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吉艳,陈仕品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近些年来,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受到国内网友的热烈追捧。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所讲授的《公正》课程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网络视频公开课之一,已有超过1000万人次点击观看。网络视频公开课是一种教育资源共享的创新授课方式,早在上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就将大量课程资料传到互联网上,以便全世界的学习者能够自由地分享知识、交流思想。[1]鉴于国外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巨大影响力,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105号),启动了我国的视频公开课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展示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普及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2]国外名校网络视频公开课的成功示范,为互联网时代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典型案例。[3]在我国推进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初期,应该深入分析和借鉴国外视频公开课的成功经验。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视频公开课《公正》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本身、教学对象和教学艺术进行分析,总结视频公开课《公正》的成功经验,探索视频公开课《公正》对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启示,以期为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在开放远程教育中,良好的教学设计是开发有效和高质量的教学材料的基本要求。[4]哈佛大学公开课 《公正》作为网络公开课的里程碑,在教学设计上具有它独特的地方,它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在于不受时空限制免费享受资源的有利条件,而是突破了我们常见的教学模式,让我们感受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下面将从教学设计角度分析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本身、教学对象和教学艺术。
哈佛大学《公正》课程共12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清晰明了的标题,并且每个标题都由简短的词语组成,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该门课程的内容。课程从公正、道德、平等、自由、民主与公民权利等方面展开,引导学生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的一些基本问题。在这门课上,你不仅能够聆听到边沁、康德、穆勒、洛克等人的精辟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理论来思考、分析复杂而动荡不定的现代社会中的问题,比如自由、选择、忠诚、人权和爱国主义等等。[5]每一堂公开课视频大约50分钟,实际上每部分中又分为两堂课,每堂课的时间在25分钟左右。桑德尔教授每堂课只讲25分钟,讲解所占时间较多,但并不是一直在讲授课程,大部分时间是和学生进行讨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没有过多依赖幻灯片,只是借助媒体技术将课程内容完整、有效地展示出来,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公正》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是吸引人注意力的主要因素。在迈克尔·桑德尔教授的巧妙设计与演绎下,所讲授的内容与时代相契合,以实际生活情景中可能会出现的事实为例,通过具体情景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真实的情景中,领会那些伦理、观念及道德的两难问题。其次,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刻性。迈克尔·桑德尔教授首先介绍第一个情景的基本情况和背景信息,并且提出一组可供学生参与选择采用的方案。在他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关第一个情景的讨论活动,活动结束后再介绍第二个情景的内容,并且补充更多的信息,包括出现的结果以及要采取的对策。正因为第一个情景的不完整性,引出了第二个情景,第三个情景,这种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方式让全班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了进来,学生独立思考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促使他们运用相关理论和原理解决发生的问题。这种行为让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给学生带来的思辨性与深刻性让他们终身难忘。
国外名校公开课之所以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颠覆了国内大学生所习惯的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6]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以“电车司机”的故事作为《公正》第一讲《谋杀的道德面》的开场白——“设想你是一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每小时60英里行驶,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5位工人在那里干活,你想尽办法停下来,但已经停不住了,你的手刹不灵了,如果你撞向这5位工人,他们必死无疑。在电轨的尽头,刚好有一条分叉,而在那条分叉路上,只有1位工人,你的方向盘还没有失灵,所以你可以选择把电车拐向那条分叉路,撞向1位工人,但救活了另外那5位,现在我要问第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做?”然后,桑德尔教授将问题抛给了同学们——分歧是必然的:有的人选择了拐弯,牺牲一个人拯救另外五条生命;有人则直接开下去……在他们的互相辩论中,桑德尔教授自然地将后果主义与绝对主义两个概念引出,然后延伸到功利主义、怀疑论等等。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将课程内容以案例的内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顿时眼前一亮,既感到意外,又感到新鲜,一下子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把学生带入到了一种道德两难的境地。有评论说,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辨析和争论,会培养批评思考以及推理论说的能力。桑德尔说:“学生们把他们自己关于当前社会事务的想法和哲学家的想法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乐于阅读那些著名的哲学家的言论,而且这也让他们批判地思考他们和每一个人对待特定事件的道德观和政治观。当我们把这些思考系统性的进行总结,就形成了一种统一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可以从观念上指导我们的公众辩论。”[7]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授课方式的独特性体现在:以“苏格拉底的方式”——不断地诘问、应答、反驳和再追问——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种不断的诘问,自始至终以师生回答的方式进行,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立即纠正,更不会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问,观点不同的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接受或使用学生的主张,并对学生给予表扬或鼓励,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讲授内容。[8]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带着新书《公正》在清华大学讲座,谈及公开课何以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时,桑德尔教授说:“因为我常常能让学生们掉到问题的‘陷阱’中去,他们惯常的思维受到了挑战,在犹疑、困惑和争论中,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哲学所赋予的冲动。”理想的教学过程不应是直接单一传授知识,而应是采取对话、思辨、启发的方式进行。
迈克尔·桑德尔是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共同体主义)最著名的理论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讲席教授”之一,曾获英国牛津大学政治哲学博士,毕业后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上世纪80年代初以其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评而蜚声西方学界。至今,《公正》视频课已经有了超过1000万次的点击量,英国《卫报》称他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作为学者和教师,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成就了一个传奇。作为学者,他的主要学术代表作有:《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1982年)、《自由主义及其批评者》(1984 年)、《民主及其不足》(1996 年)、《公共哲学》(2005年)、《反完美案例基因工程时代的伦理学》(2007年)等,其中大部分已被翻译成德、法、中、日等十多种文字。作为教师,他是能够赋予别人以智慧的老师、是学问渊博的教授、是极具人格魅力的讲师,是现代版的苏格拉底式的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擎在解放日报采访中谈到,“我在美国放学时,到哈佛大学去现场观摩过桑德尔教授的课。那是一个古老的剧场,有几百个学生听课。那么大一个场面,又是一种注重参与和互动的教学方式,这对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考验。这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课。学生的每次提问都是即兴的,非常个性化的。而桑德尔教授,既能够让学生活跃地参与讨论,又能把课程要求的内容娓娓道来,对整个场面控制调度自如,这种驾驭力令人佩服。在他深入浅出、见解敏锐、举重若轻的风格背后,是对理论本身的烂熟于胸和灵活运用。这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境界。”[9]
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可以看出哈佛大学的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记笔记,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所具的思辨、思考和互动等等活动与老师的教学方式相配合。整个课堂看起来是那么的融洽,气氛显得异常的活跃,师生的互动与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问题,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可以同教授争论,怀疑一切,否定权威,从而引发师生共同思考,明辨是非,达到最优化教学。[10]
哈佛大学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散发着迷人的光辉。学生们具有多维度的批判、辩证的思考,创新意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对事物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喜欢通过辩论和讨论来交流。面对桑德尔教授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持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和想法,而他们在表达的同时,还坚持了充分倾听的原则,善于去倾听其他同学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达到了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观念的目的。
哈佛大学的学生们拥有丰富的观点,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能够对立的思辨,敢于质疑老师、质疑书本、质疑固有的理论。学习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从批判中吸收,是主动的吸收、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批判,从而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课结束时告诉他的学生,“一旦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环境,世界将不再一样。我希望你们,至少已经体会到了一点点的不安。这种不安,会促发我们的批判性思考,以及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完善。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你们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将把你们带向何方。如果我们至少做到了这点,如果理性的不安继续在折磨你,那么,我们就不是一无所获的。”唤醒学生的理性思考,提供另一种思维方式,这是网络公开课的意义所在。
教师的教学风格决定了这门课程是否受学生的欢迎。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中心;以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以学生参与互动、调动学生的思维为重点;对学生的回答不会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验证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相比国内大学公开课老师照本宣科,拘泥于讲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外在强加的被动式积累学习过程,国外大学公开课老师的授课看起来更像演讲一样,他们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强调知识的脉络和思考的逻辑论证,注重知识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堂中互动环节的增多,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在接受《周末画报》记者采访时说:“我的教学不是仅仅一个讲座,我把问题交给学生,邀请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参与并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辩论。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合我的教学科目——道德和政治哲学。这门课本身就有很多有争议的理论和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同意一种观点。批判性地表达不同的观点,是学习的一部分。让我吃惊和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学生勇敢地举起手来,提出问题,提供他们的观点,为他们的观点辩护,即使在1000多人面前。”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有一种天赋,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于理解,有时甚至变得很有趣。他用一些或普通或极端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日常道德问题进行思索,帮助他们在面临日常道德抉择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于一个问题,他很少给出一个非此即彼的论断,而是以“苏格拉底的方式”启发每一个人在不断的追问和思考中打破思维的定势、重新体会道德的标准与价值。[11]学习本质是触发你的独立思考,学习的目标也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每堂课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桑德尔教授每次都会问学生的名字,与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显得特别亲切。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学生的尊重,事实上是在满足学生荣誉感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和激发学生进一步积极表现的欲望。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主讲的《公正》这门课程不仅吸引了上千名的哈佛大学学生前去听课,而且该课程的视频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制研究中心李蕊佚博士访问桑德尔教授时,桑德尔曾谈到,开设这门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为各个学科(包括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学生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运用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去检测公正。
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借鉴国外视频公开课的成功经验将会推动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建设。通过对哈佛大学《公正》课程的教学设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学生参与互动进行独立思考与批判的成功之处。这种选择名师上课、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学生批判思维的有效方式,为我国视频公开课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育部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专家组成员郑益慧教授在《专注成就梦想——开放课程之路》的报告中指出,国内精品课程视频资源不受关注的现状,国外优质视频课的成功原因在于:主讲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同时具有扎实的基础,丰富的资源,内容精炼且富有逻辑性;制作水平专业,技术和资金支持雄厚;后期拥有全面的推广计划,既推广学校教学理念,又推广名师名课。[12]针对以上不足,借鉴《公正》课程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应该从课程内容、主讲教师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革新:
(1)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深刻性。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决定公开课成功的核心要素。具有新颖、深刻性的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符合学习者的需求,引起学习者的共鸣。新颖性的教学内容避免了形式化,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深刻性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具体。陈旧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学的与时俱进、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选取新颖、深刻性的教学内容。
(2)注重主讲老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在主讲教师方面,我们应采用极具人格魅力的主讲教师,他们往往注重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和资源的积累。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平教授在 《视频公开课带来的启示》的报告中认为,主讲教师是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主力军,主讲教师的授课水平、知识储备、教学技巧为视频公开课奠定了基础。21世纪需要知识——能力——创造力兼具的人才,视频公开课是面向全社会的、全新的教育启蒙方式,教师需要将培养知识型人才、能力型人才、创造性人才的教学理念有机融合为一体,充分体现在教学设计中。[13]
(3)提倡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应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师生的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师生配合共同探讨课堂上的问题也有益学生的思考。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出发点,强调互动性,让师生之间的回答变成一种双向、平等的交流。
网络公开课已经成为教育的新潮,而现在,这种风潮正在逐渐蔓延。网络公开课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育方式对我国传统的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的教学固然有其许多方面的合理性,但是在名校网络公开课中所提倡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也为共享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14]网络公开课让所有人见识到了世界一流名校的水平,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对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优势的有所认知,有目标、有选择地吸收其教学设计中的精华,可以为我国网络公开课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转变和教学方式改革方面提供借鉴。
[1]张华.足不出户上哈佛[J].国际人才交流,2011(1):3335.
[2]孙丽娟.浅谈网络公开课的发展态势及开设图情类公开课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6):3-5.
[3]李艳,Kim E.Dooley,James R.Lindner.美国优质网络课程的案例介绍[J].远程教育杂志,2011(1):90-95.
[4]裴达伟,刘占荣.开放远程教育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2(12):19-25.
[5]小路.哈佛最受欢迎公开课的启示[J].中国机电工业,2010(11):28.
[6]潘彩霞,徐有平.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应用探索[J].软件导刊,2011,10(7):187-188.
[7][11]迈克尔·桑德尔用苏格拉底的方式拷问正义[EB/OL].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3/26/4172976.html.
[8][10]王健,吕金鹤,何扬.哈佛大学网上公开课的制作技术和课堂行为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5):71-75.
[9]柳森.名校公开课缘何持续发酵[N].解放日报,2011-06-21(6).
[12][13]许玮,董榕,李红美.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的视频公开课建设——2012年全国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研讨会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6):122-125.
[14]宫天然.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与借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6):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