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与心理健康

2013-08-15 00:50:42郭景贤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淡泊中庸心理健康

郭景贤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

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健康,特别是老年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与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中庸社会心理学”概念,笔者认为这种研究对促进老年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一、中庸社会心理简析

中庸的基本含义和精神是执两端而允中:它是理解问题的一种模式,看到任何事物的“一体两面”,以及两面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观,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合宜合适”、“恰如其分”、“以中为美”。“执两端而允中”,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它是以一套特殊的世界观为基础,形成了一套特殊的人生哲学,包括怎么看人看事、生活目标及处世原则。当人们在处理日常生活事件时,用“中”会显现一定的特性——深思熟虑、灵活变通、收放自如等。这种世界观,从集体文化层面上分析,包括“阴阳、五行动态平衡的宇宙观”,“天地人相互依存”的“天人合一”以及“一分为三”的以“中”为极的价值观。从个体心理思维层面分析,可分为:

(一)生活哲学

一是看事看人的“全局思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跳出自我,更客观、更冷静地来理解事物;二是“阴阳转换”的感知,个体看问题时,能看到问题的“一体两面”,并认识这“两面”的相生相克关系。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用“中”维持内心及人际的和谐与安宁,做人处世符合“顾全大局”、“以和为贵”、“不走极端”、“恰到好处”的价值观。

(二)个别事件处理

“中庸”作为一套“实践思维”体系,处理具体事件时,往往考量三个方面:即择前审思、策略抉择和执行方式。择前审思是个体在处理生活中具体事件的特点,包括:保持冷静、按兵不动、跳出小我、大我思考、换位思考、后果推衍、审时度势、多方权衡。策略抉择,主要是指寻找最佳方案时,往往会思量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合情合理、虚实并济、公私兼顾等。这些只是原则性指导,用在不同的具体事件中个体会因受到启发、感悟的不同而提不同的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执行方式上,主要是依据具体情况,变通地采取不同的委婉手段。其中就包括了自我的适度控制及约束(收放自如),“以退为进”的迂回方式以及事后平衡等。

(三)事后反思

“中庸”实践思维体系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加入事后反思及矫正的心理过程。不但要对具体事件的“过”、“不及”进行检讨、反省,还要通过对具体事件的体会,产生对自我以及对中庸生活哲学的再认识及评价,从而提高自我修养,让自己在道德及处世层面上都更能接近“中”道。

二、修“中庸”之道,达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养生先养心,健康的心理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心理健康对身体的积极影响是任何药物所不能替代的。而心理不健康对身体的损害又往往猛于病菌和病毒。修“中庸”之道,达心理健康,一般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预防为主,定于未然

《中庸》讲:“凡事预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理屈词穷);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就是说,凡事总要想清楚再做,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做,不能盲目行动。具体到养生保健来说,就是强调预防为主,“不治已病治未病”。即使治已病,也不能得病乱求医。

(二)掌控好情绪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这就是说,在养生保健中,一定要掌握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一有个什么情况,就怒发冲冠,火冒三丈,不吃眼前亏,非要见个高低不可。不过也不要太委屈,一味压抑。因为情绪是直接影响生命的重要因素。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如果我们掌控好情绪,就会“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例如,在生活中过分地悲伤,又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由于消极、悲观、厌世,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如果我们能预先想到并采取相应的相生相克的办法,早一点处置,就完全可以将悲伤转化为喜乐。据《北京时报》最近报道:英国研究人员对3850名52—79岁的人长达五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自诉最不快乐的1/3参试者死亡率超过7%,而最快乐的1/3参试者,同期死亡率仅为3.6%,可见,掌控好情绪对生命是何等重要。

(三)心中有“诚”

《中庸》曾指出,一个人心中有“诚”,就能自然而然、从容不迫地按心中领悟的道理去行“中”道,而至“诚”的最高境界是做到“尽心尽性”。“尽心尽性”不外乎就是“尽己之心”,对人(忠)及“推己及人”(恕)。心理健康,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精神状态。现在许多发达国家提倡不积累“感情势能”,即心理上受到的外界刺激,一定要与承受力保持平衡。为此,保持心理健康,要努力做到:

1.心存善良。心地仁慈善良的人往往能长寿。因为,乐于助人,能帮别人忙者,心中就有快慰之感;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有愉悦之感;心善之人,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有轻松之感。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处之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可见善良乃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2.乐观主义。乐观是保持健康的一味良药。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相反,悲观则是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失去生活的意义,直接有损健康。不过,快乐不可过度,过犹不及,乐极会生悲,泰极否自来,如何掌握好这个度,自然需要自身修炼。

3.处事宽容。为人处世要学会宽容。与人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不要怕吃亏。工作生活中吃点亏,是常有的事,我们把它视为生活中的“小插曲”,还颇有乐趣呢!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人不会宽容,其心境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过度兴奋,血管过度收缩,血压升高,使生理和心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情绪安上了一个有效的调节阀。

4.淡泊是福。晚清实业家张之洞有一句养生名言:“无求就是安心法”,其意就是恬淡寡欲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也是一种生活品质。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名利场上随波逐流,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也就不会对世间某些事、某些人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足以使人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平淡淡、平平安安、颐养天年。

猜你喜欢
淡泊中庸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淡泊,在风骨之内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2-01-12 06:10:40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青年歌声(2019年2期)2019-12-09 12:59:29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学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3
淡泊才能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