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开展高校就业指导的新媒介*

2013-08-15 00:45张渊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年1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社交用户

张渊

(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底,我国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44亿,占网民比例为47.6%。2012年,CMI(校园营销研究院)在《2012年移动中的‘90后’大学生研究报告》中指出: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为100%,其中82.5%的学生选择笔记本电脑上网,77.8%的学生选择手机,而且他们选择开着笔记本的时候也用手机上网。

面对这种形势,教育部在网络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提出,目前以Web2.0、P2P、微博等网络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新媒体资源丰富、信息传播迅捷,日益成为广大高校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新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新技术,努力使网络新媒体成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好平台。[1]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先生指出高校要与时俱进,要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下利用互联网这一重要媒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2]因此,如何将社交网络和大学生就业工作较好地融合是高校及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值得探究的课题。

二、社交网站的优势及相应的就业特点

社交网站是基于熟人关系以兴趣爱好吸引用户的社会性网络服务的网站,如国外的facebook、myspace;国内的人人网、朋友网等。社交网站具备以下三个因素:第一,基于用户注册的真实信息建立起的线上人际沟通。第二,熟人关系基础。网站提供熟人关系推送服务,主动推进用户间关系网络的拓展。第三,网站围绕用户使用兴趣提供产品和服务。[3]从社交网站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来看,社交网站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1.用户的实名制化与信息发布的大众化

社交网站的核心是实名制。用户借助社交网站这一平台,通过熟人介绍或兴趣爱好趋向在最大范围内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挖掘和扩展人脉资源。这样的线上交友补充了人们在线下交往不足的状况,是人们社交需求的线上补偿。而且在社交网站里,用户的身份不是匿名虚拟的,具有真实性,所以用户是将现实中的真我在社交网站上进行了延伸。[4]同时,社交网站使每位用户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与接受者,这大大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行业高门槛的要求。用户无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先进的传播工具,而且信息的把关不会受太大的外在影响,因而信息发布门槛低,且传播速度快,这就确保了就业信息和招聘信息的安全性,并且使得信息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覆盖面更广,受众人群更大。

2.信息搜索方式的人本化与海量资源的可得性

社交网站最突出的特征是“以人为本”。用户将资料和信息公开以供他人查询,搜索到的结果不仅是依据搜索者输入的关键词而提供的海量信息,而且更是通过搜索者的兴趣和爱好将信息进行筛选后提供的更加匹配与更有质量保障的信息。社交网站里的每位用户都成为了资源的提供者和分享者,群体的智慧和资源的整合都得以实现。除此之外,社交网站把每个用户都变成了信息的创造者,而且它特有的聚合信息管理模式将散落在互联网的各种信息点与用户的需求点聚合对接起来,将搜索的信息进行过滤和有效筛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和聚合化高效率的互联网服务。相对于搜索引擎而言,社交网站的信息来源库拓展到了每个用户,而且信息在网络上所停留的时间可以无限长、空间无限大。这样的优势不仅为求职者而且为招聘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供职双方可以在见面前大致了解对方的基本信息,以便有效地确定对方是否是自己心仪的对象。

3.信息传播方式的灵活性与用户形象的可构建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中,人际传播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模式;而大众传播则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大众群体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是点对面或面对面的传播模式。但是社交网站是以点面之间的灵活组合进行信息的传播。它的信息传播是个人通过好友关系网将信息扩散到大众群体,再经由双方的互动传播反馈到个人的信息交流活动,即人际式大众传播。[5]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中,分散的用户借由社交网站成为了信息的创造者、收集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信息的控制由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下的高度集中转向人际式大众传播的分布集中,这种网络传播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并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另外,在社交网站上,每位用户都有自己的个人主页,通过日志、记录、评论、转载、分享等方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与身份归属展示给好友们和线上的其他用户,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自我形象的构建。用户透过他人在个人主页中所呈现出的碎片化信息,推测他人的真实自我,为现实生活的交往提供参考。社交网站的这两个优势具有两方面的就业特点。一方面,求职者与招聘者大大减少了各自在就业招聘方面的费用,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双方都树立了各自的形象。求职者可根据情况尽可能的展现出自己优秀的许多面;招聘者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站传播企业文化,宣传并提升企业品牌。

三、社交网站的不足与相应的就业问题

1.社交网站存在安全忧患

社交网站所存在的安全忧患来自于许多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户们的安全意识薄弱甚至缺乏。[6]社交网站鼓励用户尽可能填写较为完整的个人信息,以便帮助用户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大交际圈。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信息泄露的威胁。许多用户对于个人隐私设置等相关技术知识缺乏,不知道要设置或者不知道如何设置,方才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其次,社交网站也存在着固有的安全漏洞。例如,有些社交网站中非好友群的成员也可以在群里发表和删除话题,被列入黑名单的成员依旧可以在群里发言等等。这些漏洞有些易于用户发现,而有些则较为困难。这就造成用户不敢也不能提供较为完善的个人就业信息。对于所见信息的真实性,也存在疑虑。

2.社交网站缺少服务于用户群体的实质性应用

社交网站的风靡导致其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几乎每个社交网站都会提供基本的应用,如日志、相册、礼物和投票等等。若有些网站开发出新的应用,受到用户欢迎和喜爱,其他社交网站就会竞相效仿,从而导致社交网站缺少其独特性和吸引力。因此,这就造成就业类的信息与应用不能得到重视和发展,缺少专业人员进行维护与管理,就业信息更新较慢,内容单一,互动较少。

四、通过社交网站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1.打造涵盖社交网站在内的多元化就业平台,出台囊括社交网站在内的网络维护管理办法

社交网站做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日常沟通交流媒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利用好这一新途径,将社交网站与高校就业指导网站相结合来打造多元化的就业平台。高校就业指导网站提供的信息大多为静态的信息流,即就业资讯,如招聘信息、实习信息、就业要闻、就业政策等等;而社交网站不仅可以提供静态的信息流,也可以进行动态的交流沟通,如用户可对资讯进行评论和注释,同时也可得到信息反馈。搭建社交网站这一平台是对以高校就业指导网站这样单一的就业指导模式的革新与充实。打造多元化的就业平台,不仅可以加强就业信息的传递,也可以夯实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面对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就业平台,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出台一套较为完善的网络维护管理办法,分别明确社交网站和高校就业指导网站他们各自的管理定位、原则和细则。只有予以重视,社交网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和大学生就业工作。

2.树立社交网站时代的概念,建设社交网站管理团队

面对社交网站对大学生群体的巨大影响,高校及其就业指导部门应该树立社交网站信息传播新媒介时代的概念,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社交网站管理团队,培养一批专门管理和维护社交网站的队伍。首先,设立社交网站管理与维护小组,组长统筹协调各项事务。组长的选任应由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领导担任,以体现高校对社交网站就业的重视。组员由具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专业背景的老师和学生组成,利用其专业知识管理、维护和推动社交网站的建设。其次,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对社交网站管理与维护的小组成员进行岗前技术培训和专题学习,并且要求他们吃透出台的关于完善网络维护的管理办法,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3.深化社交网站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

在社交网站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传达与通知就业信息等资讯提供上,更应将社交网站的管理深加工,注重加强就业培训及辅助发展,注重理论、研究、调查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首先应在社交网站里设置就业服务专属页面。页面涵括资讯提供 (就业政策法规、招聘信息、就业要闻、重要通知等等),心理测试与职业测试、职业咨询和自我认识指导,求职训练和就业讲座的教程视频等等。其次应成立就业服务小组。小组成员负责信息发布、答疑解问、线上交流沟通与专业指导等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咨询或疑惑,小组成员通过线上回复对其进行回答和解疑。这有利于大学生更方便、快捷、有效地接受就业指导,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4.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措施

社交网站的就业指导网页中应设专区以供大学生学习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和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与隐私。此专区可包括用户个人隐私保护的设置教程、社交网站的各种安全隐患及其应对措施、线上安全顾问等专项。学生可据此将个人信息与隐私有的放矢地呈现在社交网站上。此外,对于虚假信息以及带有危害性的不良信息,社交网站就业维护和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做出处理和声明,并应注意甄选有用且合理的信息,杜绝一切不安全信息的趁虚而入。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的权威性,保障舆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为大学生发表言论提供一个更稳定与更安全的平台。

五、结束语

风靡于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交网站,为高校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大学生就业事宜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社交网站的种种优势都非常有利于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然而也不能忽略社交网站自身的不足。只有借助社交网站的优势,弥补其不足,通过一定的引导策略,才能使社交网站发挥其真正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功能。

[1]焦新,李卫红.利用网络新媒体为高校思政工作服务[EB/OL].http://www.jyb.cn/high/gdjyxw/200909/t20090921_311882.html 2009/09/21.

[2]李佩.教育史上的今天[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95/200804/33818.html 2013/1/7

[3]中国互联网中心.2010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108/P020120709345277353319.pdf 2013/1/7

[4]刘琳,李英.高校学生使用微博和社交网站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南京理工大学的调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6):73-77.

[5]盛斌.基于网络文化视角的SNS网站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2010.

[6]李满意.社交网站蓬勃发展,安全问题不容忽视[J].保密科学技术,2012(5):73-76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社交用户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社交距离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