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08-15 00:51□张
职教论坛 2013年2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人才职业

□张 俊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 俊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大变革。介绍了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尽快转变,让高职教育变得更为有序灵活,从而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全心育人的高效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革新;转变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性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它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时间较短,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此外,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传统的中专和中职院校演变而来,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必须尽快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一、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所谓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指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针对一些受过教育的人员进行相关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为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而进行的高层次教育。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逐步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例如,英国的BTEC模式,加拿大、美国的CBE模式以及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这些模式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我国真正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高职教育,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正式萌芽与发展的时期。经过大概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了属于自己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培养模式,而这些都为后来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主要有:产学研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等。

二、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与特点,以感性教育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多种感性的学习来获得某一岗位的技能。但当前大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按照这样的培养规律来培养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具体实现途径如下:

(一)尽快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应该尽快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观念,理顺培养目标。即,高职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要以学生为本,秉承一种终身教育的理念,努力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与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能够获得个性化发展和继续学习能力,它是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高职教育应该与时代的发展步伐相一致,因为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与实干精神,而不是无工作技能的高分低能儿。此外,高职教育应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己任,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想使高职学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就需要重新定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学校在一定指导思想的指引之下,对具体的社会需求和教育资源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根据本校的教育理念进行人才培养,主要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提条件与根本依据,也是当前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首先要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下足功夫,这是因为专业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点与前提条件。专业课程设置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学校要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要进行严格的论证、规划与协调。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应重视专业课程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不能脱离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故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与专业紧密结合,拓宽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从而培养出全面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技能人才。

(四)不断拓宽高职教育的培养途径与渠道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与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明显区别的。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具体来说,高职教育应该量化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在以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融入德、智、体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一定的评价标准。同时,高职教育还应该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整合,突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此外,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出系统的实训大纲和实训计划,实行“双证书”制度,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专业设置从无序走向有序;课程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与行业企业专家联合进行课程开发,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打破原学科课程体系,构建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从文本模式过渡到实践模式,教学模式多样化,以适应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

三、结语

高职教育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形之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尽快进行改革与突破,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包围圈,紧紧抓住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与社会需求,采用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导师团队等多种培养方式定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尽可能地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在总体上反映社会实际需求,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以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从而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段卫平.牛津大学导师制对高职学院实行导师制的启示-记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导师制实践[J].科技信息,2009(03).

[2]郭扬,王琴.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J].职教论坛,2008(01):10-14.

[3]李玉珠.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一二二一”——专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J].教育与职业,2009(19).

[4]王琴等.我国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历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09):59-62.

[5]闫荣春,温欣荣.导师制工学结合——基于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的深入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9).

[6]张尧学.在新指标体系下扎实开展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

张俊(1975-),女,重庆涪陵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健康管理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学管理、医学教育。

课题项目:本论文是重庆市市级教改立项重大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高职教师机制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11019,课题负责人:罗小秋。

G710

A

1001-7518(2013)29-0082-02

责任编辑 时红兵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人才职业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人才云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