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 蕾
(中原文化艺术学院,郑州450000)
直至今天,微博用户依然是中国互联网非常庞大的群体,微博等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包含广大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和表现自我的重要媒介,这种新兴的传播机制昭示着“微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正是微时代中异常活跃的群体,而广播电视编导是艺术类专业,根据教学观察,其学生一般极具个性,擅于表现自我。笔者认为,探寻这类学生在新形势下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有助于摸索出较为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宗旨着重突出了“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反馈在广播电视编导的教学中,主要是实践性教学环节。
目前,各大高校开设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采用校内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拍摄,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种相关比赛,寻求与社会媒体的合作以便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以上方式总体来讲效果比较明显,但是也存在一定弊端。
一是生师比例不协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近几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但是专业教师数量跟不上,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学生拍摄出来的作品质量较低,达不到参赛的要求和水准,也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实践教学设备陈旧,无法和社会媒体接轨。很多剪辑软件更新换代非常快,但是学校更新维护设备的资金成本无法保障,而且无法满足数量日益增长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在校学习的很多实践性知识很有限,无法直接进入社会付诸实践。
三是社会媒体容纳有限,很多学生无法进入媒体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虽然很多媒体机构愿意与学校建立实习基地,但是学生基数过大,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校外实践,很多学生直到毕业也未曾进入到媒体进行专业实践。
基于上述一些现状,各大高校不断调整和修订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在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上,很有必要继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是像广播电视编导这样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如果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实践训练,仅凭一些理论,学生在毕业后根本无法从事采编播等相关工作,所以,必须继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比如说,改变单一的一篇论文即可毕业的原始考核方法,要求学生以影视作品作为毕业作品,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平时学习中就可以观察和体验生活,拍摄出具有自己个性或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并将其传至网络或者公映,接受大家评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微博、微信到微电影、微电视剧,“微”字可以说是现在网络上最为流行的词,它将人们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开发出来。“微”事物登上互联网舞台,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而活跃在微时代中的群体主要就是年轻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关注着国家的进程与命脉,是微时代中最有活力的群体。反观微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
一方面是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影响。短短百字内容,配以图片(更多的还是时景图片),描绘了发布者正在亲历的场景,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送终端要求也较低,这样看似简单的行为却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用微博记录生活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才有了“微博控”这样一个异常贴切名词的出现。
另一方面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其实,上述行为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大众都喜欢快餐文化,简单的图文就可以记录生活,展示生活,这样的行为其实也反映出了当代学生偏向于线上交流,隐性交流的心理特征,他们擅于表现自我,擅于展示自我,尤其是艺术类的学生,他们个性极强,自尊心极强,相较于现实生活,他们更容易在网络上与人与人产生互动,表达自我。
抓住了学生在微时代下的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平台,为学生搭建起实践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微博、微小说——锻炼学生的影视写作和时评能力。影视写作具有前期性的特征,它是影视制作的前期内容,在之前的实践形式上比较弱化影视写作这一环节,忽略了它对影视制作前瞻性的重要作用。而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某个范围去写微博和微小说,是对他们写作能力和时评能力的考核,用来配文章的图片拍摄也无形中在锻炼学生对于画面造型语言的感受力。在每节140字内完成 1—3个任务,至少要完成一个情节点,故事极其精练,微小说充分发挥了微博的特性,而且不断穿插即时的热议话题,使得小说和新闻一样具有时效性。所以,微博、微小说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影视写作和观察社会,写时评、社评的实践能力。
微电影——鼓励学生拍摄微型电影、微型纪录片等,锻炼学生的拍摄与制作的实践能力。微电影的成本和投入门槛比较低,微电影被放至网络,如果宣传得当,其传播效果不可估量。依靠网络点击率一夜成名也是有很多先例的,所以这样的传播形式激励着学生去创作优秀的影片,更有一部分学生会积极准备去参加微电影大赛。
利用网络平台和众多热爱影视的人进行交流和学习,不必局限于传统的校内和校外实践形式,可以随时随地与受众产生互动,是简易可行的实践形式,不过,必须要有合理的组织指导形式,完善的激励机制,不然缺少了良性的监督和鼓励,很多学生的惰性依然会存在,影响实践效果。
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微平台构建多种作业评价体系。比如说直接在线交流与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形成一种评价体系,还可以把作品移到线下,举办公开影展,邀请专家学者来观看,提出宝贵意见,也可以将作品在班级内部直接公映和评判,虽然分析的是个案,但是面对的指导对象是所有学生,这种看似对学生个体作品的解析,是可以作用到全体同学的。
很多高校都在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实践模式进行探索,文章提出的微时代下的微平台实践和评价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模式,必须要有合理的监督和鼓励机制促其更好地展开,相信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1] 国 盾,张 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中国报业.(2012)10(下).
[2] 李英春,忻志海.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年第12期
[3] 张明倩,贺 珊.“微时代”下的文学与传媒新变.群文天地.[J].群文天地.2013年第1期(下)
[4] 惠阳,马王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