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膈下脓肿原因分析

2013-08-15 00:51姚汉华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门静脉脓肿B超

叶 璐 姚汉华 谢 芬

膈下脓肿是门静脉高压症断流加脾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愈后影响较大,约有4%脾切除患者发生[1],约有可继发胰尾感染、泌尿系感染、胸膜腔反应性积液、肝脓肿等,轻者愈合时间延长,经济负担加重,重者可导致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行门静脉高压症断流加脾切除术后并发膈下脓肿20例患者的治疗护理经过,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7~60岁,血吸虫肝硬化3例,肝炎肝硬化17例,伴有巨脾12例,胰脾粘连15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术后连续3天高热,呈间歇热或弛张热,伴寒战;②上腹痛并向后背部放射;③胸部X线摄片示膈肌太高;④B超示膈下局限包裹性积液;⑤腹水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升高,分类中性粒细胞>75%,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支持治疗,增强免疫力;给予血小板、凝血因子、维生素K1,改善凝血功能;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9例膈下脓肿经1次或2次以上B超定位穿刺引流;3例继发胰尾脓肿经B超定位后行小切口开腹寻找感染灶,扩开脓腔,置双管连续用甲硝唑冲洗引流;11例继发胸膜腔反应者给予胸穿,抽出胸水。

1.3 结果 20例均达到临床治愈,并发膈下脓肿时间为术后5~20天,经支持治疗、改善凝血功能、穿刺、引流、冲洗等处理后均治愈,但平均愈合时间较无膈下脓肿者延长20.16天,且肝功能恢复缓慢,经济负担重,心理压力较大。术后获1年随访,体力劳动恢复,肝功能Child A级,无并发症发生。

2.原因分析

2.1 膈下引流管管理不善 本组7例,占35%。膈下引流管堵塞、脱落,引流不彻底或过早拔除引流管,导致膈下积脓发展成为膈下脓肿;护理操作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起逆行性膈下感染;引流管动态观察不细致,忽视患者主诉,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本组中有4例因未定时挤捏膈下引流管加之患者活动时不慎导致脱管,后未再置管导致膈下积液;1例在行B超检查时不慎脱管,后未再置管导致膈下积液;1例因术后连续7天膈下引流管每日引流量均少于15ml,患者虽诉左腹背略痛以及体温38℃,但只考虑到术后切口疼痛和吸收热仍予以拔管,于术后第12天出现膈下脓肿。1例因膈下引流管引流不畅曾接注射器反复抽吸冲洗但仍于术后11天发生膈下脓肿,疑与护理操作中执行无菌操作不严有关。

2.2 脾切除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损害 脾切除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损害,使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下降,且多数患者已有低蛋白血症,机体抗菌能力差,导致肠道菌群异位,并发腹水感染扩散,最终形成膈下脓肿,此为膈下脓肿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2.3 脾周粘连 本组5例,占25%。门静脉高压症时脾脏肿大,大量厕纸循环建立导致脾周粘连,剥离脾脏后极易发生大量渗血,加之患者凝血功能差,血小板数量减少,止血困难,造成脾区积血,此乃术后发生膈下积液感染、腹腔感染、胸腔继发感染的基础[2]。本组12例巨脾患者中5例均发生术后脾区大量积血,膈下引流管每日引流出500~850ml血性液体,持续3~8天,虽经加用止血药、输血等措施仍效果不佳,最终发生膈下脓肿。

2.4 胰漏 本组2例,占10%。胰尾紧贴脾门,术中游离脾缔及分离钳夹脾动、静脉时极易损伤胰尾,引起胰液渗漏,导致局限性积液并腐蚀邻近器官或组织引起感染,本组15例胰脾粘连患者2例中发生,术后发生膈下脓肿。

2.5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本组3例,占5%。仅凭经验使用抗生素,给药前未做血培养,使血液中细菌未被完全杀灭,在膈下定植,形成脓肿。

3.护理对策

3.1 切实加强膈下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管应以别针妥善固定于床单上并保持通畅,为防止脱落组织或血凝块堵塞应每4-6小时挤捏引流管1次,挤捏时先将引流管尾端反折,然后连续挤捏,发现引流管堵塞即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直至通畅。翻身活动时密切注意引流管,不可将引流管扭曲或反折于患者身下,造成引流不畅。患者外出检查或治疗时应有护士陪同,防止引流管意外脱落。在护理操作中应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每日更换引流袋,活动中注意不可将引流袋提起超过膈区平面,以免引起逆行感染。观察并记录引流物的颜色、量、性质,如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提示膈区渗血多需要通知医生处理。同时结合患者全身状况,如有无发热、腹痛、腹胀、腰背痛等,及时与医生沟通,以确定拔管时间。

3.2 脾切除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损害护理 加强围术期营养支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前即开始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软食,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较重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鼓励进食,不足部分由静脉补充,每日摄入热量10~12kJ。根据血白蛋白水平静脉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酌情给予丙种球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需加大营养支持力度,保证每日摄入热量12~15kJ,以静脉营养为主,给予能量合剂、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维生素等,待患者可进食后逐渐减少静脉营养,以胃肠营养为主。在患者体力增强、凝血功能改善、肝功能Child A级时手术。

3.3 脾周粘连护理 巨脾患者从术前开始监测患者凝血功能,静脉补充维生素K1,10~30mg/日,酌情补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以改善凝血功能,并于术中输入凝血酶原复合物2000单位。输注血小板时注意不可剧烈震荡单采血小板,以免人为地造成血小板的破坏,引起血小板的不可逆的聚集[3]。因术后24小时内渗出最多,术后应协助患者早期取半卧位,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即摇高床头40°~50°,使膈区渗血流入较低位置以利引流,同时此卧位还可减少毒素的吸收并降低腹肌张力,减轻手术切口疼痛。术后24小时即指导并协助患者适当活动,取不同体位,目的是避免引流死腔,充分引流。若膈下引流管每日引流量>500ml应引起重视,及时与医生联系,可腹腔内注入凝血酶原复合物以促进凝血,必要时手术止血。

3.4 胰漏的预防与护理 术中医护紧密配合,先游离脾周围韧带,再显露脾蒂,用手钝性游离胰尾,使之与脾门有间隙,在靠脾门处置无损伤钳,阻断脾血管及组织结扎切断血管。胰尾创面用大网腊覆盖或后腹膜包裹可有效防止胰漏发生。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常有持续不明原因的发热,可自行消退,称为脾热[4],须与膈下脓肿的发热鉴别。若术后连续出现高热,呈间歇热或驰张热,且伴腹痛、腹胀、向腰背放射,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75%,应考虑膈下脓肿。若术后出现剧烈腹痛伴高热需密切注意有无胰液渗漏。降温措施首选物理降温,如大动脉冰敷、冰枕、乙醇擦浴等,慎用双氯酚酸钠栓纳肛降温,因为患者的肝功能多不佳,而此药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可给予安痛定肌肉注射,采取降温措施后注意监测体温的变化,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大量出汗出现虚脱同时加强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3.5 合理使用抗生素 于手术切皮前30分钟给予敏感抗生素静脉点滴,30~60分钟滴完,使抗生素在血液、组织中达到有效浓度,杀灭或抑制手术区域中来自空气、环境及患者自身的细菌[5]。术后根据血培养、腹水培养结果选用抗生素,使用中现配使用,合理安排给药的时间使之维持血液有效浓度,并注意配伍禁忌。

3.6 B超定位穿刺引流的护理 B超定位穿刺引流是治疗膈下脓肿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般须穿刺多次,穿刺前做好局部皮肤准备,与患者沟通,告知穿刺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穿刺后注入甲硝唑30ml,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需用甲硝唑冲洗者置双管,一管接甲硝唑连续冲洗,另一管接引流袋,速度40~60gtt/min。待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无包裹积液,先拔冲洗管,后拔引流管。

3.7 心理护理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病程较长,一般情况差,经济负担重,心理压力普遍较大,若术后并发膈下脓肿,易造成烦躁、焦虑、忧郁、愤怒等负性情绪,部分患者会对医务工作者失去信任,甚至不配合或拒绝治疗。因此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使其恢复良好心态,树立其占用疾病的信心。沟通的同时进行卫生宣教,告之其疾病相关知识,术后置引流管的作用、重要性、注意事项,药物相关知识,强调术后早期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的意义,取得其配合。

1 夏穗生.脾脏外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75-184.

2 曹苇,陈易人,管洪庚.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11):141 -142.

3 耿淑琴,孙颖,郝美.库血加热对红细胞完整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0):573 -574.

4 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66-667.

5 方善德,夏志平.临床外科感染[M].辽宁:沈阳人民出版社,1999:13-14.

猜你喜欢
门静脉脓肿B超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写字的尴尬
超声引导下经皮门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