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大理论贡献

2013-08-15 00:52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报告特色建设

王 军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9)

党的十八大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立场,进一步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党的十八大报告以简练的语言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新观点、新概括、新举措,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十八大报告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纲领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本文就全面、准确地掌握十八大报告的基本精神及充分认识十八大的历史贡献及其划时代的意义,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高举一面伟大旗帜: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根本问题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行动指南的党,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来就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的科学。它应该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十八大报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外界的种种猜测,鲜明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方向到底对不对?旗帜到底对不对?”的问题,这一回答十分具有针对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1]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的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党90 年的时候,胡锦涛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内容进行了新的丰富,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十八大报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从而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只能有这一个而不可能有其他。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所有理论成果都属于这个科学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高度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要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必须紧紧把握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十八大报告的精髓,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凝聚力量。

二、确立一个指导思想: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是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载入新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用重要篇幅,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是党的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性创新。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深厚、思想内涵丰富、内在逻辑严密、理论框架清晰,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最早是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全面系统的科学概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1]这是对过去十年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这一创新理论的科学定位,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有利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指导思想的最新部分,是对指导思想的丰富与完善,必将成为今后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世界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当今世界,发展不仅是时代的主题,而且出现了以往所没有的新趋势,即国际社会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我们可以借鉴,以便少走弯路,发挥后发优势。科学发展观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仍然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同时着眼于世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伴随工业文明走向知识文明而提出的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变革,包括思想与制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有发展的、有创新的,并且发展和创新是主要的方面。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不是解决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解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以及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这种发展和创新不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偏离,而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轨道上进行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立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着重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重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之间必须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着重强调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而且要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这三方面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这就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形成全党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实际能力、自觉行动。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使我国发展途径更加明确,发展眼光更加深远,发展思维更加辩证,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使它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另一方面获得了有机联系和内在统一性。

三、把握一个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深刻论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对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就由“四位一体”拓展成为“五位一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日益完善的过程。从最初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看,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又包括理论和实践总纲与具体方针政策;既包括党内党外,又包括国内国外等方面。另一方面,从要素与要素关系看,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内容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生态文明不仅是长远的民生问题,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尽管‘建设生态文明’在十七大报告中已经提出,但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专辟一章加以阐述和部署,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有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和新的阐述,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报告提出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比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及“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等。十八大报告论述生态文明,从经济建设入手,提出了解决当前紧迫的环境问题的方略,最后落脚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等经济学、社会学方面来思考,更要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来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十八大报告中讲生态文明建设叫做“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论述,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

党的十八大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格局,从而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这些都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不断创新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

四、树立一个新的目标:十八大报告用鲜明的指导思想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到2020 年要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但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1]报告第四部分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主线”,对今后五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报告指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就是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这“四个着力”、“四个新”的发展思路,不仅指明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也进一步明确了不断增强我国长期发展后劲的路径所在。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大任务。十八大报告还强调,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市场面前是平等的。还有小微企业等等,要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报告中论述改革开放的力度很大,核心就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三个没有变”既揭示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也昭示了推进现代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新期待、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动力、潜力和活力所在。十八大报告自始至终贯穿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新时期以来取得的 一切成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坚持创新精神结出的丰硕果实。这一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十八大报告中得到全面体现。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是对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尤其是提出的科学发展等一系列设想,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更是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大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必将带来全党思想的再一次大解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再一次大发展。

五、谋划一个改革思路:十八大报告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有关政改的论述“比较少见地”以独立篇幅展开,报告强调:“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表明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对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将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十八大报告中,“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调未变。政改的核心是推进民主,报告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并不局限在“政改”一章,“创新社会管理”和“党建”等篇章亦涵盖着改革细节。报告中有关人大和政协等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改革方向清晰明确,这说明我们党对如何改进执政方式、领导方式有了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制度安排。

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的有三点:一是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将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出,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指明了正确方向。二是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特别是提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等,对于保证党和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三是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从而把社会主义法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贯穿在整个报告之中。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一直是中国政改的难点之一。在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民众利益诉求日趋多元的背景下,十八大报告作出“推进权力公开化、规范化”的详细部署,“这也让扩大民众有序参与成为‘推进人民民主’的最大特色”。

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可以认为,我们这个政治体制,最核心的就是三位一体。这是我们必须要好好坚持和完善的。三位一体特别离不开的就是依法治国。任何人在法律之外为所欲为。有党的领导,有人民当家作主,有依法治国,这是我们民主政治搞好的一个根本,也是主心骨,有了这三条,我们就会创造中国特色的新的民主政治形式。

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里的关键,一是“政治参与”,二是“有序”,并使这两个方面能够有机统一起来。“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等等,这些十八大报告中出现的新的重要表述,将是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词。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不可缺少的部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十八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继续前进,就会在21 世纪中叶,即在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时,把中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六、实施一个新理念:十八大报告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和谐社会”,并对此作了新的概括,深刻论述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在文化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深刻明确回答了我们要建设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报告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进行了凝练,将过去较长的叙述精简为24 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各有侧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侧重国家层面,这个层面的提炼是从我们奋斗目标这个角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一次写入我们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侧重社会层面,第二个层面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论述基本的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侧重个人层面,第三个层面,是说我们每个人个体都应该做到的核心价值观。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凝聚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有力武器。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党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与此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树立和谐的理念、培育和谐的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和谐的心态,才能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共同的理想信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创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作出了新表述。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十八大报告用很大篇幅讲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明确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重大任务。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两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同步、两提高”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报告高度关注民生与和谐,强调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措施和目标是:“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发出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并作出了全面的安排。特别是在以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同时,又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彰显出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尽管这些主张早前已经提出并被民间广泛传诵,但见诸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还是第一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的在于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我们坚信,随着十八大一系列新举措的逐步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

七、认清一个时代主题:十八大报告深刻阐述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称霸的斗争,将成为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苏东剧变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以后,多极化进程迅速发展,但当前世界上各种力量的实力对比很不平衡,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态势将在一超多强并存和竞争中逐步向前发展,需经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才能最终形成。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一些邻国同我国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有巨大分岐和矛盾,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正确认识、判断我国的安全环境问题,营造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国际格局下,十八报告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为此,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1]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永远不称霸。在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此外,在军队建设方面强调“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出要“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1]十八大报告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并加速发展,报告要求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202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外交方面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反对人类世界“弱肉强食”和“穷兵黩武”的丛林法则和霸权主义,对和谐世界理论做了新的分析等等。十八大报告通过科学分析形势,明确党的任务,使全党同志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一心地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八、推进一个伟大工程:十八大报告深刻论述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标志着对执政条件下加强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十八大报告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把纯洁性建设纳入到党的建设中来,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了更坚实的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五大建设的排序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放到了“制度建设”之前,这既突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制度建设贯穿于其他各项建设之中,从而逻辑性更加严密。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高度强调和准确聚焦坚定理想信念问题,提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报告提出坚定理想信念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1]十八大报告全面论述了执政党建设的八项工作任务,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自身建设的改革创新,并不是今天才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开端,也是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开端。34 年来,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和创新密切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自身建设的改革和创新,抓得很紧,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也积累了新的经验。十八大报告则围绕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强调:“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曾提出学习型政党,但服务型、创新型政党是首次提出,并且将其与学习型政党并列起来,这是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目标的重要创新和显著亮点,对于加强执政党建设,实现执政方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过去我们讲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党执掌政权、领导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能力。这次针对党的自身建设明确提出这四种能力,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自身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提高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此外,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过去只是讲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次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并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放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前面与之并列,说明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也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路径。此外,报告首次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来。

值得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报告指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1]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清”理念被各界认定为未来反腐败的标杆。必须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深入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为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有力保证。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是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的重要成果,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意义。

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新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不断推进思想理论、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的创新,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寻求新答案、探索新路子、试验新办法,改革创新的主旋律更加突出。十八大报告和新的党章对推进党的工作、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必将有力地推进党自身建设的改革和创新。实现十八大确定的新任务,关键在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搞好执政党建设,继续全面推进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伟大探索是崭新的、创造性的、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她的旗帜,就是她的承诺,就是她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报告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报告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报告
报告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