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闵 丹
(劳动午报社,北京 100079)
全媒体时代,整个媒介环境的变迁带来了新闻传播内容、渠道、方式以及传播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并使其呈现出诸多全新特质,这些都对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样,作为即将成为媒体人一员的新闻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新闻专业学生适应环境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培养多媒体传播能力、信息选择与整合能力和新闻职业道德,才能成为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闻人。对整个全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环境来说,新闻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的提高能够更好地壮大新闻从业队伍,为新时期的媒介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引导舆论、服务社会。因此,新闻专业学生在全媒体时代的大前提下,掌握专业知识之外的实践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极具意义。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今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网民已达5.64亿,网络普及率42.1%,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根据新浪公布的数据,截止2012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5.03亿,增长73%,日均活跃用户数在4620万,同比增82%,其中有75%的活跃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微博。眼下,随着互联网和手持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我国传媒业市场已逐步从传统的报刊、广电、户外“三分天下”的格局转变为报刊、广电、户外和渠道、网络媒体以及移动互联网“五强竞争”的新格局。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我国的媒介环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媒体时代,不仅打破了原有传统媒体单一化的新闻传播形式,呈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多样化,传播途径聚合化等特点,也激发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变局。在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下,以网络和手机为领衔的新媒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顺利这一时代潮流,传统媒体也纷纷“突围”转型,寻求多元化的媒体发展机遇。很多传统媒体不在满足于原有的单一媒介平台,开始将将传统媒体的高度、深度、公信度,与新媒体的速度、宽度、互动度相结合,以谋求向全媒体的转型。目前,大部分的主流传统媒体除以往单一的媒介平台外,陆续开通了手机报、电子报、视频直播、现场连线、官方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平台与受众即时的展开互动、发布新闻产品。
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云报纸正式亮相,成为第一家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标志着全新的云媒体时代正式到来。随后,各地媒体也开始了在全媒体时代下的云探索:8月23日,金陵晚报推出《幸福南京2012》云之恋特刊;11月8日,长江日报集团云报纸平台上线。业内专家指出,云报纸将纸媒体内容与互联网内容相融合,彻底颠覆了纸媒的展现形式、传播方式及运营模式。云报纸是不仅是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改变了传统报刊的“阅读”方式,成为拓展信息服务方式的重要尝试。
对于一个需要顺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媒体集团来说,在未来的转型和发展道路上,对新型传媒复合型人才的渴求也异常强烈,它们不仅需要精通媒体内容生产、信息加工的人才,又要有了解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和传播领域最新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要有善于从传媒产业的新发展中寻找市场商机、探求新的盈利模式的人才。
顺应时代的发展,全媒体时代不仅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全能型的新闻人才有了强烈的需求。传统记者以往都是用图文手段报道一个新闻事实,而全媒体记者须是全能记者,首先学会做视频多媒体新闻,利用视音频和图文等多种手段进行即时新闻报道,并能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多面能手。
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媒体原有的信息采集与制作的流程,在全媒体转型的背景下,一个传媒集团旗下不同的媒体需要集中在同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进行统一策划和资源共享。其后,再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制作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给特定受众。这种新闻业务流程是对原有的新闻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与重构,要求传播者的传播能力在包容传统的基础上具备全媒体的操作理念。
在各种媒体融合、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新媒体的核心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既需要传统的采写、编评的技能,还需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对于新媒体的工作者来说,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从业人员的逻辑分析能力非常重要,媒体人要用客观、理性的眼光看到每一个事件,而不是光凭现场采访以及感性认识。
“融合新闻”突破了传统媒体间的限制,整合所有的媒介,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再根据各自受众的特点进行加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Flash等集于一体,最后通过不同的平台和渠道发布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从业者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里甄选出受众关注点高的信息源,并及时的进行引导和互动交流。此外,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增加了人们接触信息的频率,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复杂化都使得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数量增加。尤其是在新闻信息的横向传播过程中,即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转发、转播、转载的再次传播过程中,传播一方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媒体环境下提高时效性,仓促之间往往会对信息缺少把关。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多次传播的保真度,考验的正是媒体从业人员对信息的把关能力。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也进入一种“井喷”的状态。新闻专业这几年逐渐成为热门,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考研竞争都显现出白热化的状态。由于全国新闻学专业教学点发展相当快,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已达10万人之多,供大于求,新闻学专业面临着急剧竞争的局面。而另一方面,随着传媒高新技术和传媒产业的发展,亟需适销对路的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而按目前高校传统新闻模式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与媒体单位的对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新闻专业的学生想要在毕业之后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拥有较强的工作实力和竞争力,就必须注重除课堂教育之外的自我培养环节。
以前的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往往只拥有传统媒体单一的采写编排能力,如今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为适应网络传播,记者还应学会制作DV、动画等。掌握了这些采访技能,才能初步实现了向全媒体记者身份的转变。所以,这就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传统的新闻采写技能的基础上拥有其他媒介所要求的能力,比如摄影,电视剪辑,网页制作等。21世纪,是信息快速交叠的信息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极大,新闻从业者作为信息社会的信息把关人,更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采写出贴合实际的,又能如电影般生动的新闻。所以培养这样的高素质新闻人才,在掌握课本的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实践的培养。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教育界也做出了相应的教育方面的方式转变。由于各个高校师资力量的层次不齐,导致了新闻教育界的改革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些高校在教学中侧重了新闻专业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课外实践没有太多的涉及,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及时上手工作,对于在校期间没有学习涉及的工作内容要进行二次学习。此外,一些高校在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在偏重以往传统媒体的需要进行设置,忽略了向新媒体、新媒体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
因此,一些高校的新闻专业在开设了校内的课程之余,还鼓励学生在实践上走出去。在采写校内新闻的同时,指导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上发现更多的新闻线索,培养新闻敏感度。学校老师带领学生周末走出校园,参加一些社会上组织的活动,锻炼学生的采访能力。有条件的,还应该请一些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进行现场的模拟采访,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新环境的需要里。只有这样,作为新闻传媒产业的接班人,才能在未来可能产生的新闻行业从业人员换代竞争中拥有先发优势,并在顺利的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就壮大了我国新时期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
[1] 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青年记者.2009,(6)
[2] 余祖江.广电内部资源整合提速与三网融合.中国传媒科技.2011,(2)
[3] 田雷.全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建设思路.黑龙江教育.2012,(2)
[4] 范以锦.练好内功-向全媒体发展才有张力.传媒评论.2012,(3)
[5] 尹靓.全媒体时代新闻人应具备的媒介素养.青年记者.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