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勇 刘垂玖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作为起步晚发展迅猛的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中取得规模、效益、质量和结构的和谐发展,就必须狠抓专业建设,刚柔相济,克服专业设置重复率高、重专业申请轻专业建设、重硬件建设轻师资培养、重规模轻内涵、特色不明显、管理体制落后等弊端,人才培养目标上统筹上岗与转岗,专业建设上兼顾师生软能力与硬能力、人文与科技、技能与素质共飨,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刚性”实践机制是指通过教师立法建设和制度建设,规定高职教师在职前、职中必须到企业相关岗位从事一段时间的技术工作实践,只有职业技能完全胜任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后才能从事教学实践工作的一种严格职业能力培养制度。虽然国家有关文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由于国家缺乏“刚性”高职教师技能培养规范,对是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企业经历没有严格的要求,对职后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也没有相关的政策作为依据,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实践机制多流于形式。
为此,各高职院校可采取激励措施,规定凡是符合高职教师学历要求,并准备从事高职教育的职前人员,要按制度要求到企业及社会单位相关岗位工作锻炼一定时间。已入职但缺乏实践技能的高职专业教师,则要在制度上规定其必须到企业脱产工作一段时期,或者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参加实践,并且实践时间要占教学时间的一定比例,待实践能力可以胜任教学工作,经行业专业委员会技能鉴定达标后,结束实践工作,以保持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性。
“双核”能力即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双证”就是具备软、硬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教师身兼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及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两职,除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高职学生除要习得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职场为人处世的基本社会能力。因此,师生都应具备双核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首先,必备与行业适应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教师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即:能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经济素养,熟悉并深刻领会“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经济理论,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等经济观念,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办学办事,并善于将经济常识、规律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具备职业核心能力: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教师既要进行校园内的交往与协调,又要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接触面广,活动范围大,在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
高职教育如何在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中取得一个平衡点,促进专业建设更好地发展?这是许多高职院校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模糊问题。其实,可以围绕专业评估,进行系统规范的建设。
首先,评估其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效益。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普适型教育,其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须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并能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同时,要对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客观评价其办学成本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利用政、产、学、研力量对其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前景进行理性分析。只有力争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要,才是保证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明智之举。在社会效益方面,需考察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及其对社会所作的贡献,该专业的科研成果对国家、社会、区域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起的带动、影响作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以及校际、校政、校企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次,评估专业教学条件及特色。含软件的师资与硬件的实训设备。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着专业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需评估教师的结构和数量及教师队伍建设是否科学,青年教师的培养情况和老中青教师是否均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和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来的有技术经验的兼职教师的建设情况。此外,需考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计划、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等在本省或本地区甚至全国的稀缺性、同质率,专业的特色是否具有先进性,对同层次院校有导向和示范作用。
第三,评估专业教学过程。含专业教学工作、教学改革、专业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等。课程是专业教学的载体,需考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否兼顾软能力与硬能力、人文与科学、普适与专业,是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要求接轨,是否能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是否注意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此外,考察专业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种类和数量,以及专业自编教材等是否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其强调“以人为中心”,内在重于外在,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通过信息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等,进行人格化管理,创造竞争优势。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忙于扩张而忽略内涵积淀,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需引入柔性管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变革趋势是宽化专业口径,因此高职院校应柔性设置专业,宽化专业结构。首先,必须建立由学校有关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人事负责人和校外行业专家和实践基地领导等各方面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和发展工作,选好依托行业、落实依托责任,确保专业设置的行业依托,才能保证专业设置的成功,确保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正常、有序地展开。其次,精简专业种类,宽口径设置专业。专业口径的宽与窄是个相对概念,并无严格地界限。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变更周期缩短,而且使职业岗位的技能内涵和技术含量更加丰富,社会职业分工出现了明显的综合化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宽口径设置专业,将一群性质相同或类似的专业划归为一群或一大类,组成职业群集,有利于学生就业后继续学习,有利于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等不同层次教育的衔接,也有利于我国终身教育战略的实施。
当前的高职课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重技术轻人文,不注重学生发展的多元性。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人文课程,增加职业课程的弹性限度。首先,课程开发需多元化。1996年西方七国集团研究就业问题的部长级会议上发表的《最后声明》曾指出,“未来劳动就业市场将要求每个人具有从一项职业转到另一项职业的能力。”高职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满足国家的统一要求、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产业界的规范、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多维坐标系的需要,课程开发多元化。其次,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学校人才培养周期长与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瓶颈。为此,为了增强高职院校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必须实行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实施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技术型教育职能、管理型教育职能和服务型教育职能各自独立,自成体系。
评价在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的管理评价能促进管理效果地提升,而错误的管理评价则对管理起破坏作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无论是愈加多样化的学生个体,还是社会发展对多规格、多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都强烈要求高职院校摒弃以往优秀学生品行评价的标准模式,构建新的与柔性管理相一致的多元、开放、动态评价体系。从评价对象看,要从“唯智育”评价转向对学生及其基本素质的综合评价,从侧重知识和技能评价转向侧重认知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评价标准看,要从以共性标准为主转向以个性标准为主以及共性标准与个性标准的结合,从静态评价转向动态评价。
[1]徐建明,由建勋.高职教师职业技能刚性培养机制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
[2]张军侠,韩明波.开展专业评估把握高职专业建设的正确方向[J].新西部,2007(16).
[3]何燕.运用PDCA循环法促进高职专业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7).
[4]龙伟.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04).
[5]陈梓城,孙丽霞,宋嘉玉,陈美红,李伟明.高职宽口径专业构建“共基础 活模块”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