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2013-08-15 00:51
职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供应链院校

黄 娟

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基本概述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均能有效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上。供应链管理通过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着眼于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化,在合作伙伴之间进行协调和管理。

(二)推动式和拉动式供应链

1.推动式供应链主要根据长期预测进行生产决策,根据产品的生产和库存情况,有计划地把商品推销给客户,其主要形式为面向成品库存生产。推动式供应链能够稳定供应链的生产负荷,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缩短商品交货周期,增加商品交货可靠性。

2.拉动式供应链是根据实际消费需求,开展计划和组织协调生产,其主要形式为面对订单生产。拉动式供应链可大大降低各类库存和流动资金占用,减少库存变质和失效的风险。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拉动方式是供应链运作方式发展的主流。

(三)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又称为“需求变异加速放大原理”。其基本思想是:因供应链的各成员企业只根据其下游企业的需求情况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需求信息的偏离情况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会逐级产生放大效应,导致最上游的供应商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非常大的偏差,从而导致上游供应商通常维持比下游供应商更高的库存水平。“牛鞭效应”反映出供应链上需求不同步的现象,“牛鞭效应”会造成产品积压,占用资金,使得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低下。并且随着未来供应链结构复杂程序的提高,牛鞭效应会变得更加明显,整个供应连管理的难度会逐渐提高。

(四)敏捷供应链

敏捷供应链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等综合技术支持下的多企业的集成,是融合了多种管理思想和先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套适合多变企业环境的全新供应链管理模式。敏捷供应链通过把灵活的虚拟组织结构或动态联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员进行全面的集成,从而使供应链能够从容应付快速变化和不可预测的市场需求,并获得长期的经济利益。敏捷供应链具有超强的市场敏感度,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通过信息链接起来的虚拟供应链,可以做到信息共享,可对即时的需求信息做出响应,通过流程集成使所有的供应链成员形成一个动态的网络。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运用

(一)人才培养供应链基本构成

“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客户”一般是企业供应链的基本构成,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供应链中最主要的要素由“学生—学校—就业单位”所构成,同时需要政府、行业协会、教育专家、社区、家庭的共同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供应链的主要环节包括:招生环节(原材料采购)-培养环节(产品生产)-就业环节(产品销售)。“就业率”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是检验高校生产效益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衡量国家对教育的巨大投入能否获得丰厚回报的重要指标。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人才为目标。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时时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沟通,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对培养目标、专业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化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供应链“牛鞭效应”

与企业进行比较,高职院校的供需矛盾主要是由学生、学校和就业单位等三方构成的,同时,高职教育的供给量某种程度上还会受到政府的调节和制约。由于受到信息失真、人才需求波动等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供应链会产生与企业类似的“牛鞭效应”,会造成高职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和配置,从而影响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运作。此外,高职人才培养还会产生用人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与学生实际能力不匹配情况,而且高职院校很难做到对用人单位的新技能要求进行及时反应,甚至有时产生严重的人才短缺现象,一旦学校意识到其已成为热门时而开始大量进行培养时,那时可能对该工种的需求已供过于求,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人才培养推拉式供应链

推动式的供应链是以高职院校为驱动源,学生通过教育培养后自身得到了增值,从高职院校直接推向用人单位,而用人单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推动式供应链在多年前是可行的,因为当时对学生而言,就业市场是供不应求的,而在目前就业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推动式供应链的响应能力明显不足,许多专业已不再适用这种供应链运作战略。而拉动式供应链则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出发点,实现人才培养的定制化,其驱动力来源于用人单位,拉动式供应链强调的是各环节的协同与合作。此外,还应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供应链运作方式,对于每年具有稳定需求的专业,学生差异对用人单位影响不大,则适用于能节约教学成本的推动式人才培养供应链模式;反之,如专业需求量较少且变化较大,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差异敏感度较高,则适用于注重就业响应能力的拉动式人才培养供应链模式。

(四)敏捷人才供应链

敏捷供应链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需求驱动,产学结合,产学双方紧密结合,成为利益高度相关共同体,形成高职教育人才的敏捷供应链。人才培养的敏捷供应链在面对不同的知识需求时,其具体处理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别:

1.文化基础知识。因文化基础知识的需求预测相对比较容易,而且变化周期长,变化内容少,该部分教学应由高职院校单独完成,以保持较好的“通用性”。

2.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教育。该部分是现实的需求驱动,在收到明确的客户需求订单后完成,且完成时间较短,培养目标与客户需求结合度更高。用人单位可参与其中,充分利用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大大节约成本,风险较小。因拥有明确客户的需求与参与,使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更明确,同时使学生的实践、实习条件有充分保障。同时,学生又可提前适应就业市场,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特长并更好地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一)改革高职院校的办学管理体制

在办学主体方面,在遵守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前提下,实现多级办学,允许各级地方政府从本地的实际出发,自主制定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以确定高职院校的布局、规模、结构、专业设置等。在投资体制方面,未来的高职院校可逐步演变为拥有多个投资主体,投资者能积极参与学校决策,以专家型人才进行专业的教育管理,从而对市场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另外,还可尝试进行股份制管理和董事会决策管理等多种机制的实践探索,逐步建立起能适应人才需求变化的人才培养供应链管理模式。同时,可引进与企业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更灵敏有效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供应链。在内部管理方面,逐步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实行规范岗位,明确职责,全员聘任,严格考核等方式。

(二)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学运行机制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日益变化的用人需求,需要在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对其人才培养供应链进行重新调整,对流程进行重构,对管理进行优化,并力求对众多的用人单位及其构成的整个人才培养供应链进行统一控制和协调。

1.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应设计适应人才培养供应链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关注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智力技能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人生态度、职业道德的培养。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符合人才培养供应链的特点,应包括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和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在此基础上再加实践教学计划,以实现实行第一、二、三课堂相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设计须以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突出启发性思维为指导原则,大力实践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诊所教学法、实验实训法。

(三)创建高职院校的信息共享平台

共享平台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的就业需求、在校学生就学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培养专业等,如上述信息不能对接,会造成信息隔断,从而使高职院校的人才供需产生脱节。故要求生源地、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统一且共享的信息系统平台。政府也应定期对全国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就业情况、毕业后收入状况进行发布;高职院校也要提供就业评价的反馈信息,以方便院方对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进行了解,对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值得一提的是,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用人单位向高职院校共享的信息可包括岗位需求信息、技能要求信息和人才评估信息等,学校可根据其共享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和招生。另外,用人单位还可与学校分享其经营管理中的一些实际案例和工作方法,从而高职院校师生可接触到第一手珍贵的实践资料,有利于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2.高职院校可向用人单位共享其教学内容、学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讲座信息,用人单位能直观地了解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素质,并可对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果。另外,高职院校还可向用人单位提供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方法、科研成果和知识创新等信息,并可经常性地向用人单位讲授一些最新的理论知识,以提高用人单位对理论的认知高度。总之,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互动和互利的,有利于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订单培养

为了能充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需要在人才培养周期方面进行重新规划,对人才的培养流程进行优化。高职教育需要打破过去的常规学制进行培养人才,着力打造高职院校的客户化供应链管理。可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高职教育可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初期阶段),以校企共同的专业培养(中级阶段)和以企业为主的实习(高级阶段)。按用人单位设计的培训需求,打破高职院校的专业界限,加入用人单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内容。为了能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运作,根据其需求来培养人才,需要对学生的结构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以企业订单为标准来建立班级结构。突破高职院校的专业限制,从不同的专业选拔学生按用人单位订单进行组班,进行菜单式培训。组建小型的订单班级,在教学中加入用人单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要求,既实现了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又实现了对用人单位人才的定制打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为了适应人才订单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需要进行相应的组织结构调整,改变办学“大而全、小而全”,改变组织结构普遍存在“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建立起灵活多变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以充分提高高职院校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响应速度。高职院校应将客户关系管理理念(CRM)导入学校管理,建立校企合作的联席机构,以就业为导向,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做好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与服务,建立良好有序的人才供应链管理体系。

[1]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构工业出版社,2000.

[2]郭跃,陶晶.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高职院校“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2):13.

[3]侯淑霞,钟敏.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6).

[4]孔志华.从供应链管理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20):27-29.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供应链院校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