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就业现状成因分析及有效对策

2013-08-15 00:51高玉梅杨景龙
职教论坛 2013年11期
关键词:生涯毕业生院校

□高玉梅 杨景龙

我国从1980年初建立了职业大学,到目前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办学思路日益明确,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国家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数量不断飙升,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近1300所,占普通高校比例超过50%。近10年,高职院校招生数量占普通高校招生的比例大约从8.8%上升到49%,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大半江山。但透过繁荣表象的背后,当前高职教育也蕴藏了许多问题,成为阻碍高职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高职生的就业问题。

一、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数量稳中有升,就业层次有待提高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8.1%,已经超过了“211”本科院校的87.4%,高于非师范院校的84.3%[1]。而《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虽然2010、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80%以上,与本科生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然而高职高专学生却有14.6%处于“低就业”状态,即从事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并且处于本地区月收入最低的1/4群体当中。

(二)就业满意度偏低,就业稳定性差

在看似较高就业率的背后实则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现实。2011届毕业生仅有44%的已就业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而且毕业生三年内离职现象较为严重,已就业的2010、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离职率接近50%,其中98%是大学生主动提出离职的。这种现状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对人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同时也给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2]。

(三)从事工作与本专业相关度不高

2010、2011届毕业生工作与本专业的相关度在60%左右,其中25%的人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主要是因为达不到专业工作要求的标准。

二、高职学生就业现状成因

(一)学生个人层面

1.传统就业观念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矛盾。在调查中发现,高职毕业生的择业目标过高,脱离社会实际,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大城市,让自己陷入激烈竞争的漩涡,因而无法找到理想中的岗位;受家庭“望子成龙”和“官本位”思想等影响,对行业和职业认识存在偏见,很难实现工作的满足感,高不成低不就。

2.理想信念与社会需要的矛盾。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把个人发展同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没有从国家和现实需要出发,把边远地区、农村、部队等基层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因此不愿选择大有施展空间的基层单位作为自己生涯发展的平台。

3.职业能力现状与所应聘岗位标准的矛盾。由于在校期间学习不认真,实践锻炼不充分,导致不少大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专业能力不达标,工作中应变能力不强,对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不高,这样的学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外由于学生不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无法有效地促进工作、营造工作氛围,例如有些学生在求职、工作中沟通能力欠缺,不能与面试官或同事很好的交流,产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进而与工作失之交臂。

4.综合素质表现与企业团队文化的矛盾。大部分学生忽视个人素质在自身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因此自身对这方面的培养少,很多学生在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吃苦耐劳品格、忠诚度等方面表现不佳,拈轻怕重,只讲索取不讲付出,固步自封,个人主义现象时有存在,因而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5.找工作能力欠缺。很大一部分学生求职主动性不强,“等、靠、要”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对相关行业、职业或是企业的招聘信息收集不够,异地求职经验不足,与机会擦肩而过;简历和推荐材料质量不高,不能把握关键词、关键点,无法引起用人单位重视;面试表现不够自信、从容,不了解面试流程,答非所问,表述不流畅,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求职准备不充分,对求职过程和技巧不了解,找工作屡屡受挫。

6.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遇和挑战。对自己能力、爱好、价值观等方面认识和定位不够,对职业和环境没有进行充分探索,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目标不明确、路线不清晰、导致执行力弱、决策的可行性差,不能把大学生活同个人的生涯发展有机结合,不能把一次就业和个人的事业紧密链接,生涯发展连续性差[2]。

(二)学校层面

1.培养目标与社会期待错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基础性技能人才,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它正好处在两者之间,任何对其培养目标的误解、曲解或片面理解都可能导致其发展方向的偏颇,从而形成不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体系,因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具有引领作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教学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升与其自身发展速度没有成同比增长。

3.生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把职业规划纳入常规教学当中,但是其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1)学校机制方面。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机构,统筹安排学生的生涯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咨询等相关工作;“全员参与”就业仅停留在纸面或口头上,没有全面的展开,形成了“校—院—系—学生”层级服务体系,不利于工作全面开展。(2)课程建设方面。没有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教材,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提高;缺少专业、专职教师,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学实效性不高;课程设置不科学,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内容上偏理论,缺乏实践和实训,态度和技能层面对学生影响不大,时间上大多在周末或晚上,容易引发学生心理上的不重视。生涯教育形式化、边缘化现象严重。(3)学校文化氛围营造方面。很多学校并没有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精神文化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不能把生涯教育蕴含在学生组织或参与的课外活动之中,因此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能很好地衔接,不利于有效促进学生意识的觉醒、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训练。(4)生涯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缺乏系统的生涯教育服务体系,除了开设少量的课程外,缺少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服务;生涯教育与社会环境脱节,缺少与企业的互动,无法满足学生更广阔、更深层、更实际的需求。

3.就业渠道不够畅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 《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只有3%是通过学校推介找到工作的。《2010年河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10%的学生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和信息专栏获得就业信息。这反映出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工作方面还亟待提高。

(三)社会层面

1.社会发展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往往要求一专多能,而且技能的时代感和应用性明显增强。

2.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存在偏见。基于个别高职生在技能上低于中职生,在知识上劣于本科生等原因,因此有些单位不愿选择高职生。

3.供需矛盾凸显。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大量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却未能同比例增多,就业竞争加剧。

三、改善高职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一)加强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

把支持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切实帮助企业和高职院校结对子,在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的基础上帮助高职院校搭建学生生涯体验平台,让企业有意愿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参观、学习、体验、实训、实习、就业等机会。拓宽学生职业探索渠道,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机会接触工作世界,从最初的感受到认知,最终升华为能力素质的提升,为生涯决策和生涯发展积累资本。

(二)改进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

明确办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全员参与学生生涯教育的教书育人氛围。突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此为核心的,包括改进专业课教学、完善通识课程建设、丰富第二课堂、凝炼大学精神、关注个体成长、畅通信息渠道、深化校企合作、研发新型课程等在内的辅助育人机制,学校的教育、管理、指导、咨询、服务、科研、硬件设施均指向办学目标时,势必会形成团结协作、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有利于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把个人需要同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有机结合,积极响应“三支一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国家号召,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第二,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理念。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环境支持自己做什么,从而明确目标,在大学学习、求职、就业、生活和发展中更积极主动,采取有效行动,突破内部困惑和外部障碍,激发潜能,实现自我。第三,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通过有效地课程改革,例如项目化教学、生产实践等,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通过服务教学平台的搭建,校园精神的凝炼等铸就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第四,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通过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知识的传授,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使用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在竞争中把握机会脱颖而出[3]。

(四)提供学生就业咨询辅导平台

无论是课程还是活动,要更适合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为了关注个别群体和个体的需求,解决就业短板造成的就业压力,有必要以辅导和咨询的形式满足个性化需要。如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咨询管理服务中心,由就业工作部门主管,专门负责学生就业咨询等相关工作,建立相应的个体、团体辅导室,配有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背景的专兼职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进相应的素质拓展训练设施,配备相关的测评工具等,把就业指导工作做细、做实。有效的咨询辅导工作,有利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全面、深入推进,兼顾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4]。

(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可以建立与学校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合作企业群,这种合作不同于订单式培养和顶岗实习,目的是定期组织低年级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了解岗位需求。从而增强对职业和职业社会的认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进行生涯规划,尽早地培养从业所需的能力和素养,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并逐渐将这种表层合作关系发展为就业基地的实质连带关系,更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多赢。

[1]麦可思研究院.2007-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EB/OL].www.mycos.com.cn.

[2]张辉,楚媛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J].职教通讯,2012(19):70-74.

[3]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4):60-61.

[4]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4):108-110.

猜你喜欢
生涯毕业生院校
我的教书生涯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吐槽退役生涯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