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如何“接地气”

2013-08-15 00:50:42罗文健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接地气党政领导干部

罗文健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接地气”就是接地中之气。本文意在将“接地气”引申为“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党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扎根基层,与老百姓广泛接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反映底层民众的愿望、诉求和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共出现了145次,体现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理念和党的宗旨意识。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中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带头解决实际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的新思路、新部署给广大党政领导干部指明了方向和奋斗目标,同时也提出了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更高要求。为顺应时代发展,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一线,接通“地气”,与广大人民群众手牵手、心连心,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共同发力。

一、观念层面: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关键在于党政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和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最大力量源泉。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党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公仆意识,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和关心群众。为此,党政领导干部只有融入人民群众并切实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俯下身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强化理论教育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党政领导干部只有充分掌握科学的理论基础,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才能指导他们的行动。一是要加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人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认为凡事都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一个执政党长久获得人民支持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同志认为,“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邓小平同志认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江泽民同志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胡锦涛同志认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纵观建党以来,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传家宝和生命线被历代领导人所继承和弘扬。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让党政领导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二是要加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和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其中的民本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积极因素。传统民本思想中所强调的重民、亲民、富民等观念,对于党政领导干部在新时期新阶段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执政为民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二)加强价值观教育

新的历史时期,部分党政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不能正确认识“主人”和“公仆”的关系。一方面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权力至上成为他们奉行的人生哲学,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工作上不注重调查研究、不深入实际,习惯于发号施令。另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加之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期,社会各种矛盾凸显,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经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为政不廉,为了私利和欲望滥用职权,早已把人民群众抛在一边,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成为他们工作的重点内容。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教育,目的在于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做领导以及如何才能做好领导这一核心问题,正确理解权力观与责任观的辩证关系,地位观与群众观的辩证关系,政绩观与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因此,要定期进行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他们时刻把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三)进行榜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和感化作用。建党90多年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涌现出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不断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人民的贴心人的孔繁森、焦裕禄、牛玉儒、任长霞,“当代雷锋传人”郭明义、“草原曼巴”王万青、“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刘全国、“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奉献给祖国航天事业的罗阳等。他们在平凡中彰显着伟大,他们热爱祖国、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这些鲜活的事例都可以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的教材,时刻引领他们不忘人民公仆的身份,树立执政为民的自觉行为。

二、实践层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政领导干部接通地气,关键在于“接”上,也就是要注重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在1943年《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同志意在告诫广大党政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需要耐心细致,需要深入群众,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形成正确的意见,再指导群众坚持下去,与此同时,党政领导干部还要做好带头和示范作用。

(一)党政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领导干部是党的形象代言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百姓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群众最盼望、最欢迎、最拥护的就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群众办事实、办好事的领导干部。当前,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中作风不务实的现象有之,一部分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以发文件的形式联系群众,以听汇报的形式了解民意。他们不知道,“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不做实地调查,主观、盲目下结论,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另一部分干部也下去“调研”,可忙的是迎来送往,看的是浮光掠影,听的是歌功颂德。为了应付形式,他们只做表面工作,严重脱离群众,影响了党的干部形象。因此,作为党的形象代言人的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才能聚人气,群众才会把你当朋友、当亲人,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党政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

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深入基层一线,进行广泛调查,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党政领导干部要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到群众中去,与老百姓广泛接触,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亲眼目睹他们的生活状况,弄清楚群众需要什么,从而才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的问题。

(三)党政领导干部要注重与群众沟通的方法

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需要讲究艺术,需要好的方法方能达到实效。当前,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也经常下基层,进村入户,广泛调研,但群众抵触,效果不好,原因在于他们方法不对。一方面是因为部分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严重,讲话、做事官味十足,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领导干部能力不足,不懂装懂,指手划脚,不结合实际,不考虑群众的根本利益,瞎指挥,乱说一通,这样的干部群众只能敬而远之,何谈沟通。因此,领导干部在深入基层,广泛“接地气”的过程中,把“地气”接通、接好,一是需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虚心。要放下官架子,要有气度和胸怀。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老百姓的诉求多,意见也多,一些群众知识匮乏,视野较窄,看问题的角度必然不同。为此,领导干部要用心倾听,善于倾听,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从而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二是要把老百姓当朋友、当亲人。干部与老百姓有多近,老百姓就对干部有多亲,干部要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事,替他们着想,多同他们座谈,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用平和、亲切的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老百姓才愿意讲掏心窝子的话,群众工作才能做好,才能达到实效。

三、制度层面: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

党的群众路线如何在基层贯彻落实,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观念的转变固然重要,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求,“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以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才能长效推进。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推动者和实施者。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建立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是确保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一)制定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

制度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和基本要求,领导干部在联系群众的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科学合理的目标要体现“三个结合”,一是要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相结合;二是要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三是要与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具体的内容包括怎么开展群众工作,通过哪些措施、手段和方法,怎么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如何才能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党政领导干部在基层一线调研的过程中,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要给群众增负担、添麻烦,要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

(二)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激励机制

健全的激励机制能够发挥很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方面要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党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广泛接触“地气”,吸收“灵气”,在实践中磨练意志、锤炼品质、提升能力。在联系群众的实践中效果较好的、群众喜欢的干部要给予精神奖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干部的提拔任用时要优先考虑,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还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奖优罚劣,对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中不作为或效果较差的党政领导干部要进行批评教育,给以一定的惩罚,以营造风清气正的干部联系群众的良好制度环境。

(三)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评价机制

对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要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一方面要结合目标任务制定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对党政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效果逐一进行考核,具体包括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方法是否适当、对群众的承诺是否兑现、领导干部的作风、纪律以及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面。另一方面要把评价考核的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年度评优、晋级、提拔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扩大党政领导干部提拔和任用工作中的民主,以更好地尊重民意,促使党政领导干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进而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1]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叶小文.譬如北辰众星共之[N].人民日报,2012-12-07(04).

猜你喜欢
接地气党政领导干部
一图读懂《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
京津冀党政领导纵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环球时报(2016-03-03)2016-03-03 08:39:06
一张图看懂生态环境损害如何追究党政领导干部责任
武汉市关工委领导主动走访各区党政领导
中国火炬(2012年1期)2012-07-24 14:12:06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