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3-08-15 00:52王家云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精神

王家云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周恩来同志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活动中的新鲜经验,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世界文明中吸取智慧。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有理论建树。”[1]其理论建树,不仅“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我们的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2]当我们确认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贡献之后,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他为什么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贡献这一问题。这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而言,更有其深远的意义。

那么,周恩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贡献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以为单就其主观原因而言,就是周恩来精神。具体而言,至少包括忠于真理的精神、善于学习的精神、富于理性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勤于实践的精神。正是上述精神的合力成就其辉煌。

一、忠于真理的精神

2008 年,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概括周恩来精神时,他认为首要的是“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2]我以为,这种“无限忠诚”的精神,首先是源于周恩来对真理的忠诚、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忠于真理的精神既是周恩来信仰坚定、理想崇高的源泉,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杰出贡献的前提。

首先是积极追求真理。年仅16 岁的周恩来,“生值学道将绝之国,大厦濒倾之邦,则吾辈后生责任,不更加重大耶! ”[3](P8)为此,他少小即自觉以稚嫩的肩膀担负起拯救中华之责任,致力于探求救国救民之真理。虽然,辛亥革命曾经给国人一线希望,但光鲜一时的“中华民国”很快名存实亡。周恩来在1916 年10 月撰写的《我之人格观》一文中指出:“辛亥光复,于今五载,拥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民可以无议院,政治可以揽独权。……无如良心已失,人格已丧,靦颜为无廉耻之行,使举国尽由妾妇之道。”[3](P224)对于“敷衍姑息”的辛亥革命失望之时,他决然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气势磅礴的七言诗,抒发了他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真切愿望和决心。到了日本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新思潮的书刊,每天读书13 个小时,其中特别是河上肇先生的《社会问题研究》所介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资本论》及相关的唯物史观,给他以极大的思想启迪。他为自己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思想感到欢欣鼓舞。于是在1918 年10 月20 日的日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未迟。”既表达了他追求真理的坚韧之志,也表达了他初识真理的欣喜之情。

1919 年4 月底,从日本回国的周恩来正好赶上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他倡导组织《觉悟社》,邀请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到天津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因为倡导学生运动而被捕入狱的他,在狱中办起读书团,组织演讲会,探求真理。为进一步探求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他又于1920 年11 月远涉重洋,先后到英国、法国、德国,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探求真理。其“主要意旨”在次年给表兄陈式周的信中讲得一清二楚,那就是“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于吾民族间者”。[4](P8)遵照这一主旨,他一边广泛阅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又一边深入到欧洲社会的基层认真考察,通过对“一切主义”的深入研究、“推求比较”,终于对“主义问题”有了“坚决的信心了。”这“便是‘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4](P451)至此,周恩来从到日本初识马克思主义,经五四运动的洗礼,再到欧洲的考察学习,历经三年多时间的推求比较,最终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主义。

其次是坚定信仰真理。找到真理是忠于真理的前提和基础,但仅仅满足于找到真理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坚信真理。为此,周恩来在1922 年3 月给觉悟社成员的信中坦陈了自己的这一信念。他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显然,“信”就是要落实到“行”上,即“为它宣传奔走”,[4](P453)坚定地付诸于伟大的社会实践。这一精神恰如之前他在一首诗里所表达的:“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没有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4](P454)本着这一精神,周恩来从192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始即投身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中华之崛起的伟大事业之中,自觉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

周恩来在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半个多世纪里,即便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波不断,党内斗争曲折多变,革命与建设潮起潮落,尤其是左倾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陷中国革命与建设于危难之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不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坚信“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

再次是勇敢捍卫真理。周恩来确信马克思主义之初,即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党团刊物《少年》以及《赤党》等刊物上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开展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的批判。他鲜明地指出西方的无政府主义的“自由作用太无限制”,“容易流为空谈”;法国的工团主义源于无政府主义,现在已“不免等于梦呓”;英国的基尔特主义“近已见衰”,而且“始终没有大兴盛过”。通过这些批判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之后,他在参与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一直坚持为捍卫真理而斗争。比如在社会主义建立之初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时,他立即清醒地指出:“我们应努力去做那些主观上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不这样做,就要犯右倾错误;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超越现实条件下做不到的事情,否则就要犯盲目冒进的错误。”[5](P262)即坚持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当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本来已很高的基建投资基础上又提出追加20 个亿的指标时,周恩来明确表示反对。尽管“毛泽东最后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就宣布散会”。但是“会后,周恩来同志又亲自去找毛主席,说我作为总理,从良心上不能同意这个决定”。[5](P269)究其因,过高的基建投资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将影响人民生活的安排。为此,他执着地坚持压缩指标,努力纠正业已出现的冒进倾向。尽管周恩来为此受到毛泽东的多次批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随波逐流。这种忠于真理精神,既是周恩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杰出贡献的动力所在,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

二、善于学习的精神

胡锦涛在概括周恩来精神的内涵时,他认为“周恩来同志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2]细究“谦虚谨慎的精神”,其重要的内涵之一是善于学习的精神。善于学习的精神,正是周恩来研究与确信马克思主义、学习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奥秘所在。

周恩来之所以能够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学习途径上除了坚持向书本学习,更坚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

首先是虚心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创造不仅是人类的物质文明,还包括精神文明。周恩来早在青少年时即对此有较深的感悟,他在作文《诚能动物论》中写道:“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查纂严”[3](P150)20 世纪之文明也是“集众广思”的结果。[3](P247)于是,他倡导每个人都要有这种精神,即“首先要向群众学习”。因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群众是智慧的源泉。”[6](P457)他认为这种群众智慧和经验随时可见、随处可见。任何一个方面都多得很,任何一个领域都多得很,就怕我们不去找,不虚心去访贤。你只要留心,在劳动人民中遍地是人才,遍地是我们的老师。“所以,必须向广大群众求教,从实践中求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道理。”[7](P210)马克思主义不否认个人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更强调这种个人作用发挥的前提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经验。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总是有限的,因而其理论视野也是有限的。对此,周恩来深刻地指出:“因为领导者本身知识还不完全,经验还不够,领导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所以要面向群众,汲取群众经验,十分必要。”[8](P131)显然,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及时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经验与智慧,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理论素养,拓宽理论视野,进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有所作为。

单就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认识而言,正因为周恩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自觉地投身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并在实际斗争中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力量。1919 年8 月,他在《讨伐安福派的办法》一文中谈到,到底用什么法子讨伐安福派时,率先倡导“群众运动”。[3](P433)之后,他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唯物史观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并将其上升到党的路线来认识。1929 年9 月,他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的指示信》(九月来信)中,总结红军与群众工作的经验教训,率先提出“要经过群众路线”。“在政治上,在宣传上,在斗争上,都要与工农会协议共同去做,红军不要单独去做或者只是命令,然后才可以扩大红军在工农中的政治影响,提高群众对于自己组织的信仰与效能。”[8](P36)到抗日战争期间,他又把“要相信群众力量”视为“党的立场”、“领导者的立场”,把“面向群众”、“向群众学习”视为“领导者的任务”之一。[8](P128-131)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一步强调:“一个党,如果不是联系群众的党,那这个党就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革命力量源泉的,”只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党,“那才是有领导力的党,才能产生出具有智慧和思想能力的领袖。”[9](P679)这些极大地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内涵,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使之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一个富有特色的理论创造。

其次是热心向实践学习。一是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需要向实践学习。周恩来当年到欧洲去寻找救世良方时即认识到,“伦敦为世界之缩影。在伦敦念书,非仅入课堂听讲而已,市中凡百观现象,固皆为所应研究之科目也。”[4]为此,他深入西欧社会,潜心考察英国矿工罢工风潮、英帝国会议之内幕、英伦岛上之选举等西欧现象,在实践中领会马克思主义之真谛。后来,周恩来在谈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时曾指出:“通常经过三条道路:一条是经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一条是经过他们自己的业务的实践;一条是经过一般的理论学习。”“一个人的思想的转变常常在三方面都受了影响。但是一般地说来,社会生活的教育作用最为广泛和直接。”[6](P825)即社会实践更能坚定一个人的政治信仰。

二是学习与坚持马克思主义需要向实践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为了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这才是真正的坚持。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实践,这种坚持就会变成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周恩来坚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6](P458)认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才有价值。不仅如此,理论的正确与否,还得靠实践去检验。比如学了一些本本,“自己相信的哪一点道理跟实际相矛盾,行不通时,”“必须向广大群众求教,从实践中求得新认识,发现新道理。”[7](P210)显然,只有通过实践不断修正错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坚持真理。

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向实践学习。实践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有助于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周恩来认为,只要热心向实践学习,就可以获得本本上学不到的一些知识与经验,进而“求得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道理。”比如周恩来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就是他在参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他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与贫困,让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有利于生产关系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物质财富的增加,诸如此类,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综上所述,周恩来之所以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杰出的贡献,原因之一是他坚持善于学习的精神,善于向群众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善于总结社会实践的经验,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善于学习精神是成就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基础,是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三、富于理性的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特征。周恩来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贡献的原因之一,是他富于理性的精神。

首先是坚持其心志而不谋私。周恩来少小即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倡导立大志。他在“尚志论”一文中明确指出:“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3](P50)面对辛亥革命前后因标新立异而兴起的各种社会思潮,周恩来则比较清醒。他在这之前的《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中指出:“勿自隳行检,以失人则效;勿铺张粉饰,以博我名誉;更勿投身政界党会,谋利营私,以纷扰其心志,而日事敷衍。”[3](P2)此处,周恩来虽是就对学校校长与教师如何潜心办教育的建议,但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其善于洞察事物的能力、勇于坚持操守的政治品格,这正是他后来能够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条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的他,对此更是坚定不移。他说:“在科学问题上,共产党应该服从真理。共产党不服从真理,那就不是共产党。如果共产党不服从真理,共产党会被推翻的。要有这个勇气和信心,对于凡是不合真理的,我们就是承认错误,这就解决问题了。”[10](P258)总之,只有坚持立党为公而不是为私,就能勇于承认错误、修正错误,并在纠正错误中坚持真理、发展真理。

其次是主张深究而不浅尝。当年周恩来谈到读书学习时即主张“深究而悉讨”,不能“浅尝辄止,见异思迁,躐等以求进”。[3](P2)在探求真理时,他更是坚持“深究而悉讨”,不懂就是不懂,决不轻信。尤其是在日本期间,虽然一度迷茫,但从不灰心。直至到了欧洲,通过研究“诸道”,反复比较,才确信共产主义。

再次是崇尚实验而不迷信。周恩来在《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 一文中明确地提出:“迷信与信仰何别?别在其所信的理论与方法,能否用在‘实际’上来‘试验’,换过来说,便是能否合乎科学精神。”[4](P464-465)这不仅揭示了迷信与科学信仰的本质区别,而且道出了马克思主义一条重要的真理观,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此相关的,周恩来还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史上一个重要命题,即党的领袖是人而不是神。他讲:“教徒对于神父牧师,只有迷信即心知其非,口亦不敢言。至于共产党人,一方面服从领袖的指挥,一方面实时监督其行动。”“决未曾想造出蠢如鹿豕只知服从的党员”。[4](P465)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的报告中仍强调:“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不要“把毛泽东当成一个孤立的神”。[8](P332)比如在对民主集中制问题上怎么处理民主与集中的问题上,毛泽东于1957 年7 月指出:“我们的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局面。”[11](P543)事隔一个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召开的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对此却作了明显不同的表述。他说:“政治上的制度要适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要改革,要改革成为民主集中制。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又有个性的发展,又有统一意志。”[7](P383)一贯尊重毛泽东的周恩来,且在反右派斗争极为敏感时期,在如何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这一重大原则问题上,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实践表明,只有将民主视为民主集中的前提与主导时,才有可能真正形成我们所期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正因为周恩来崇尚实验、实践与实际,不迷信,不盲从,才有他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一系列正确主张,才有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贡献。

四、勇于创新的精神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创造性的巨大工程。显然,成就这一巨大工程,没有创新精神是不可能的。周恩来之所以能在这项工程中有所建树,原因之一是他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首先是志于求新。早在1914 年3 月,周恩来在参与撰写的“敬业乐群会”成立的宣言中即指出:“青年为斯世将来之主,学者乃领异标新之人。”[3](P8)他认为“茫茫宇宙,事理难穷”。他赞赏泰西学者“莫不以发明新理,另辟思潮为务”。[3](P247)留学日本之后,对此有了更新的认识。他在1918 年2 月11 日的日记里写道:“今天是元旦,立个这年内应行的方针。”“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3](P331-332)过了几天,又表示日后为自己的“思想”、“学习”、“事业”去开一个新纪元,把“另辟‘新思想’,求‘新学习’,做‘新事情’,实在是同‘重生’、‘更生’一样子了。”[3](P335)三个月后,他在加入新中会的日记里写道:“我刚入这会,见着这个‘新’字,心里头非常痛快。望诸同志人人心中存着这个‘新’字,中国才有希望呢。”[3](P367)正是他心中始终存着这个“新”字,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其次是勇于独立思考。周恩来早在学生时代即养成了不惧权威、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与品质。他的《诚能动物论》、《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说孰是,试论之》等文章,都表明他对孔子儒学、耶稣教义和佛家经纶敢于怀疑、坚持慎思明辨,绝不盲从。20 世纪60 年代,他总结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时明确指出:“各国的革命和建设,要靠各国党自己独立思考。只有独立思考,才有可能避免国际的坏的经验在本国重犯,使国际的好的经验在本国得以发展。”[12](P301)同理,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也要独立思考。只有独立思考,才有可能避免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而有所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因为他坚持独立思考,才有他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外交建设上等诸多领域一系列独创性的建树。

再次是敢于坚持真理。发现真理,是创新的结果。坚持真理,也是创新的要求。众所周知,周恩来率先确认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重大命题。这一命题是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其意义如石仲泉先生所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结论,是周恩来亲笔加写到报告中去。它至关重要,是共产党在知识分子问题理论和政策上的一个全新的结论,成为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的理论基础。”[13](P779)但是,这个科学论断随着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盛行而被悄悄地改变了。一度认为我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甚至公开指责周恩来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是没有阶级观点。对此,周恩来为维护真理,维护中央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定的严肃性,据理力争。他不仅从实际上论证,而且还分别从理论依据、法律依据、组织程序上论证当年代表中央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定是科学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科学论断,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一个重要理论支撑点。

五、勤于实践的精神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4](P57)作为“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就是实践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4](P56)周恩来之所以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贡献,就在于他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周恩来当年在追求真理时,除了认真学习经典著作,努力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特别重视深入实际,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去感知、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比如他到欧洲勤工俭学时,他在伦敦给他的伯父的信中即坦陈了这一基本认识。他说:“故伦敦为世界之缩影。在伦敦念书,非进入课堂听讲而已,市中凡百现象,固皆为所研究之科目也。”[4](P11)之后,他更加执著地认为寻求真理的途径总要通过各种实践来证明。1943 年他《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报告提纲中谈到领导者工作方法的首要一条就是“在斗争中审查理论原理和原则”。[8](P132)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强调:“还要躬行实践,以为倡导。这样,就能从实践中证明党的路线和策略之是否正确和是否需要补充。”[8](P129)显然,即使是真理,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

其次,实践是坚持真理的目的。周恩来认为:“我们不论求什么学问,如果只求一点观念,就是任何目的都不能达到,我们总要在实际上做”,[15](P551)且“从实际问题上解释主义之理论的根据”。[15](P567)简言之,追求真理的目的是坚持真理,而坚持真理就是要去践行。所以,他当年确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时即表示,不仅认定的主义一定不变了,而且要很坚决地为它宣传奔走。本着这一信念,他从那时即投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去”耕耘”、”播种”,把”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为他坚信的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

再次,实践是发展真理的途径。1960 年7 月,周恩来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报告中从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那就是:”各国的革命和建设,要靠各国人民自己的实践。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补充和发展。”[12](P30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比如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投身于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并在实践中自觉地总结经验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其间,周恩来对这个理论体系形成提出过一系列创新性理论观点,都缘于伟大的实践。其意义如他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的报告中所说:“要党不去用主要的力量与城市无产阶级联系,而把主要力量放在农村,这是史无前例的。共产国际的一切文献,一讲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是同工人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历史上无论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8](P178)

显然,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杰出贡献的原因之一,是他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特别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的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

综上所述,周恩来之所以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杰出的贡献,考究其主观原因,正是源于上述的五大精神合力的结果。忠于真理的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进取意识,是他坚守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善于学习的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是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活的源泉。富于理性的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是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保障。勇于创新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是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勤于实践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既是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旨趣。

揭示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贡献的原因,不仅仅是单纯地从一个角度还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启迪。简言之,为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

[1]江泽民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2-24.

[2]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3-01.

[3]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周恩来传(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7]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周恩来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0]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3]周恩来百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周总理青少年时代诗文书信集:下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精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虎虎生威见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