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精神引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2013-08-15 00:50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求真科学精神

黄 岚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科学精神乃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的本质和精髓,是一定时代和社会条件下进行科学实践和研究中培养起来的。中国是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虽说自古以来的科技发展在不断进步,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停滞不前,从世界前列到了末端。这是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固步自封、安于天命、不思进取,渐渐缺乏了探索创新的意识造成的。这也是至今中国人民缺乏科学精神的原因之一。在中国求发展谋未来的道路上,必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一、科学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导向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科学精神一直引领着人们摆脱迷信、愚昧和教条。科学精神所倡导的崇尚理性、注重实证和唯物主义推动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精神中的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可以为辨别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一个明确的导向。科学精神要求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对传统文化要不断思考、审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儒家文化而言,冯友兰指出:“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在求理想的生活。”所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普遍遵循中庸之道。这让中国的科学精神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求是不足,中国人的求是只在实践层面,是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未提升到理论层面,人们更多关注伦理道德。二是求真不足,人们往往就事论事,未上升到精神层面或化为内在要求,求真不能解决理论上的悖论。三是求用超过求是和求真,更多带有功利主义色彩,未将科学精神作为本质要求。科学精神的缺失导致在辨别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难免被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所左右,让科学精神也成了被利用的工具。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要以科学精神作为精神导向。

科学精神引领着人们站在现代视角,根据时代需求对文化进行客观分析,理性质疑,追求真理,保留符合时代需求的传统文化。同时实证精神要求在社会实践或者生活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检验。科学精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通过人民运用、研究、质疑、反思来从客观和逻辑两方面论证和决定传统文化的优秀与否、传承与否。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时,科学精神要求追求真理、崇尚创新、注重实践、弘扬理性给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提供了无形的框架规范。例如传承的方式需要保持理性质疑的态度,在不断实践中提炼出适合现代民众需求的方式。不论是在传统文化的筛选和传承体系的构建都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引。

二、科学精神是网络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在网络高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网络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人民群众强烈愿望、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要保持追求真理的精神,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保持探索求证的精神,不断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也要保持怀疑精神,不断对网络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确保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牢牢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坚定人们正确的价值追求,反对崇尚迷信、封建,反对固步自封、弄虚作假,反对盲从、守旧。同时也要坚持创新,保持与时俱进,对外来文化和新兴思想持客观和包容的态度,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提出新观点。

科学精神可以培养人们求真、求实、求新、求变的素质,在网络领域中,不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是引领人们健康向上发展的动力。在物质层面上,科学精神推动科技发展,推进网络建设,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在精神层面,科学精神可以培养人们客观、求真、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上能明确方向、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规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广泛传播体现中国传统和具有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并且倡导人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提升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公正性和自由度;对于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方面,为科学的管理方式提供精神支柱,倡导科学有效的管理,运用知识和技术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督、自律和规范。

三、科学精神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根本起点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精髓,是人们在发现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逐渐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科学精神和科技活动、科学理论密不可分,科学精神由科技发展而产生,又能动地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中国人民认识到科学是推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动力,但是对于科学精神却越来越忽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事事懂个七八分,不琢磨透彻,官本位思想严重,人们习惯利用关系和背景来谋求利益和出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但精神不断缺失,人们越来越找不到方向,变得浮躁。在科学技术推进物质基础时,需要不断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只有提高中国大众的科学水平,使其拥有科学精神,勇于求真,敢于怀疑,坚持批判,保持理性,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和高速发展。

科学精神是全民科学素养的基础部分,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普及科学知识,不倡导和引领人民拥有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那这种科学知识的普及只是灌输式的,不能让人们自主探索,在面对新兴事物时茫然不知所措,这是一种对科学知识停留在表面的了解,人们没有自我探索、自我批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仍然带有麻木性。这样人们的精神世界仍然缺少科学精神的支撑,易被外界事物干扰,不能较好地明辨是非,没有独立完善的自我思辨能力。科学精神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根本起点,能摒除迷信和愚昧,提高社会的创新精神和理性程度,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

四、科学精神是推进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需要外界条件的满足和外界力量的推动,最为重要的是自身内在的精神和毅力。人的思想和精神出现了问题,当然应当从思想和精神领域来进行治疗。现在有一部分中国人在精神上越来越迷茫:理想空泛、价值迷途、道德缺失、思想保守、情感缺失等等。科学精神正是追求真理、崇尚创新、注重实践、弘扬理性的集合,在人的认识、道德、思想和智力方面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人的认识方面,科学精神提醒人们客观地面对事物,并且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对于人的道德,科学精神引领着人们求真至善,保持公正、无私、理性,尊重自然、不作假、不迷信、不自私,追求理想。在思想方面,科学精神将人们从迷信、恐惧、封建等深渊中解救出来,给予人们新思想、新动力。对人的智力而言,科学精神带给人们求真、求实、求新、求变的内在需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激发人们不断探索,勤于思考,乐于创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科学精神不断鞭策着人们,乐于探索和冒险,勇于实践,积极创新,不断思考,能冲破封建、教条的禁锢,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科学精神给予人们理性的视角能辩证地看待事物和事件,这正是中国这种人情大国所欠缺的。因此积极弘扬科学精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发展的要求,是国家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前进的要求。

五、科学精神是推进农村和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本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对于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上仍有许多问题亟待突破。例如,如何提高农民和少数民族的知识水平,及如何让其摒除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如何崇尚科学等等。对于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较差,人们更多地去追求物质满足,而科学精神可以在人们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提醒人们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改善现在的生活条件。在这个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来大,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引下,科学研究才可不断突破,科学技术才可不断发展,社会才可不断进步。

科学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可以带领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人们独立思考、批判、怀疑,在面对腐朽、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时秉持追求真理的态度,在面对外来新兴技术和文化时保持崇尚创新的包容,在面对未知理论时坚持实践求证的态度。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当地习俗和少数民族特色,科学精神的求真、求实、求新、求变并不代表要求同一。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求真、求实、求新、求变,建设具有当地民风特色的文化体系,保证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对于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保持科学精神中无私利的特性,在追求文化建设的同时,反对欺骗、诡辩、滥用权力和个人主义,支持客观、公正、无私。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保持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科学与健康,努力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以及少数民族构建一个完善科学的文化体系,为当地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精神需求的满足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正处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中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科技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人民越来越热切地希望拥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引领人们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客观理性、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人们走向文明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质。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OL].2012—11—8.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211/19/t20121119_23859552.shtml.

[2]冯友兰.哲学的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刘云山.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N/OL].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706/0604_17_129542.shtml.

[4]孔巧晨,夏从亚.科学精神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J].理论学刊,2012(6).

[5]毛建儒.论中国科学精神的特征[J].学习论坛,2010(2).

[6]巨乃岐,王恒桓,田华丽.再论科学精神[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7]易显飞,张裔雯,文祥.国内科学精神研究述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猜你喜欢
求真科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张锦绣
阎生德
漂洋过海赴少林 一文不名求真功从少林洋弟子到一国外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