境日趋严峻,内部的情形也很复杂,由于各个院校自身特殊的历史背景,许多现实问题都是个案,没有现成的理论模型和成功案例。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作用的突显,学校管理及管理中的人、财、物、信息随时都会受到内外部动态环境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管理的理念、方法、质量、效率,直接影响着招生、就业、教学、实训、考试、生活、财务等各个环节,成为影响学校内涵建设、品牌培育过程环节的基础要因。

然而,受传统管理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人治”的惯性很大,习惯采用权威定约、经验符合的决策方式,而以信息调研、事实认证为路径的决策尤显不足。此外,学校管理主要采用行政式组织、行政式运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政及学术组织的主动创新。在内部管理工作中,过多地强调制度的执行,相对忽视与管理制度联系密切的监督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低下,经验式、模仿式、行动式管理方法引导着模糊化的管理行为,时常出现不切实际的制度设计及低效、无效甚至是错误的管理行为。二级院系在教学、招生、科研创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影响了学校办学的整体效率。管理人员的管理科学知识相对薄弱,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开发不足,也是影响内部管理效率低下的深层原因。

(三)管理科学化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效率提升的路径选择

不可否认,由于中国高职教育的特殊历史及社会原因,高职院校在初创时期,依靠经验管理可以有效处理合并改造中的人情事务及大量非理性的纠纷问题。进入内涵建设时期,外部环境受制因素多,管理的事务多,不确定的因素多,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不可能完全依靠“人治”为导向的经验管理。随着学校办学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内部管理组织扁平化发展,经验管理的局限性、模糊性、不规范成份逐渐显现,并且成为提高管理效率、推进管理创新的负累。从理论层面讲,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放弃把科学作为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内涵提升阶段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现实需要,遵循教育科学的发展规律和职业院校管理的基本原则,选择适宜的科学管理方法,推进管理科学化,才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效率。

二、管理科学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在普通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一)管理科学化的本质内涵

管理科学化在实践层面的含义就是应用科学的管理知识指导管理实践、解决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以科学理性取代经验管理的实践过程。在管理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层面上,管理科化学强调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管理问题的研究,探索管理活动规律,创新管理科学知识,促使管理科学知识有效积累和系统化。[3]可见,管理科学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有效解决管理现实问题、提高管理活动效率,而管理问题研究和管理科学发展则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核心手段。从美国管理学家泰罗首次提出科学管理思想至今,管理科学化的历程已有一个多世纪之长,其间,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诸多学派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为管理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管理科学化在普通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科学化概念一经提出便饱受置疑,人们争论的焦点是:认为管理活动是一种复杂和不确定的活动。然而,基于钱学森所提出的“技术科学观”,认为管理学与一切工程技术科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4]因此,借鉴技术科学观去理解管理科学化,并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事业部门的内部管理是完全可能的。此前,科学管理方法成功应用于高校内部管理的实践案例也并不少见,比如数学公理化方法、实验方法、实证方法以及从企业管理科学化中引鉴的流程再造(BPR)、决策分析、运筹学、博弈论、决策支持系统(DSS)、全面质量管理(TQM)、价值工程、柔性生产系统(FM)、关键路线技术(CRM)、计划评审技术(PERT)、价值链绩效测评、综合财务指标体系、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管理收益率指标体系等等,这些科学方法,因其不可替代的客观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精确性、广泛性,不仅使高校在处理海量的管理事务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切实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运行。

三、管理科学化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中的管理范式及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的管理活动与普通高校管理的内部管理没有本质的区别,所有应用于高校管理的科学方法都可以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中推广。但理论上的科学方法永远与现实问题之间存在 “鸿沟”,[5]在每一种方法所能应用的环境、尺度及其在应用中需要进行的“技术”调整问题上,需要进行理性分析、价值判断和创造性的决断。从客观上讲,管理者并不可能完全凭直觉选择“正确地做事”的科学方法并能做到恰到好处,按照管理科学化的理念,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弥合理论与实践鸿沟的管理范式。

(一)基于事实依据的决策范式

管理学家西蒙 (Herbert Simon)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的错误则是最无效的管理,也将是最大的资源浪费。有人认为:决策只是领导的事。其实,每位管理者和教职工在工作、实践中都是决策者或参与决策人员。管理科学化要求决策是基于真正事实的行为过程。在处理管理事务时,不能单凭经验、资历、个人智慧作为决策基础,也不是依赖某种信仰、追赶潮流、意识形态、随意的标杆或是自己擅长的东西选择方案,而是首先寻找决策的“证据是什么”。为了获取事实证据,学校有必要建立基于信息、数据、实证、实验等最佳科学依据为基础的决策范式;建立由学术组织、教学组织、企业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咨询机构,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教联盟理事会在学校重大事宜决策中的参谋咨询作用;建立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协同管理机制,[6]倡导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推进教育管理、教学领域的管理创新,因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本身就是基于事实为证据的探索过程。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是由教学、科研、文化共同构成的育人体系,其管理活动本质从属于教育,所有事实证据,必须首先遵循教育科学的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以此作为事实证据判断的价值标准,凡是涉及道德和价值判断的问题,比如教育质量评价、教师教学测评等,就需要将管理对象分解为事实和道德两个部分,从而选择不同的方法或调整方法使用的范围和尺度,比如:全面质量管理(TQM)方法在实现制度规范化、流程科学化方面有显著功效,但用于控制和评价教师教育质量就存在局限。

(二)以科学证据为指导的执行范式

好的执行和科学决策同样重要。现实中,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得不到有效执行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效率的一大瓶颈。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管理者把工作任务设想为一般性的管理事务而非有专业标准的“技术”工作,比如: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其实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果等同于一般性的事务,十年重复同一个评价量表,即使执行了,也不能完成以评促改的工作目标,十年后的职业教育在教育理论、教学理念、课程理念上已经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二是管理者常常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工作要求,却忽视了具体情境对执行者造成的影响,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工作方法,比如,在教学管理中引进教材图书管理系统,并由学校层面统一管控,海量的录入工作却是二级院系执行中的最大困难,如果把教材管理自主权下移,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是政令不一、制度因素及危机事件给执行造成的干扰,使基于科学证据的管理执行得不到落实。

鉴于此,学校对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岗位在人员选配时需要提出专业技术背景的特殊要求。在关注执行情境的困难和问题时,允许或授权执行者根据实际情境调整执行计划,定期修正完善现有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适当减政放权,扩大二级学院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中的自主权。关于政令不一、制度因素所导致的执行不畅,在具体做法上,建议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避免政出多门,多头领导;建立专项工作统筹制,将短期的、专门的事务授权一人进行统筹,打破条块分割,便于调动资源,避免因为职能分离;实行协调小组制和专业委员会制,可以将不同部门的人员联系起来,共同研究某一工作,快速协调,快速执行;实行AB角制,即每个管理岗位有A、B两个人承担管理责任,A角是主角,不在时B角自动顶替,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出差、外出培训等临时离岗造成的管理缺位;建立明晰的岗位责任制和问责机制,完善校园责任体系,更是保证学校有效运转的必要手段。

(三)建立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管理标准体系

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实践活动,通过评价才能促进管理行为的持续改进,而科学的评价标准则是持续推进管理科学化的技术要求。没有科学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将使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停留于不规范、模糊和低效重复的状态,为了改进方法和提高效率,必须建立相对科学的管理标准体系。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属性和类型特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建标:一是根据管理对象工作任务的不同,构建以事实评价为主的定量评价标准和以道德、价值评价为主的定性评价标准相结合的标准体系,并通过研究论证、专家咨询确定相对科学的权重分配;二是完成所有岗位的工作分析及岗位职责标准;三是基于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划分相应的等级并予以呈现,定量评价一般通过满意率、合格率、差错率、成功率、出勤率等数量指标进行呈现,对无法用数字指标显现的迷糊指标,可以用好、中、差或者优秀、良好、一般等概念进行定性描述;四是适时更新评价标准,保证评价标准与管理环境的适应性。

(四)以精细化管理贯穿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全过程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早已跨越企业管理领域,在高校教育管理领域深入推广。精细化的要点就是精简、筛选,去粗取精,通过流程再造,明确岗位,强化考核。[7]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态度,以科学严谨、认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对待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的每项工作,“没有最好,却能更好”,要求管理者养成从小处着手,注重细节的工作习惯,坚持用心做事,把事做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追求,要求管理者打破经验思维和常规定势,以创新思维的心智模式不断优化工作流程,细化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努力做好每个单元的工作,追求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精细化管理是一种过程,从宏观到微观,从低层到高层,从决策到执行,由浅入深,循环往复,循序渐进。

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以贯穿精细化管理:一是规范、标准文本化。基于科学的工作分析,建立管理岗位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并实现文本化管理;二是工作流程图表化。基于实践检验,精减、合并、删除不必要的工作单元,优化常规工作流程实现工作流程图表化。对特殊事件,设立单独流程。流程化要求将学校所有的管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注重部门流程间的连续性,以全流程观念来取代个别部门观念,强调全流程整体绩效,打破职能部门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鼓励职能部门间的协同创新;三是凡管理必先预定计划。基于学校、部门、项目的整体策划,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四是立足岗位自学践行。按照“哪里不合理就从哪里入手”的原则,自我问责,自我诊断,查漏补缺;五是管理类别化。对学校内部纷繁复杂管理工作分类细化,细化的方法有横向细化和纵向细化两种方式。横向细化是将工作事项按照涉及的方面分解成若干项目,纵向细化是按照时间先后分解成不同时段的工作细目。一般情况下,采取横向纵向同时分解的办法,使工作计划、工作安排尽量细致明确,明确责任和完成时限,便于检查督办;六是管理数据化。在管理实践中,尽量避免传统管理方式中“多数、大概、很多、基本上”等模糊概念的表述,量化工作规划、工作方案、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等环节的具体指标。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化、数据化、技术化确实可以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在管理数据化过程中,可以借助统计学、最优化方法、信息模型、计算机模型等技术工具,极大提高管理效率;七是管理信息化。在校园中广泛使用校园网、一卡通、无纸化办公、网络课堂等现代信息手段;用手信息管理系统把学校的招生、就业、教学、实训、考试、生活、财务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加快内外部信息传输与沟通,降低管理成本,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管理科学化的先决条件是管理人员具备获得科学证据的能力和实施科学管理的专业知识,而愈是复杂事件、危机事件和重大事件的预先决策,管理知识就愈能发挥其普遍性、权威性作用。当一个没有管理知识的人走上管理岗位,如何让他们加强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建议高职院校结合现阶段管理实践的需要及管理者可接受程度,以管理学科知识为基本结构,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着力加强管理者的能力开发。

[1]黄速建,黄群慧.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的科学性[J].经济管理,2004(18):6.

[2]佛朝晖,邢晖.转型时期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策期待——基于对120位高职院校书记、校长的调研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6-19.

[3]黄速建,黄群慧.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的方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吕力.管理科学化的争论、困境与出路——基于钱学森“技术科学观”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2):22.

[5]曹素璋.循证管理——西方管理科学化新思潮[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11):12.

[6]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8):21.

[7]杨显贵,张昌明.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精细化[J].上海管理科学,2008(2):82.

猜你喜欢
科学化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以党建调度为抓手 提升国企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