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勇 徐 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之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的任务所在。因此,“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研究课题。
1.高职院校的生存境遇
梳理高职招生规模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良莠不齐的高职教育市场正面临着重组、甚至破产的危机。2010年生源大战中,处在普通高校和中职教育夹击下的高职院校惨遭“滑铁卢”,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地位岌岌可危;2011年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招生试水“注册入学制”并五年内全线推进,这样全新的举措势必加速高职院校的洗牌进程。因此,3到5年后的高职教育面临招生、就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压力下的生存危机。
生源质量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难以保证,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已殊为不易,谈何创新?在“最紧急的事情”与“最重要的事情”之间,学校往往选择应对生存的压力,在创新教育方面积极性不高。
2.高职教师的现实窘境
“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所需的能力是有别于其他类型教师的”[1],故高职教师成长体系和评价模式亟待改革。高职教师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业绩不能在加薪、升职等方面得以体现,积极性大打折扣。有些年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难以适应高职创新教育工作。
3.高职学生“重学轻术”的不良倾向
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生、通过对口考试录取的职业高中生和中专、职中生,这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和习惯有所欠缺,自我认知上存在自卑心理。还有部分成绩优异的高职生仍受到“重学轻术”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只是将高职教育视作跳板,实现专升本,忽略创新素质的提高[2]。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学历教育”,专业设置无视市场需求,专业内涵不明,脱离学科特色[3],结合现有专业积极加强课程建设和深入开发的较少。
现行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往往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以卷面考试为主要手段,以考试成绩为指针[4]。较多关注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领域,较少涉足非学科课程,更毋庸说系统监控并评价其过程和结果,因此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创新行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被忽视,自主性学习也就被严重制约了,培养学生创新的环境无形中被淡化。
高职院校多由中职升格而成,建校时间短,办学重心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建设、专业建设上,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仅靠学工处和团委等部门来开展学生课余文化活动[5],致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
1.形成“高职职业文化”“高职职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下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内涵式积淀成果,旨在实现校园文化企业化,把高职生从准职业人培养成企业需求的职业人[6]。高职院校要发挥主体作用,从校园社团文化、科技文化艺术节、汇报演出等传统的校园活动中脱离出来,在与企业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方式的过程中,开展具有企业文化渗透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素质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模拟招聘、高职生创业争霸等具有企业化、社会化的校园活动。
2.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新变化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创新教育试点班模式。这类人才培养模式有招生入口严格选拔、培养方式灵活化、出口途径多样化等特点,以培养具有文理知识兼备、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但多数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模式也面临着重大突破。教育部于2011年进一步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和招生人数,这大大改变了以往一张试卷选拔两类人才和一次考试决定考生终身的现状,为考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招生考试制度体系逐步形成,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强化了高职院校优秀生源选拔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立足于解决学校教学安排与创新型人才个性化发展的矛盾,以实现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个性发展鲜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试行前期实行院系或全校性的大类招生,实施通识教育,后期再举行专业、院系的选择,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当然,这要建立在学分制及与之配套的选课制、主辅修制度、学期制改革的基础之上。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实现、完善了弹性学期制,如“2长1短”教学改革方案,将整个学年分成三个学期,春季、秋季两个长学期为理论教学时期,夏季学期即短学期为暑期实践教学学期。
3.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优化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强化学生基础(核心)知识。基础课教学也不能忽视,新生入学后进行数学、外语、计算机的分级考试,根据入学考试的成绩和水平进行分级分类教学,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实现教学的“有的放矢”。
高职院校要及时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特别是哲学、美学、创新教育知识,开设通识教育模块供学生选修,教会学生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学会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并提炼观点。另外,学校可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享受“开放课程”的魅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7]。
4.强化教学研究
高职教育的核心关注点应聚焦在教学中,学校要鼓励并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让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反之,教育教学改革能为教学注入活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基础。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对“两课”进行教学改革,整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资源,实现专题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基于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提炼专题,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章、节、目结构;就教学过程而言,由有专业特长的教师轮流授课,既增加了课程的综合性,又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发展。
5.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夯实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机制,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供硬件支持[8]。首先要搞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突出真实的职业环境,强化对学生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其次要把“企业引进来,学生走出去”。学校要积极引进专业对口企业,提供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空间。另外,学校也要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搭建选拔人才的平台。
6.改革评价体系
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符合创新教育原则的高职教育评估体系,教学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发展,以是否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是否为学生营造了利于创新的环境等作为评价的出发点。
1.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按班级配备班主任,笔者认为可参照高校建立“2+1专业导师制”,前两年以学科指导基础为主,第三年以就业、论文指导为主,即新生班入学后,为每班配备导师,要求配合班主任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参与专业实践。
2.抓好课堂教学
高职教师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克服把创新教育当作是脱离教材活动的错误认识,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教材改革为抓手,通过新观点、新问题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
1.重视非智力因素作用,促进个性发展
人的创造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践证明,个性特征越突出,创造能力就越强。高职学生要避免“千人一面”、去个性化,要尊重自己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能力等发挥主体活动能力。
2.学会学习,培养问题意识
高职生要成为独立、高效、自主的学习者,必须具有较高的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水平,对自身认知状况和水平有正确的评价,知道如何学习。要树立问题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积极动脑的表现就是一个问题由发现到解决的过程。所以,高职学生要深入问题世界,大胆质疑、设计假设、合理推断,把动脑、动口和动手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10]。
3.提升实践能力,完善综合素质
高职学生必须重视在校期间培养与完善自己的创新素质。课余时间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注重经验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就业提供核心竞争力。
[1]梁国胜,刘畅.向总理建言,为高职把脉[N].中国青年报,2011-02-28.
[2]赵琳.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3]朱方鸣.当前高职培养目标的误区[J].职教论坛,2002(15).
[4]张兵,任德齐.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的探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
[5]雷久相.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02).
[6]蔡志恩,温天山.高职职业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沉淀[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7]陈厚丰,谢再根.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高教,1999(04).
[8]胡宏.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职教论坛,2010(14).
[9]池毅男.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科学教育论坛,(266).
[10]吴兴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